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的提出环境问题正使人类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据估计全世界“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丧命”①,如果让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自然界将很快失去供养人类的能力。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国际组织的极大关注。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警告人们:在对人类生存和幸福构成的所有威胁中最大的威胁是生态平衡的破坏。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就是为了反对环境污染、保存人类生存空间而产生的。同时,也引起了社…  相似文献   

2.
陈招 《神州》2012,(3):34-35
众所周知,博物馆一直因其特殊的文化历史内涵,而在社会教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博物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记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是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弘扬的主要场所。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博物馆的社教使命更加突出。本文拟就此一方面做些探讨,主要从博物馆社教的历史使命和特点入手,以期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起些许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博物馆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剧烈转型时期,馆舍数量的激增,国家免费开放政策的提出、观众数量的递增、观众素质的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影视、动漫、新媒体迅速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的出台,种种社会现实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博物馆的教育使命。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是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科学而准确的定位,也是对博物馆教育使命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博物馆应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原有界限,实现博物馆教育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使命是其主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应担当的责任。现代大学的使命是利用其先进的知识文化服务和引导社会向前发展。大学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的中心,其使命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刘晓玲 《丝绸之路》2009,(14):125-127
新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礼会的急速发展,全球教育多元化时代的来临,国家为了适应新的挑战,启动了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在21世纪.如何担当起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马克思改造世界的人生理想,是其报刊使命观的根本由来;同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关于报刊改造社会的使命的主要论述,凸显了其报刊思想真正的人民性和革命性;同时指出马克思的报刊使命观,是与其对报刊公共性质的认定结合在一起的,因而他的论述在某种意义上又包含学理色彩。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并号召全党同志共同努力,“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这庄严的使命,神圣的职责,代表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人民所作出的负责任的承诺,凝结着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对前途、对未来所表达的信心和理念。  相似文献   

8.
许欣 《沧桑》2010,(2):215-216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革新,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将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使命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朝鲜族历史的多元与复杂特性造就了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的一个根本特性,亦即"双重使命".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历史上的"双重使命"特征,早已成为在国内外历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学术观点.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有诸多先行研究者进行长期建构努力,国内外学界对这一重要观点也有广泛认同与采纳,目前付梓出版的诸多有关论著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也有的论著没有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命”观指美国作为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的责任。这种观念在美国白人文化中根深蒂固,可以说是发轫于清教徒的宗教信仰,根植于美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于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随后又受到美国是世界上发端较早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加强。“使命”观所体现出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未必真实,但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却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尤其在美国政府决策者的思想意识中体现出来。因此对美国“使命”观的历史与文化起源的探讨有助于从深层认识美国外交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皇权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以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宋代为基点,透过大量史料,分别从思想史与政治史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的皇权进行了历时性的考察。在思想史视野内的考察,主要阐述了王朝政治的参与者士大夫的皇权观与君主的自律意识。"君"或"君主",在先秦的指归为诸侯国君,自秦始皇开始则专指皇帝。然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形成后的士大夫,则有意无视了这种不同,在儒学国教化以及理学的社会普遍化的强势背景下,大量发掘先秦政治言说中对君主限制的内容,作为限制君主制政体下绝对君权的理论武器。"君德成就责经筵",通过对皇子和皇帝进行的为君之道的正常制度化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士大夫的皇权观到君主的自律意识,成功地完成了理论位移。让多数君主在为君之道的框架内,难越雷池一步。在政治史视野内的考察,主要考察了在实际政治运作中的君臣关系。在君臣互相依存合作的前提下,历代士大夫为了防止名义上绝对君权的暴走脱轨,苦心积虑,对皇权实施了种种规范,本文归纳形容为"天"、"道"、"法"三个紧箍咒和"不文律"、"公议"、"留名的青史"三堵墙。本文还通过具体的政治实态揭示出,谏官、御史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完成天子法官的使命,却基本沦为政治集团的鹰犬。笔者视派系政治是理解中国政治史的一把钥匙。具体的考察显示,中国历史上的皇权经历了一个由人格化向非人格化转化的过程。尽管皇权在各个历史时期、甚至在同一王朝的不同时期消长都有不同,但实质性皇权由于政治制度的日臻完备等因素,发挥作用的余地愈来愈小,而显示权威的象征性因素却愈来愈大。  相似文献   

12.
刘涛 《东南文化》2000,(1):105-108
传世宋瓷的研究与鉴别,目前仍是一个较难解决的课题。作者从几个不同的侧面作了一些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二里头文化发展至第四期,二里头遗址在建筑遗迹、陶器、石器及青铜器等文化遗物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包含第四期遗存者数量明显减少,周边地区也几乎看不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上限不超过公元前1600。综合分析,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很可能为夏商之分界。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essay considers the ancient antecedents to the “new field” of the ethics of philanthropy, arguing that key questions such as “to whom should we give our money?” have already been explored by ancient authors and that the answers they give to these questions can be quite different to the answers given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By analysing the treatment of giving in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Cicero’s De Officiis, and Seneca’s De Beneficiis, I argue that the focus of ancient thinkers upon giving within one’s own community can be viewed as a possible response to a number of issues that have been raised by modern scholars, including the “problem of acting at a distance” and the “problem of accountability.” Moreover, these ancient thinkers have additional, positive reasons for thinking that philanthropy should take place within one’s own community, based upon their ideas of man’s natural duty to his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social benefits that can be derived from local philanthropy. The integration of ancient perspectives, then, into these modern debates, can serve to complement and broaden research in this emerging field.  相似文献   

15.
16.
王德春 《世界历史》2004,5(5):40-48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以下简称“联总”)孕育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考虑到战后初期战争受害者可能面临的生存困境 ,美英两国决定动员其本土未曾遭受敌国直接入侵的联合国成员国捐资 ,对战争直接受害国及其难民提供大规模善后救济援助。为执行上述使命 ,联总应运而生。短短两年间 ,联总将价值 39.6 8亿美元的 2 4 1 0万长吨 (即“度、量”单位简称 )稀缺资源无偿地馈赠给中国、波兰、南斯拉夫、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意大利等国人民 ,在世界史上留下闪光的记录  相似文献   

17.
西方思想源于古希腊的理性传统。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对必然性的知识有一种相当明确的追求,其与因宗教而获得的信仰,及因科学而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知不尽相同,在追求必然性、唯一性的体系的同时,哲学的兴趣是在探索和我们连在一起的世界的道理,而且还应是在不同的贯通的系统之间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不是要达到更高的贯通和共识,而是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融贯的、不断丰满和变得厚实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神话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禹与其妻涂山氏婚姻并不和谐,时常有矛盾发生,晚年之时的大禹还将王位传于伯益,而并不传于才能出众的启,从两方面看,启很有可能不是大禹的亲生之子。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证据的讨论与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傅稻镰等人最近的文章批评中国栽培水稻起源研究缺乏证据、提出长江下游水稻栽培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观点一文的回应。我们首先考察中国从野生稻采集到水稻栽培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而从水稻形态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对早期水稻遗存加以研究。讨论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长江流域最早水稻栽培的时间: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初期栽培水稻的遗存;考古遗存所见水稻粒形态大小变化的意义。我们也考察了傅文用来区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几个标准:考古纪录中所见的未成熟稻遗存、水稻粒的增大和水稻粒的形态。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和我们对水稻的研究,我们认为到全新世早期(距今9000年前后),南北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就可能已经收获野生稻并开始水稻栽培了。  相似文献   

20.
The Wellington Valley Convict Station and Mission site, now known as Maynggu Ganai Historic Site (meaning “people’s land” in local Wiradjuri language), contains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convict agricultural station that was established in 1823. The site, subsequently taken over by the Anglican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as a mission to the Wiradjuri, operated from 1832 to 1844. Drawing upon archaeological survey, the extraordinary historical archive associated with this site, and an analysis of community consultative research,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ole of this site in colonial cultural exchange, as well as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meanings of this history and its physical remains for the community tod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