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洛阳新获墓志》许顺湛河南各地散存的碑刻、墓志和摩崖题记数量很大,是刻在石头上的文献资料。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故石刻文献的内容具有极其丰富的重要的史料价值。洛阳、开封、新乡、登封等地,现存石刻实物较多,仅河南博物院保存的石刻拓片就...  相似文献   

2.
武侯祠的碑刻反映了祠庙的沿革等重要情况。本主要考察祠内碑刻刻建、搬迁、补镌、现存情况等等。  相似文献   

3.
碑刻在我国历史文物中数量很多,而且具有历史、科学、书法和雕刻艺术价值。但在人们阅读古碑刻的时候,往往因为复杂的传统纪时而占用不少宝贵的时间。为减少人们检索之劳,笔者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读碑的体会,试撰此文,诚望识者赐正。  相似文献   

4.
武侯祠的碑刻反映了祠庙的沿革等重要情况。本主要考察祠内碑刻刻建、搬迁、补镌、现存情况等等。《武侯祠碑刻之沿革与现状(一)》,已载于本刊2003年第4期。现将已整理、考证完毕的武侯祠碑刻的有关情况继续刊出。  相似文献   

5.
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赊旗是清代河南著名商镇之一 ,但文献记载较少。利用该镇山陕会馆保存的碑刻等资料考察显示 ,赊旗的兴起约在康熙初年 ,清代中叶达到鼎盛 ,同光年间曾再度辉煌。赊旗不但是河南中西部及山陕地区与南方数省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 ,也是晋商对俄茶叶贸易的重要转运通道。同光年间汇聚该镇的行商、坐贾有千余家 ,年经营额估计可达四五百万两  相似文献   

6.
郑永华 《华夏考古》2011,(4):120-130
苏州原妙智庵内新发现了两块姚广孝碑刻,碑中所记载的有关姚广孝四则原始资料,虽已见于文献记载,但作为碑刻却是首次发现。刻碑很可能是明初宣德元年前后由其嗣子姚继统一摹刻而成的,具有独特的文物考古价值与史料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兴亚 《中原文物》2012,(1):95-102
碑刻是民间资料宝库。地处中原的河南,清代碑刻数量庞大,应用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上自朝廷大政,下至风土民情,自然的、社会的,官方的、民间的,无所不有。它以当时、当地、当事人记当时当地之事,可信度大,具有很高的学术文化价值。由于散存在各地城乡,从未有人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其中多数至今仍鲜为人知。收集整理这些碑刻,可为研究清代河南地方社会以及清代社会提供丰富而珍贵的资料,文物、艺术与收藏者也能从中获得诸多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徐行可捐赠湖北省博物馆书画、碑帖7000余件,800余件书画中时代最早的有唐代经卷,主要以明清书画为主,明清主要流派重要书画家均有涵盖,且包含大量明清官宦、学者文人墨迹。碑帖6000余件,主要有先秦金石、汉魏石经,从汉到宋代的重要碑刻,以及明清大量刻帖等。本文从不同时代、类别中遴选10件代表作细述,大体显现其捐赠概况,其捐赠文物数量巨大、质量上乘,具有极高的文物和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清代河南碑刻资料》(全八册),王兴亚等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3月出版。本书辑录的是河南各地的清代碑刻,以今河南省的辖区为依据。在编排上以县分编,按年代顺序排次,起自顺治元年(1644),止于宣统三年(1911)。清代碑刻包括碑碣、墓志、摩崖、帖等形式。编者采集了河南各县现存之清碑,又利用了河南博物院、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史研究馆收藏新中国成立以来碑刻拓片,先后查阅各种文献400余种,完成了资料收集、整理、标点、核校等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杨榕 《文献》2006,(3):113-126
明清时期,福建各地民俗活动频繁,城乡演剧之兴盛,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之大事.故福建地方文献中就有了戏曲活动的记载,戏曲碑刻即其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戏班、戏神、演剧、罚戏、习俗等,折射出民间演剧之缩影.碑刻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记事方式,福建各地宫庙林立,庙多立碑石记述其历史、祀神或重建修缮事宜,随着戏曲的形成与发展,碑刻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碑刻是记录戏曲信息的载体,属于戏曲文物型文献,其碑文少则十几字,多则数百字,甚至达千余言.福建传世的戏曲碑刻多见于明清,包括庙碑、护林碑、墓碑等,其中尤以庙碑为主,反映出戏曲碑刻与宫庙的密切关系.它们出自历史上地方戏盛行的福、莆、泉、漳等地,是研究福建戏曲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唐代碑刻以真书与隶书为正格。自沙门怀仁集王右军书圣教序以来,继之者僧大雅集右军书刻兴福寺碑。据《铁函斋书跋》云:“古今碑刻集右军书见诸载记者凡十八家。”集王书以外,如李北海等大书家相率以行草书碑,遂成碑刻之变格。惟终属少数,行草书碑视真书碑尚不足百一之比。今于传世碑刻拓本中拈出数种以举例说明集王右军书圣教序之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河南出土汉代的画像石刻已有两千余块,它分布在以南阳、嵩岳、永城三地区为主的全省各地,真可谓是汉画像石之乡。正因为如此,河南近几年出现了一股“汉画热”,有不少考古工作者、美术工作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其它学科的人员也对河南汉画像石刻发生较大兴趣,想从中探讨一下本学科某些项目的渊源。这说明河南汉画像石内容之丰富和它的历史价值所在。但是,它作为一种艺术品,一种审美形态,从美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高文、高成刚二先生编著的《四川历代碑刻》一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了。该书内容丰富、具有重要资料价值。四川山川秀丽,物产丰富,汉唐以来文化发达,保存的各朝碑刻甚多。作者,用数年之功,通检历代有关著录,广收博采现存碑刻,收录历代碑刻201块,上溯汉代,下迄现代,上下两千年,洋洋二十五万言,是一本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好书。纵观该书与历代金石著录不同,有其显著的四大特点。一、该书收录范围极其广泛,不仅有历代名碑名刻,还有摩崖题刻;摩崖石刻造像题刻;岩墓题刻;石经、石幢、石阙、石表、石棺题刻;墓碑、墓表、基志石刻。还收录了部分近现代纪念重要革命历史事件的重要碑刻。二、该书收录汉代题刻特别突出,全书收录201块题刻中,汉代就有53块,占1/4强。而且在汉代碑刻中,有不少是建国后新出土的,如李冰石刻像铭文,郫县东汉残碑铭文,昭觉石表铭文,成都甲(?)二阙铭  相似文献   

14.
元氏汉碑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北省石家庄市南部的元氏县,战国时期为赵公子元的封邑,故名元氏。西汉至三国魏常山郡(国)皆治此。元氏县境内封龙山上,有东汉时期几通碑刻,最著名的有《封龙山颂碑》,刻立于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祀三公山碑》,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白石神君碑》,刻立于东汉光和六年(183年)。这三通汉碑,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以书法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清代学者杨宋敬评《封龙山颂碑》的书法价值称:“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  相似文献   

15.
吴敏霞  何炳武  王京阳 《文博》2005,(5):104-107
一碑刻,即含有文字内容的石刻,是历史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碑刻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历史、文学、书法、镌刻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碑刻又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碑刻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著名的学者、书家杨守敬选编的《寰宇贞召图》,至今仍是研究古代碑刻很有用的图录。尽管这部书有些缺憾,但其价值是不可磨灭的。历代碑刻是我国一大宗宝贵的文化遗产。遍及全国各地的碑刻,至今没有一个确实的统计。即以一地而言,龙门造象题记就有二千二百多种。民国时代,有搜罗原石达千件  相似文献   

17.
<正>陳垣先生言:"金石之壽,往往不及簡册。"(1)在他編纂的歷代道教碑刻合集《道家金石略》中,收録南朝道教碑銘幾近二十通,但原石仍存者絶無僅有。近年,學者在四川省閬中市山間天然石室中新發現了一處南朝道教刻石,銘文尚存近千字,洵可寶貴。宗鳴安、蔣曉春、孫華等學者相繼刊布了此銘的拓片和録文,並對銘文内容進行解讀,解決了鐫刻年代和碑主生平等基礎性問題(2)。由此我們可知,這篇銘文鐫於南齊永明七年  相似文献   

18.
<正>陳垣先生言:"金石之壽,往往不及簡册。"(1)在他編纂的歷代道教碑刻合集《道家金石略》中,收録南朝道教碑銘幾近二十通,但原石仍存者絶無僅有。近年,學者在四川省閬中市山間天然石室中新發現了一處南朝道教刻石,銘文尚存近千字,洵可寶貴。宗鳴安、蔣曉春、孫華等學者相繼刊布了此銘的拓片和録文,並對銘文内容進行解讀,解決了鐫刻年代和碑主生平等基礎性問題(2)。由此我們可知,這篇銘文鐫於南齊永明七年  相似文献   

19.
北魏石刻楷书的特征,应结合这些字形出现的不同用途、出现的不同位置等因素来考察。作品出现的地点不同,书写材料、书写空间、书写者、刻者的工作环境不同,加上刊刻工艺有精细、粗陋之别,北魏时期汉字体系内部在碑刻文字、墓志、造像题记、摩崖文字四种用途上的楷书文字有着明显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正>碑刻墓志是传统金石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乾嘉以至民国形成研究热潮。碑帖刻石造假亦泛滥于清末民初与当今社会,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专附"祛伪"一卷"以谂来者",叶昌炽《语石》卷十"摹本""赝本"二条则对石刻作伪的情形进行了具体分析与类列。金石碑帖学家王壮弘在谈到碑帖伪刻及相关问题时说到:"原刻焚佚后再刻的谓之重刻,重刻有三:分别为依原迹重刻、依旧拓重刻及摹写重刻。原石尚在,以拓本再刻谓之翻刻,翻刻之因有三:一、古时名碑因路途遥远椎拓困难,为取用便易而以旧拓翻刻之;二、原刻损泐过多,以旧拓刻之;三、原石尚在,然椎拓不便。或原石已佚,碑贾翻刻充作原拓、旧拓,鱼目混珠牟利者。伪刻有二:一、原石久佚,但见著录不知原刻是何面目,而以史传写刻者;二、毫无根据杜撰妄写者。"[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