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是该遗址发现的最丰富的遗存,其特征与前两期遗存明显不同。本文根据目前所发表的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及相关材料,就这类遗存的年代、性质、渊源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这类遗存是屈家岭文化早期流行于汉水中游和汉东地区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即"雕龙碑三期文化"。它是在"油子岭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仰韶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后被屈家岭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家户考古是分析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方法。依据雕龙碑第三期聚落的房址资料,首先甄别出家户在该遗址的考古遗存表现形式,也就是厘清该遗址的家户构成情况;再综合动植物考古资料和房址内保留的器物集合种类,推测家户可能存在的经济活动,进而评估该阶段的家户可能是兼职的家户手工业生产经济模式;最后,依据家户的房址面积和房内保留的器物估算雕龙碑第三期聚落的基尼系数,表明它是一种社会贫富分化不明显、较为平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3.
雕龙碑遗址位于湖北省枣阳市,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自1990年起,该遗址进行了5次发掘,在最后两次,即第四次、第五次发掘中,发现了F15、F17、F18和F19等大中型房址,其中F15尤为典型。 F15开口于第2A层下,打破第3层,距地表深30──80厘米,属于雕龙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年。 F15的建筑面积为11.5X8.8米,合101.2平方米。建筑平面呈“田”字形,即在四面围墙中间筑“十”字形墙体支撑大跨度的屋顶,以此分隔为四个大的开间。东半部为两个单间,室内南北长5米,东西宽…  相似文献   

4.
雕龙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雕龙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收获王杰1990年至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队,对湖北省枣阳市雕龙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先后进行过五次发掘和近一年多的资料整理工作,初步了解到遗址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其上层是一个新文化类型的遗存.在揭露面...  相似文献   

5.
论三星堆文化与宝墩文化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都宝墩诸遗存与广汉三星堆遗存应属同一化,它们之间,特别是宝墩遗存的第三期并不存在向三星堆遗存第一期发展的关系。三星堆化从距今5000年至3000年之间的发展变化是明确而连续的。  相似文献   

6.
2009年3月~2010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大坝加高工程,对属于未来淹没区的浙川下寨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石家河文化、王湾三期文化晚期遗存.尤其是石家河文化墓葬出土玉石钺和王湾三期文化灰坑出土的骨雕龙,为比较重要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7.
雕龙碑是近几年经过科学发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氏族村落遗址。地处湖北省江汉平原西北部枣随走廊,枣阳市境内的鹿头镇,面积为五万余平方米。年代距今为六千多年前至五千年前延续发展的历史。现存文化层堆积厚2.5—3米左右,上下送压有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即一、二、三期。共发掘出土有住房建筑遗存20座,大小型公共墓地各1处,墓葬196座,储存东西使用过的窖穴75座,用于祭祀活动的大型圆形建筑1处,遗迹3处,动物葬36座,生产、生活使用过的工具和器皿等遗物达3000余件。大量丰富多彩的出土遗物,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在改造…  相似文献   

8.
依据盘龙城王家嘴遗址地层之间的叠压和各遗址器物之间的演变关系,该遗址中的第一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一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第二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二期、王家嘴遗址第一和第二期、李家嘴第二期和杨家嘴第二期墓葬为代表;第三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三期、王家嘴遗址第三期、杨家湾第三期和杨家嘴第三期文化遗存为代表。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间应有缺环,而第二期和第三期之间应是连续发展的。其第一期和第三期的相对年代应分别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和二里岗下层一期偏晚的年代相当,第二期文化遗存的年代应晚于二里岗H9而稍早于H17,即稍晚于二里岗下层一期偏早。相应地,其第一期文化的性质应属南下的夏文化,而第二和第三期文化遗存则应属于南下的早商文化。  相似文献   

9.
一继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之后,分布在陕晋豫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主要有“半坡四期文化”、“泉护二期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东下冯龙山早期遗存”、商县紫荆遗址第三期和第四期遗存中的部分单  相似文献   

10.
江苏连云港朝阳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云港朝阳遗址的发掘,北辛化时期遗存较少,龙山化遗存相对丰富,并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为了解这一地区史前化面貌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1.
王震中 《华夏考古》2011,(4):79-88,115
夏商文化分界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与第四期之交,其年代为公元前1553年或公元前1572年,由此上推471年,则夏代开始的年代应为公元前2024年或公元前2043年。按照这样的年代,早期夏文化应为中原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存,中期夏文化应为“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第一期的遗存,晚期夏文化应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第三期的遗存。长期...  相似文献   

12.
大溪遗址2000~2002年发掘工作中发现了一批商周时期遗存,其文化内涵可分为三期,第一、二期巴文化因素浓厚,第三期楚文化因素占主导。该批考古遗存对于研究三峡地区巴、楚文化关系增添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依据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山西有纪年造像碑遗存,并结合其他材料,对山西5~8世纪造像碑风格演变的特征与脉络进行梳理,力求在造像碑类型、特征以及风格来源等方面进行探讨,宏观勾勒山西造像碑发展演变的脉络以及与周边地区造像碑风格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何强 《华夏考古》2021,(1):62-73,87
汉水中游地区以青龙泉遗址第三期为代表的遗存属于石家河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即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以往被归入此类型的遗存并不单纯,实际上包含了部分属于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的遗存.根据青龙泉、七里河、老鸹仓、黄楝树等典型遗址出土的材料,可将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分为早、晚两期.已公布的测年数据显示,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  相似文献   

15.
杨勇 《华夏考古》2013,(1):80-88,148
镇江营遗址东北距燕国始封地琉璃河遗址约35千米,包含丰富的西周时期居住遗存。在琉璃河遗址材料尚未全面发表的情况下,《镇江营与塔照》对于燕国史研究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考古报告建立的编年体系虽大体不误,但商周第三期遗存的年代上限定得过早,陶器型式和期别划分得过细,不利于把握各段或各组之间的差别。笔者依据《镇江营与塔照》提供的丰富的地层关系,将商周第三、四期遗存重新划分为三期,分别相当于西周早期、中期、晚期。  相似文献   

16.
枣阳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桐柏山和大洪山之间的随枣走廊。枣阳县境内的滚河及其支流的两岸台地上分布着不少古代文化遗址,其中以雕龙碑遗址时代比较早,保存也较好。一九五七年和一九八○年,作过两次普查,今年八月我们又作了重点复查,这个调查简报是根据这次重点复查的资料整理出来的。雕龙碑遗址位于枣阳县城东北约45华里的鹿头公社永光大队境内。它  相似文献   

17.
再论温江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对以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的、分布于成都平原的一支考古学遗存,进行辨析与研究,认为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所处文明发展阶段,应该从宝墩文化中单列出来,并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基本原则,建议将这类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地区、距今4000~3700年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命名为"童凫村文化".相信这一判断,...  相似文献   

18.
甘泉史家湾和旬邑下魏洛遗址出有一批特征相似的陶器,本文详细研究后认为两者属同一类遗存,并将其分为史家湾、庙底沟二期和案板三期三种文化因素,据此提出史家湾文化的命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史家湾文化(遗存)与周邻文化的关系与史家湾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并认为陶寺早期小城的建立可能与史家湾化的东进有关.  相似文献   

19.
浅议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通过对岷江上游的三个典型遗址的分析,可以看出箭山寨遗址、姜维城遗址、茂县营盘山遗址等与白龙江流域的大李家坪遗址的三期相似,同属于仰韶化晚期遗存,但其也表现出较强的地方特色,即受到西北地区马家窑化的影响,又有一些自身本地发展起来的特征,化内涵与大地湾晚期遗存有大同,亦有小异。仰韶化南迁的原因可能与公元前3000年左右西北及北方地区的大规模降温有关。  相似文献   

20.
江西靖安老虎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为四期,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第二至四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第一期、第二和第三期、第四期分属三种不同性质文化类型。它们对构建赣西北地区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文化的交流互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