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西藏地方邮政正式建立,中心邮局(扎康)设在拉萨丹吉林的一所藏式楼房内.邮票由扎希联合制造厂生产.邮差被称为“扎瓦”,主要邮路以拉萨为中心.东至工布江达,南至亚东.沿线设立了数十所邮站。邮差的主要业务是送交私人信件和钱币汇兑等.靠步行送信。  相似文献   

2.
一一九六七年冬,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东麓距长江约二百米处,发现一古代钱窖。该钱窖距地表一米,窖口平面呈梯形,长六点八五米,一端宽二点八五米,另一端宽三米。窖内藏有铜钱二十二万斤,分别由绳贯穿着。窖内铜钱据不完全统计,最早为西汉文帝“四铢半两”,最晚是南宋淳祐十二年(公元一二五二年)的“淳祐元宝”,其间包括了西汉、新莽、东汉、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以及辽、金、西夏等各朝的货币,前后相距一千四百余年。此窖铜钱当在南宋理宗淳祐以后入藏的,确切地讲,是一南宋钱窖。  相似文献   

3.
《万源县志》载:“黄龙寺古钟.寺在达县东门外,其地段旧系县(即万源县——笔者)属,内有铁钟为宋时太平兴国禅院所铸,上镌庆元五年伊雒马景修,”此钟现置于达县市人民公园,供游人观赏。古钟高二.四一米,横宽○.六三米,钟口(底)直径一.五八米,钟蒂(浦牢)高○.五一米,钟顶第一圈直径○.七七米,第二圈直径一.一二米,第三圈直径一.三五米,钟顶一至二圈内有六个圆孔平均分布其间,二至三圈内铸有花纹图案,并铸有“重臣千秋”、“皇帝万岁”八个大字。钟  相似文献   

4.
激情的“南太黑珍珠” 自然对瓦努阿图的恩赐是丰厚的,不仅给了她丰饶的土地,而且给了她多样的旅游资源.塔纳岛上的伊苏尔火山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可亲近的火山”,人们常把一睹这“上帝燃放的礼花”作为一生之幸.在海平面3米以下坐落着瓦努阿图水下邮局,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水下邮局,而令人刺激的蹦极也源自瓦努阿图.  相似文献   

5.
索穷 《中国西藏》2006,(3):58-61
1920年.西藏地方邮政正式建立.中心邮局(扎康)设在拉萨丹吉林的一所藏式楼房内.邮票由扎希联合制造厂生产.邮差被称为“扎瓦”.主要邮路以拉萨为中心,东至工布江达.南至亚东.沿线设立了数十所邮站。邮差的主要业务是送交私人信件和钱币汇兑等.靠步行送信,而地方政府的公还是主要靠政府的专职信差——阿伸来完成。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重庆行辕二处临时派遣邮检组长曾庆回以“督察”身份在沙坪坝邮局进行信件检查。邮差曾泽霖有一次在重庆大学邮件中,发现了一份《挺进报》,收件人是“重大学生自治会”,没有发件人的地址。曾庆回一看内容,原来是共产党的宣传品,因而扣送二处。不久,邮政总局的邮检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邮戳源于治印,因此最早的邮戳都刻以篆文,如已知最早的元代“常乐蘸印”(图一)。而自清代开始使用的我国邮戳的图式、文字就较为复杂得多了,特别是地方邮局使用的邮戳更为繁杂,样式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文字有阴文、阳文篆字等,楷字戳为最多。(图二)是1892年1月至1896年12月阳文篆字“上海”海关汉文戳;(图三)是1905年楷字山东莱州府“灵山卫”的地方邮局戳,这两种戳的文字书法堪称上乘。  相似文献   

8.
<正> “炎天冰雪”匾额是1986年在马各庄乡寺下庄村发现的。 该匾额系青石料制成,长1.93米,宽0.56米,厚0.1米。匾额正面刻有行书“炎天冰雪”四个大字,上款为北海刘应节题,关中杨兆书,关牛王之弼立,下款为万历二年七月之吉。定远戚继光修建。此匾为一亭名,称“炎天冰雪亭”。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戊戌变法史研究之中,种种问题,争鸣甚多。唯独于其中“公车上书”一节,殊少异议,呈现这种局面,主要因为已有“成论”。此种“成论”,概括起来有四点: (一) 以为“公车上书”者,即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签名上书”,或至少由康氏领导此大联署、大上书。 (二) 因而认为“公车上书”运动,“是由维新派领导发动的”,而“维新派”即康(有为)党也。 (三) 因而认为康氏《上清帝第二书》即为该运动之纲领文献;而该《书》“着  相似文献   

10.
八廓老房子     
过去,拉萨城郊满是湿地与小河,进入八廓街都要经过宇拓桥(琉璃桥),这才算进入拉萨城。和平解放前拉萨的市政基本上分为两个单元,由位于布达拉宫下的雪村的雪巴勒空和八廓街朗孜厦的“米本”分管(许多书中把朗孜厦的“米本”直接译为“拉萨市长”是不准确的)。我们今天所说的八廓其实是一个大的范围,涉及林廓路以内、围绕着大昭寺的一大部分区域。如果加上北面小昭寺一带老城区,就基本涵盖了老拉萨城的绝大部分城区。这是老拉萨的核心地带,近代以来,这一带设立了许多重要的市政部门,扎康(藏语意为“邮局”)就是其中一所保存尚好的老房子。  相似文献   

11.
释“还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素、宋少华、罗新在《文物》 1 999年 5期发表的《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 (简称《新收获》)一文在谈到步骘在长沙的活动时 ,刊布了两支简 :【简一】右西乡入步侯还民 [限米 ]一斛四斗 (5— 1 53 2 )【简二】入都乡嘉禾二年步侯还民限米一斛 (5— 1 556)作者认为 :“大概步骘在沤口征召士兵过多 ,粮食不足 ,曾向当地居民商借不少限米 ,以至离开沤口四年 ,尚未将限米还完。其时 ,步骘不在长沙 ,主持还民限米事务的应是临湘侯国。”显然 ,作者是将“还民限米”理解成“归还民之限米”。关于限米 ,作者根据出土的有关简牍 ,认为 :“限…  相似文献   

12.
说屏     
范婷 《文物世界》2011,(4):46-48
屏风起源很早,它的使用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不过当时没有屏风这个词,称其为“邸”或“康”。康,斧康,或写做“黼依”,是古时天子座后的屏风,又可称为“康坐”,专指御座后所设的屏风。《尚书·顾命》:“狄设黼康缀衣。”《礼记》也载:“天子设斧依与户牖之间。”汉代郑玄注日:“依,  相似文献   

13.
在专门讨论地下遗存建筑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地上建筑。在被围起来的始皇陵外城区内,坟丘的西侧和北侧两处发现建筑遗迹。其中,西侧建筑位于坟丘西北约110米、内外城之间靠近内城之外,南北长约90米,东西宽约50米,筑有夯土墙和大面积的夯土层。自1972年以来,在这个遗址陆续发现了刻写有“丽山食人官右”“丽山食人官左”的陶壶盖二件,刻写“丽山”“尚”的陶器残片一件,器底刻写“丽邑二升半八厨”的陶盘一件和刻写“丽邑五斗崔”的陶锤底部残片一件。1976年还发现一件高13.34厘米的  相似文献   

14.
红岩古迹,位于贵州省关岭自治县断桥乡龙爪树村东南的晒甲山(红崖山)西侧岩壁上。其地东距黄果树瀑布约8公里,西至关岭县城约15公里,滇黔公路由岩下经过。由于悬岩上有一宽约10米、高约6米的赧色削壁,故称“红岩”。在削壁中间宽6米、高3米的范围内,原有一些似字非字,似画非圆,纵不成行、横不成列,大小不等,参差不齐的围框点划组合,大者1.5米见方,小者0.6米见方,纹划宽度为0.3—0.5米不等。俗称这幅石壁为“红岩碑”。1997年4月,《贵州文史丛刊》编辑部同人前往实地察勘,只见这块石壁上,除个别“字”形还隐约可见,“…  相似文献   

15.
在贵州省息烽县鹿窝乡三友村三友民校左侧约七十公尺处、有一座奇异的石碑。碑高一点四米,宽零点八六米,在一块摩不规则的石头上刻着字迹。碑顶额左面刻有“月”字,右面刻有“日”字,每字七公分见方,两字外均刻有一道圆圈。碑正中,竖刻“万古丛林”四字,每字十公分见方。右面竖刻“永乐五年正月盟誓”八字,每字七公分见方。碑顶端和右部有两条二公分宽的裂缝,四周均见残缺。据《息烽县志》记载:“此碑在息烽县西望山  相似文献   

16.
“旗开得胜”和“当场反悔”经过战争的洗礼,小镇板门店被夷为平地。不知是哪位将军在地图上画了个圈儿,圈定板门店为双方停战点———夜晚用探照灯直上直下打出一条光柱,再以此为圆心,1000米为半径,划出一个“非军事区”———这片瓦砾堆,便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一天,双方联络  相似文献   

17.
“国殇”为国牺牲也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陈列室里,陈列着一块刻有“国殇”二字的石碑,它用普通的江南麻石雕琢而成。碑通高1.12米,碑身高约0.72米,宽约0.4米,厚约0.19米。碑额上端正中刻着红“十”字标志。碑心隶书“国殇”二个大字,为国民党元老程潜所书。两侧分别刻有“中华民国”、“元年增筑”题款。这块“国殇”碑曾作铺路石铺在汉阳凤凰山的山道上。1991年10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的退休干部黎柳西先生发现了它。经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联系,该馆作为珍贵文物予以收藏并陈列。这块石碑记录了辛亥革命阳夏战争的…  相似文献   

18.
<正> 遗址位于邯郸市复兴区王郎村北,“大北城”遗址的西部,西距大北城西垣约300米,北侧即大北城西垣东折的墙址(图一)。1990年4月,在配合市公共汽车公司基建征地而进行的文物勘探工作中,发现有古文化遗址,随即进行了小面积试掘。试掘地点在基建征地的西南部,共开探沟二条。T_1南北向,长20米,宽5米;T_2东西向,在T_1南端东侧,长10米,宽3米,总面积为130平方米。 一、地层堆积与遗迹 试掘地点文化堆积层较薄,有的地方无文化层。T_1的地层情况是:第一层,黄褐色耕土层,厚0.30米左右;第二层黄淤土,厚  相似文献   

19.
从黄平县城北去15公里的雷坪村西南角3O0米处,一个古树参天蔽日、四季如春的山崖下,有两口大小不一、深不可测的溶洞,当地群众称为“母洞”和“于洞”,这母、子两个洞口的直径分别约为2米和1米。一股泉水从母洞中一年四季温偏流出。母洞和子洞,看上去与一般的溶洞宕穴毫无两样,可只要你分别在早晨6、7点,中午12点,傍晚5、6点左右的时辰到这里稍坐一会,就自然会听到母洞内忽然传来“叮略”、“叮步”似金属锐器敲击石块的声音,几秒钟后,就传来“轰”的一声巨响,一股水桶大的猛水掺杂着泥土沙石从洞内汹涌而出,60分钟左右,似有…  相似文献   

20.
刘朴 《文物春秋》2005,(4):64-65
烟筒山位于承德县磴上行与三家两乡之间,海拔1213米,距承德县城80公里,因主峰突起状如烟囱,被当地人称作烟筒山。烟筒山的中段有一陡立石崖,高约8米,崖面自上而下刻有隶书“第一山”3个大字,每个字宽约1.5米,面积在1平方米以上(图一),整个石刻面积约为7.5平方米。在大字的右侧是一行竖刻小字“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镌”(图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