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是关于晚唐五代敦煌佛教寺院的纳赠的研究,对纳赠对象、数量、等级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吐蕃与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建置与沿革情况,分四个时期:吐蕃初期、吐蕃后期、归义军前期和归义军后期。吐蕃初占沙州,始有九僧寺三尼寺正常运转,后来兴善寺、安国寺、禅定寺恢复启用。但是兴善寺、禅定寺不久被废置或者改额。吐蕃后期,新建永康寺、永寿寺、圣光寺。重启三界寺和净土寺,此时敦煌官寺有十三僧寺五尼寺。永康寺、永寿寺是以吐蕃僧人为主的寺院,随着吐蕃统治的瓦解,两寺消失不见。归义军前期的近百年时间,敦煌一直保持有十一僧寺五尼寺。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显德年间始建显德寺,969年前建乾明寺。敦煌官寺至此再次达到十三僧寺五尼寺的规模。除官寺以外,吐蕃时期和归义军时期还有一些民间寺院,如灵树寺、奉唐寺、龙光寺、圣寿寺、法门寺、端严寺、大悲寺、大业寺等。这些民间寺院与上述官寺存在什么样的联系,由于材料的缺乏,很难得出定论,有待深入研究。总之,不同历史时期,敦煌寺院的数量不同。弄清每一时期寺院的存续与废置,对于研究敦煌佛教历史以及写卷断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祥伟 《敦煌学辑刊》2006,2(2):145-152
敦煌寺院会计文书不但记载了寺院所进行的吊孝活动,而且还保存了有关世俗人员的吊孝行为。本文主要利用这些文书的记载,并结合书仪等对吊孝礼仪的相关记载,对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所进行的吊孝活动做了初步探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时敦煌社会中吊孝礼俗的实况。  相似文献   

4.
5.
一、引言 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财产收支中有一类特殊的项目,名曰"人事".关于"人事"一词,从古至今有着诸多含义,其含义之一即是指赠送的礼物或酬物.如韩愈<奏韩弘人事物表>云:"右臣先奉恩敕撰<平淮西碑文>,伏缘圣恩以碑本赐韩弘等;今韩弘寄绢五百匹与臣充人事,未敢受领,谨录奏闻,伏听进上.谨奏."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根据敦煌文书P.3047《吐蕃占领敦煌时期乾元寺科香帖》为中心,对晚唐五代敦煌寺院对香料的科征和寺院香料消费情况进行了探讨,寺院使用香料主要向当事僧尼科征,科征标准约21个僧尼科征一两出产印度名贵香。敦煌地区除了使用印度波斯地区的香料外,还在沐浴和造药食中大量使用产自龟兹的安息香和当地的草豆蔻、香枣花和艾等香料。  相似文献   

7.
敦煌文献记载,敦煌地区寺院每年都举行盛大的行像活动."行像"亦称为"行城"和"巡城",乃指庄严佛像用宝车载之巡行城乡,以纪念悉达太子出家的一种佛事活动.就敦煌行像活动的研究,学者们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罗华庆先生在<9至11世纪敦煌的行像和浴佛活动>中对中土行像活动起源、历史演进及敦煌地区的行像活动做了考察,指出敦煌行像活动具有浓厚的政权色彩和世俗性.  相似文献   

8.
归义军时期敦煌净土寺与都司及诸寺的经济交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教团是个整体,净土寺与都司及诸寺的经济往来频繁,但在形式上除借贷关系以外,多限于在经济上对佛教教团承担的义务及各寺间礼仪性的经济往来,而纯粹的商品买卖交往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9.
与古代相比,当前寺院更深度地卷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寺院财产来源日益多元,面对丰富的寺院财产,如何保持佛教徒与财富的距离,如何保持寺院的纯洁,如何使用寺院财产成了丞需解决的问题。寺院通过兴建庙宇、修造佛像,以恢宏、庄严的建筑来供奉"三宝";加大佛学人才的培养,提升僧侣的修养;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向社会进行布施,对财产的正当使用,体现了佛教财富观中的超脱性,有利于佛教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能海(1886-1967),俗姓龚,名学光,字辑熙,四川省绵竹县人。从婴儿到青年都处在清光绪西太后(慈禧)专权时期。日往月来,清廷政治越趋腐败,国势日益垂危。正当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时候,能海已经成为年届二十、血气方刚的热血男儿。此时,他毅  相似文献   

11.
正定隆兴寺东北隅有一口龙泉古井及井亭,据碑文记载,此井在北宋初年奉敕修铸大悲菩萨时曾出现涌铜之灵异现象。方形井亭建于明代,亭顶为重檐顶式,现亭内供有大石佛9尊,小石佛26尊,推测与亭同为明代之物。龙泉井亭虽为隆兴寺诸多建筑中规模最小的一座,但其顶式亭顶较为独特,能保存至今的也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将敦煌文献、传统史志、考古发掘实物与域外史料互相印证,对敦煌佛寺所藏的珍奇异物:玛瑙、真珠、琥珀、瑟瑟、珊瑚、琉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对其在宗教实践中的性质和功用做了解说,并揭示了这些珍宝与密教宝物供养观念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房树辉  马国利 《文物春秋》2005,(6):64-65,67
坐落在正定县城东隅的隆兴寺是国内著名的佛教寺院,其主体建筑大悲阁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1997年8月24日~1999年9月20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落架重修。在拆除抱厦时发现带铭文的望砖15块,其中阳文砖8块,阴文砖7块,另有部分划刻纪年瓦。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万历皇帝敕建的崇因寺曾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佛事活动盛极一时,民国以后因受战乱摧残,殿阁圮敝,已是名存实亡。本文在查阅史料及走访知情人士的基础上,对崇因寺的修建过程、历吏变迁、建筑布局及尚存的遗迹遗物作一考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15.
杜平  梁晓丽 《文物春秋》2007,(1):69-72,75
本文对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内山中观音的始塑年代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寺内其他殿堂宋代塑壁的考证及宋代观音造像风格的分析,并结合有关碑文的记载,认为现存的山中观音为宋代原塑,虽明代进行过修补妆严,但主体和风格未作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月台前东西两侧碑亭内现分别立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兴寺碑》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御碑,然而在乾隆十三年(1748)的《敕建隆兴寺志》中,二碑亭内竖立的分别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兴寺碑》汉、满文碑,二碑碑阳、碑阴的现状与记载明显不符。综合分析文献资料,此状成因系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四十六年(1781)隆兴寺奉敕大修时,钦工周元理为将乾隆御碑立于寺院显要位置,将原康熙五十二年(1713)满文碑碑阳文字打磨掉,改刻乾隆四十五年(1780)御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于其上,碑阴亦随之进行了改动。  相似文献   

17.
量雕刻头下尾上的龙形象是青州龙兴寺造像的一大显著特征。对于这种龙的名称,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考证知,此龙应称“倒龙”。倒龙造型来源于星空东宫龙宿;流行原因与古代青州地区的青龙崇拜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