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     
《华夏地理》2013,(3):171-171
给人启迪的长城故事 “无巧不成书”。巧就巧在两个人都叫威廉,巧就巧在两个威廉都全程考察了中国长城。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本书——《两个威廉与长城的故事》。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书中,两个时空相隔百年的威廉,以他们考察探险中国长城的经历,向读者讲述了他们眼中过去和现在的中国长城,以及两个长城考察探险者非凡的经历和故事,揭示了中国长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相似文献   

2.
陈荣 《中国土族》2010,(Z1):58-59
儿时听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就已深深地印入脑海,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一句豪言壮语,更加激发了对长城的好奇和浓厚兴趣,到长城一游是许多人向往的。曾以为雄伟的万里长城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殊不知自己就生活在长城脚下,人们熟悉的大通境内的明边墙,据专家考证就是明代修筑在青海的一段长城。  相似文献   

3.
长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保留了秦长城、隋长城、明长城遗址遗存,这一地区长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受长城文物保护员专业素养不足、群众长城保护意识不强、长城段落监管难度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城文化价值难以充分体现。因此需结合靖边县境内实际情况,采取合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长城因其大,而成其伟大。也正是长城之大,导致了长城保护的重重困难。首先,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一座文物意义上的长城,而是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高度符号化的长城。长城被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长期以来,受到全世界人们的持续关注。只要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生活中,长城的形象几乎无处不在。长城是各国邮票、明信片上的"常客",无数企业的商标,亚运会的会徽,人民解放军、公安的标志……然而,这些长城的形象,无一例外选择了整齐的垛口和高大的敌楼。以八达岭为蓝本的长城形象,无疑是万  相似文献   

5.
闫璘 《丝绸之路》2010,(22):18-21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工程。明代为抵御西海蒙古的入侵,环西宁卫大修长城、边塞。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长城墙体坍塌、壕堑淤塞,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凭吊历史的对象,而参与修筑长城的民众也与长城的军事功能一道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2008年进行的明长城资源调查中,在青海省湟中县上新庄镇上新庄村南的贵德峡内石壁上发现了一处修筑长城墨书题记(以下简称题记),是青海省乃至全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修筑长城的题记,对于了解青海长城修筑、民族变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数字     
《神州》2012,(19):11
21196.18千米长城到底有多长?21196.18千米!在居庸关长城举办的"长城长中华魂"——长城保护宣传暨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成果发布活动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公布了这一数据。国家文物局提供的报告显示,在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长城仍然面临着相当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威胁,特别是近年来人为破坏有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7.
长城三题     
长城三题文/周西华栏目主持人:潘忠印我登上了长城60年前,一位伟人在一首著名的词中说了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话,于是,很多中国人和稍有些中国知识的外国人都有了"长城情结"。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到长城看看。多年以来,我一直这样想。我的这一愿望在去年实...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有志者想要沿着长城游历一遍,但由于长城太长,一直无人成功。然而,在80年代,却有一位生活在中国长城脚下、名叫董耀会的普通工人徒步走完了长城,成为世界第一个用双脚丈量长城的好汉,一名世界公认的长城学专家。 一路风尘 历尽艰辛 实地踏察万里长城 董耀会从小生活在长城入海口的秦皇岛。天下第一天——山海关就雄踞于此。董耀会早就对长城情有独钟,尤其是想了解长城的历史、现状及民间传说等。他闲暇时常去爬长城,读有关长城的书,但他发现介绍长城的文献极少,有的只停留在表面,缺少一种深邃的文化内涵,这让董耀会深  相似文献   

9.
2006年是长城保护史上很重要的一年--历时多年、由国务院主持制定的<长城保护条例>出台了,文化部颁布实施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加上原有的文物保护法和实施条例,长城被现代法律体系保障起来--长城保护从此步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0.
<正>赵现海著《明长城时代的开启——长城社会史视野下榆林长城修筑研究》一书于2014年6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正文7章,加导言、结论,计56.3万字,是继其《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的长城制度史研究》之后,关涉长城史研究的又一部力作。该书对16世纪以来长城在中国、西方世界、东亚世界的不同形象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详尽梳理,  相似文献   

11.
对哈德良长城及其多样化景观的管理始于十九世纪,并为应对一系列重大威胁而快速加强。悠久的研究历史为哈德良长城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哈德良长城保护、修缮和重建方法不断进步的历程,以及对长城遗迹记录工作形成的世界遗产地管理规划,是一项首创于哈德良长城的制度,它确保了哈德良长城考古遗迹的日常维护工作能够与游客管理相结合,即在保证游客知情的同时,将他们的行为对长城的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2.
正"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长城,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它承载了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也经历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沧桑变迁。长城,是一座连绵不断的军阵铁壁,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古典智慧和文明成果。现如今,长城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山西等省,其中山西省的长城遗址从战国一直延续至明代,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所有时代,是研究中国长城历史的重要区域。山西省的长城,虽  相似文献   

13.
初冬,一场大雪在内蒙古阴山飘落雪花飞舞之时,我们兴致勃勃地登上了莽莽阴山,去踏访一段2000多年前的古长城遗迹。这段长城名叫小佘太秦长城,它宛如巨龙一般盘亘在山间。尽管雪很大,但用黑色巨石垒砌的长城仍然在白雪中显得格外挺拔而醒目。我们登上阴山,眺望长城内外,一片苍莽。轻柔的雪花扑面而来使长城也在眼前扑朔迷离,大山似乎也与雪和长城一起舞起来。远处的山峰上,屹立着高大的烽火台,它和这段长城相伴似乎忘记了时光的磨洗和侵蚀。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古长城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尽管有些倾颓,但它的主体仍然较为完…  相似文献   

14.
河北长城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综述了河北境内古代长城的分布情况及修筑时代,对战国长城、秦代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唐代长城、金代长城及明代长城的基本走向、修筑情况、结构形式及保存现状等分别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15世纪初,长城内外战事不断,长城上下烽烟四起。在过去的1700年间,三分之一的王朝均修筑长城——尽管长短不一,形状建制各异。威廉通过一把关城门锁和一支手铳介绍长城运作的战略和火器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1981—1987年,河北省长城考察队对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至怀柔亓连口的明蓟镇长城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考古调查,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2013年,《明蓟城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一书出版。作为该书的编著者和此次长城调查的亲历者,本文作者对这次调查的主要收获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金山岭长城小狐顶楼楼橹上,保存着一座由青砖拼制成麒麟图案的影壁。这是明长城建筑中迄今保存完整的唯一一幅麒麟图,不仅代表了戍守长城的士兵祈盼和平、吉祥,憧憬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说明金山岭长城的修建已达到长城建筑艺术的巅峰。  相似文献   

18.
闫璘 《中国土族》2012,(1):12-16
中国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北京八达岭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建筑最精良、保存最完整和景观最雄伟的地段,因而,八达岭就成了中国长城的代名词。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也有一段明代修筑的长城,这段长城虽然没有八达岭长城修葺一新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长城作为世界历史上修筑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军事工程,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而且与北方民族长期互动,促其西迁,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整体性影响。相应的,对于长城的研究,亦是揭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视角。2012年,赵现海《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的长城制度史研究》一书出版。①时隔两年,他再次深化了长城史研究,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于2014年出版了《明长城时代的开启——长城社会史视野下榆林长城修筑研究》一书(下文简称《明长城时代的开启》)。②全书以区域史为视角,对明成化时期榆林长城修筑背景、原因、过程与历史影响,进行了细致考察,并从世界史的视角出发,提出  相似文献   

20.
崔薇 《旅游》2003,(9):16-17
上下千年横贯万里的长城曾经那么安静地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也与长城脚下人们的田地和房屋为伴,同他们的生活有着某种无法分割的联系。近年来,在长城保护声音下,也有不和谐的“音调”从长城沿线上传未。一项“长城守望者”们近期的调查显示,仅北京郊区的长城沿线上,收取门票,招揽生意的“长城景点”竟选三四十处之多,那些生活在长城沿线上与长城相伴的人们又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利益驱动下,非科学、非理性,甚至是非法的短视开发的直接后果可能是长城的短命。“现在中国已经没有万里长城了”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所有朝代的墙体和道址加起来也不够一万华里。当中国人正在为我们新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报出欣喜的时候,又对长城,这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最亮的一点关注了多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