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15年蔡锷(松坡)与梁启超策划反袁(世凯)潜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与袁军激战于四川泸州、纳溪。再造共和,劳苦功高。  相似文献   

2.
电影《让子弹飞》曾提到松坡将军蔡锷和风尘女子小凤仙的故事,影片中的“花姐”也颇有传说中小凤仙的侠妓风范。许久以来,经过无数电影、电视剧、评书、小说的演绎,小凤仙成了曾经名动公卿的名妓。  相似文献   

3.
1911年武昌起义后,蔡锷出任云南省都督,1913年9月,袁世凯将蔡锷调到北京,出任参政院参政,授衔昭威将军。袁的真正意图是怕蔡锷谋反,把蔡锷控制在自己身边。  相似文献   

4.
傅国涌 《炎黄春秋》2002,(10):48-50
蔡锷(1882-1916),一代名将,因率先举旗“为国民争人格”、推倒袁世凯帝制,而被誉为“再造共和第一人”。他出生之际,正当清朝摇摇欲坠的大变动时代。1897年10月,维新变法运动呼之欲出,年轻的梁启超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邀前往长沙,出任著名的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不足16岁的少年蔡锷步行350华里,从故乡湖南邵阳走  相似文献   

5.
临终前吐露真实身份——被迫坠入青楼1972年秋,小凤仙(改名陈娘)的最后一位丈夫去逝后,她拖着沉痛的双腿迁到沈阳市皇姑区寿泉街三胡同定居。一天早晨,小凤仙在菜场买菜,无意中结识了邻坊一位名叫刘长青的年轻女工。二人谈话十分投机,很快成了莫逆之交。刘长青对她的处境非常同情,起了恻隐之心,将她接到自己家中居住,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亲切地称她为“娘娘”。  相似文献   

6.
张建安 《纵横》2009,(10):43-46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市),16岁时就读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人,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忧国忧民。1899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不久由梁启超来信相召,并得唐才常资助前往日本,就读于东京成城学校。  相似文献   

7.
蔡锷的受教育是多元的。中学西学都有根底,又能互相参照,取长去短,以修身立已,治国平天下,是十分理想的事。蔡锷得到的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所能得到的相当全面完善的教育。这是蔡锷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天资卓越的人物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将才",其造就,有祖先血缘、家庭环境和后天教育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蔡锷的政党政治观,是蔡锷政治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政党及职能的看法,军人不入党论、稳健强固之政党组织论、平近渐进的国家主义政党政策观,更能折射出将军思想之异彩。  相似文献   

9.
蔡锷(1882—1916,湖南邵阳人)是民国初牟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关他英勇善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的高尚美德,至今仍在百姓中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10.
周渝 《贵阳文史》2013,(5):43-44
在古汉语中,“党”有不鲜明之意。故先师孔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古有孔夫子“君子不党”,而到了政党遍起的民国年间,亦有两位军人坚持着“军人不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电影《让子弹飞》曾提到松坡将军蔡锷和风尘女子小凤仙的故事,影片中的花姐也颇有传说中小凤仙的侠妓风范。许久以来,经过无数电影、电视剧、评书、小说的演绎,小凤仙成了曾经名动公卿的名妓。传说也是在她的帮助下,1915年年末,蔡锷才  相似文献   

12.
13.
蔡锷是对中国近代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最近在护国军总参谋长殷承后人处发现了涉及蔡锷的若干史料,论文采用新发现的史料就蔡锷离桂赴滇,领导昆明辛亥重九起义的原因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民国五年(1916年)11月,大总统黎元洪提笔写了一副挽联:"正倚济时唐郭李,竟嗟无命汉关张",他借联中的"郭李、关张",来悼念先后逝世的两位湖南伟人。先是10月底,开国元勋黄兴病逝,时隔9日,"护国将军”蔡锷也因喉疾卒于日本。黄兴享年43岁,蔡锷年仅35岁。  相似文献   

15.
蔡朱有师生谊,更具战友情。惜蔡锷英年早逝,否则,真"环顾中原谁是主"了。1909年,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这里介绍的是朱德同志在反对北洋军阀  相似文献   

16.
1915年底,袁世凯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帝制,举国哗然。时为云南都督的蔡锷率先登高一呼,发起"护国战争",全国立刻应者云集,终致袁世凯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可以说,是蔡锷给了袁世凯致命的一击。然而,蔡锷和袁世凯并非一开始就水火不容;相反,两人刚开始很是英雄相惜。蔡锷最初甚至是袁世凯的"铁杆",而袁世凯也对蔡锷青睐有加。蔡锷是一个职业军人,而且是一个优秀的职业军人。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时,蔡锷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还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就深受军国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国五年(1916年)11月,大总统黎元洪提笔写了一副挽联:正倚济时唐郭李,竟嗟无命汉关张,他借联中的郭李、关张,来悼念先后逝世的两位湖南伟人。先是10月底,开国元勋黄兴病逝,时隔9日,护  相似文献   

18.
1910年10月下旬,广西省会桂林发生由陆军干部学堂第二期广西学生首先发难,迅速扩大到整个学界、持续10多天的“驱蔡”风潮,蔡锷在广西遇到人生旅途的第一道坎。迄今为止的蔡锷研究,皆依据60多年后的个人回忆,认为此次“驱蔡”风潮,起源于广西同盟会支部为对付“表面没什么革命味道”的蔡锷。但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引发这次“驱蔡”风潮的真正原因,首要的是清季以来盛行于各省的“省界”观念,其次是广西军界内部派系与个人之间的权力之争,与蔡锷革不革命毫无关系。真正的策动者是广西谘议局,而非广西同盟会支部。  相似文献   

19.
冯磊 《钟山风雨》2012,(5):63-64
1916年11月8日,蔡锷将军在日本病逝。这位最先挑起护国大旗的军人,在弥留之际,留下一封遗书。他写道:“湘人杨度,曩倡君宪救国论,附袁以行其志,实具苦衷,较之攀附尊荣者,究不可同日语。望政府为国惜才,俾邀宽典。”  相似文献   

20.
正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出身于普通的农家,13岁中秀才,17岁东渡日本求学,18岁时弃文从武,并改名蔡锷。21岁时以一文弱书生考入号称"东亚将星摇篮"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繁重的学业与残忍的训练面前,身体瘦弱的蔡锷不但没有倒下,而且成绩名列前茅,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得到了日本军界的认可,为国争了光。回国后,蔡锷在广西苦干了5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