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三日,蓝田县城关镇东关村农民郑新强,在取城墙土时发现青铜簋一件,当即送交县文管会收藏。这件青铜簋,通高24厘米,口径19.5厘米,腹深10.5厘米,圈足高9厘米,重1.7公斤。兽首耳,耳下有长方珥,颈腹外部饰饕餮纹,圈足饰夔龙纹。器物完整,纹饰精美,式样庄重古朴。此簋之纹饰、体形,与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收藏的两件西周早期青铜簋基本相同(《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四》第十九、二十页)。宝鸡出土的这两件器物,一件腹颈高圈足均为饕餮纹,一件腹胫与圈足全为夔龙纹,而这两件青铜簋颈腹外部为饕餮纹,  相似文献   

2.
湖南已发现的羊纹青铜容器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且多在尊、、瓿、鬲、爵等器形上出现,出土地域较为集中。本文对这批羊纹青铜器进行类型学分析,探讨其来源及青铜器装饰羊纹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国宝巡礼     
这件制作于3000年前西周早期的青铜卣,器盖与器身的两面皆神面,神面头有双角,双睛圆鼓,直鼻小耳,大眼暴张,呲出两颗獠牙,威猛之中又略带笑意。即使你变换位置,它的双眼仍紧紧盯着你,给人以摄人魂魄之感。器盖顶端站立一只枭,即猫头鹰——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十分凶猛的鸟。提梁由共享一尾的两条龙组成,龙尾上翘。提梁的两端各有一个由象鼻、牛头、羊角组合而成的怪兽。器身口沿两侧亦更伸出一个称作貘的动物。卣的最下部圈足上则装饰有一头双身的蛇,蛇头居中前凸,蛇身左右延展;恰与提梁上的双身龙相呼应。专家们研究后认为,卣上四个神面就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高的神——天帝,而龙、枭、貘、蛇及怪兽等则是“天帝”属下掌管各方的神怪。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14,(11):36-42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西周早期青铜斧,器长方銎,銎口下凸起一周弦纹,短边一侧附一半环状钮,圆刃无角;器上铸铭文“康侯”(图1)。同铭器共两件,另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图2)。两器系20世纪早年同出于河南浚县,为于省吾旧藏。此“康侯斧”尺寸虽小,但器中却蕴含着有关斧、钺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作为礼器之象征与西周初年“封建诸侯”等一系列深厚的历史信息,可谓“小中见大”。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二里头文化”的后期,已出现了比较进步的青铜礼器和兵器。而商和西周,是青铜文化的鼎盛期,据邹衡先生的研充,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达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高峰。主要表现在合范(组合陶范)铸造的运用自如,具体标志是一些重器如《司母戊方鼎》重达875公斤;殷虚文化第三期的牛、鹿二方鼎各重达350公斤。周康王时的《大盂鼎》也重达153.5公斤。此后,中原地区的青铜铸造技术,几乎一直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没有什么新的重大的突破。楚的青铜铸造技术是从中原学习来的。楚学习中原的铸造技术,最初是全部的仿效,从器型、纹饰到铸造方法,均依葫芦划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馆征集到二件青铜铧。现将这二件青铜铧分别简述如下: 一、器身呈等腰三角形、身中部凸、铧尖部饰牛头纹、铧身铸有“李正”二字系工匠名有稍鼓起的扁形銎、长21.9厘米、重1.8公斤。铧尖及两边无磨损痕迹。从整个器形来看,铸造精细,铜质厚实,工艺繁缛(图一)。二、器身呈等腰三角形,有一道高高凸起的脊,两边及尖部锋利,为半椭园形,有扁形銎,两面饰简化饕餮纹,长28.2厘米,重2.3公斤,系实用器,尖及两边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及泥土(图二)。  相似文献   

7.
陕西长武县文化大革命以来出土的几件西周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县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加强了对文物工作的领导,认真宣传贯彻党的文物政策,依靠群众,征集了出土文物一百多件,其中有西周早期铜器十余件,现选择其中几件介绍于后: 1.方鼎(图一一:1)通高23、足高9.5、耳高3.8、器宽17.8厘米。直耳,四足。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饕餮纹、夔龙纹,四  相似文献   

8.
在商周时期,青铜容器多为多范合铸。有些由器盖和器身组成的器物,盖和器口沿采用V形子母卯合特殊设计,这种设计多见于卣形器。就笔者所知,这种器物不超过14件。它们虽然都是采用V形的扣合,但器口沿下的V形可分为下凹和上凸两种形态。现分类介绍如下。 (一)器口沿下V形下凹的 1.小子乍母己卣现藏英国伦敦史聘父子古玩公司(编号E5008GULX)。器盖及口沿下饰目雷纹,腹饰饕餮纹,圈足饰弦纹两道,圈足前后各有一未贯穿的十字镂孔。器外底有井字形阳纹。盖、器身有对铭"小子乍母己",5字。器身口沿下兽首顶上有V字形缺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青铜礼器——鸟形青铜匜造型独特,全器呈三足鸟形,整体造型兼顾器物本身"匜"和表现具象的鸟兽形的特征。通过对青铜匜的自名的文字字形和器形演进的考证,认为匜的器形来源于盘、盉;进一步通过文献考证发现,盉与祼礼器"彝"关系密切,亦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鬹",与崇鸟文化相关。从分析匜、盉的自名文字和相关出土资料,分析匜与盉在器形和功用上存在的异同点及其成因,进而明确匜与灌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鸟形青铜匜造型的来源进行梳理,发现鸟形青铜匜在造型、功能、文化内涵上符合灌礼器的特征,与鸟(鸡)彝所代表的祼礼器一脉相承,来源于上古崇鸟习俗和太阳神、风神崇拜,造型上既带有拟形酒器的遗迹,又具有匜的独特造型。  相似文献   

10.
保尊     
保尊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西周青礼器。高24.5、口径18.5、腹围42.5厘米,重2.3公斤。1948年洛阳市出土,现存河南省博物馆。器体呈圆形,略显四角。侈口,圈足。腹饰以云雷纹作地的两组饕餮纹。圈足内壁铸铭文八行四十六字,与上海博物馆所藏保卣同铭: 乙卯王令保及殷东或(国)五侯(彳止)(徙)兄(贶)六品蔑历于保易(赐)宾用乍(作) 文父癸宗宝(阝尊)(尊) 彝(彳冓)(遘)于四方(合辶)(会)王大祀祐于  相似文献   

11.
陈筱芳 《史学集刊》2005,(2):24-28,23
春秋帝崇拜式微,天信仰几乎取代西周天帝信仰。天作为春秋至上神,其突出的特点是权能的广泛性、意志的权威性和赏罚的道德性。春秋天命和天道是天的意志的固定表达方式,从“天”的意志到“天命”到“天道”,是一个从天神的意志到冥冥之中的命运到社会自然法则的转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天的人格色彩愈趋淡化。春秋天信仰对于现存社会秩序的作用犹如双刃剑,既维护又破坏,具有道德约束、心理平衡和精神支撵功能以及认识功能。春秋人不求在天信仰的精神世界中获得永恒,而是理性地寻求对现实的信念、生活态度和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日本泉屋博古馆展藏的春秋战国青铜铭文器明显少于西周,从著录的全文集里看,春秋战国的青铜铭文器数、字数及内容,与西周相比也骤然减少。其原因是奴隶制度的代表制如分封制、宗法制、礼制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衰落,家庭或家族的铸器铸铭之风,也必然要随其走向衰落,这是青铜私文书衰落的一个原因;另外,代替青铜私文书载体的其他材料如铁、竹木、玉石的大量使用,是青铜私文书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总之,从先秦青铜私文书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的发生与发展都与其政治制度的兴起、鼎盛、衰落有紧密的联系,是社会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莲花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莲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谓大俗大雅之物。俗可作美食、器具,雅可入艺术境界和宗教化。在佛教传人中国前,物上就已出现荷花图案。如春秋时代的青铜莲鹤方壶上出现了展瓣莲花;汉墓中有也完整的莲花藻井(《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受佛教影响,魏晋与唐朝的器物、雕饰、佛像更几乎都佐以莲花纹饰。莫高窟装饰图案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莲花纹,而且变形和赋彩越来越丰富,正因为莲花与佛教的这深层渊源,才开出以后壮丽的莲花纹时代,并开启了后来植物纹样为主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扶风位于关中西部,是周人迁岐之后活动的中心地区,即史书谓“岐邑”、“岐周”所在的京畿之地。多年来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青铜器,经我们调查仅扶风一县商周遗址即达二十多处,保留着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扶风县博物馆在这一带发现和征集了不少商周青铜礼器、车马器等,现分述如下: 一、青铜礼器 1、乳钉纹簋:Ⅰ式:(标本0080),1975年元月召公乡吕宅村出土。通高16.5、口径2.5、腹深13.5厘米、重3.15公斤,口微侈,尖圆唇,腹壁斜直方折,高圈足上有三小方孔,口沿下饰圆涡纹、夔纹及饕餮面组成的带状纹。腹部饰斜方格乳钉纹,圈足  相似文献   

15.
西周青铜器“麦尊”铭,涉及到邢国的“始封”,老一辈金学家郭沫若《两周金辞大系考释》、刘节《古邢国考》与《麦氏四器考》、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33、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铜器铭刻》与《西周青铜器铭分代史征》以及近人李学勤、唐云明两先生《元氏铜器与西周的邢国》、李学勤先生《麦尊与邢国的初封》、王冠英先生《关于西周青铜邢器的铸造工艺》、李先登先生《邢国青铜器的初步分析》等,均对此器作过考释或论述。本着重对此器有关邢国“始封”的铭进行了考释,并结合有关铭资料和献记载,就邢国“始封”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试作考述。  相似文献   

16.
叶家山晚商青铜器组多数器物上有族氏铭文,对研究商代晚期青铜器流通、商末周初青铜器矿料利用规律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分器”制度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这批器物有铸造和铸后受热两种组织形态;合金类型以铅锡青铜为主,另有少量锡青铜和铅青铜;这批器物使用的一部分铜料、铅料与曾国铜器和殷墟四期铜器相同,表明商代晚期开发使用的一部分矿料到西周早期还在继续使用中,而商晚期“锡料来源紧缺”,但西周早期曾国铜器锡料供应充足,这些锡料是晚商已开采使用后来被周人掌控,还是周人新开发的,亦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郑国青铜器与楚国青铜器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周青铜文化中关系密切的郑器和楚器的源头均是西周青铜文化。春秋中期后郑器进入成熟期 ,以华丽的风格异于周、晋为代表的中原地区青铜器 ,又以完善的青铜礼器组合 ,规整的器形异于楚器。春秋中期前楚器通过对郑器的借鉴 ,从器类、器型、组合、纹饰上吸收了较多中原青铜文化因素 ,并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春秋中期后 ,楚器自身体系确立 ,器物组合重视水器 ,装饰华丽。楚器的这些特性又反过来对郑器有所影响 ,并通过郑器将这些风格传播到整个中原地区  相似文献   

18.
西周卫尊     
1974年我店在武汉铜材厂拣出一件残破的青铜器——尊。经专家鉴定,是西周早期的卫尊。过去卫器已发现不少,多为西周中、晚的器物,属西周早期尚不多见。这件珍贵的文物,曾在1978年《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览》中展出,1981年又在《武汉市历史文物展览》上展出过。这件西周卫尊,现仅存下腹圜底及圈足的部分。残腹外饰浮雕饕餮纹,足根饰凸弦纹一周,高圈足外撇,素面(图一)。底内有铭文四行,第一行七字,二行五字,后两行各六字。共二十四字:“唯四月乙卯,公  相似文献   

19.
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无论在造型、纹饰和冶铸技术上,都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所表现的青铜文化特征,是世界古代文化中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东方文化在商周璀灿的青铜文化中,神秘怪异的动物纹饰及造型占有很大的比例,该特征一直持续到西周中期。这种装饰风格不仅是奴隶主贵族审美观的简单反映,更是一定社会思潮的影响在青铜器上的集中体现,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什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江西遂川出土一件商代铜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5年7月13日,在遂川县泉江镇枚江乡洪门村公路施工中,一民工于地表下发现一裸露出一半的铜器,挖出见是一件完整的青铜卣,当即送交县文物保管部门收藏。铜卣器身断面椭圆形,色泽碧绿,纹饰庄重(图版捌:1、2)。有盖,盖口用子母口紧紧扣合。盖顶部有一蘑菇状纽,分六瓣,每瓣饰阴蝉纹;纽下施扉棱四条,呈十字形排列,扉棱中间饰云雷纹地饕餮纹;盖下檐一周有二扉棱和二空心竖耳,与盖面上扉棱相应;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