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山 《收藏家》2004,(8):i006-i007
画,与其说是画出来的,不如说是感悟出来的,流淌出来的,自画家心底涓涓流肆出的感人乐章。不仅是美,还有姜婉,壮烈、苍凉,悠远或者汹涌喧器,气吞山河。所以,诗和画是相通的——诗中的画会在人眼前浮动,画中的诗也会在人心中徜徉、流连与激荡。  相似文献   

2.
刘浩歌 《神州》2012,(1):60-63
王彦善先生的诗、书、画在大陆省内外不少地方乃至一些外宾、港台颇有名气。说起诗、书、画,我想对王彦善先生的官品、人品首先解读。王彦善先生是一位朴实又有奋斗精神的宁阳人,泰山的灵气泰山之阳的沃土养育了这个农家子弟和宁阳小山村。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听到朋友们说,王彦善有读不完的诗、书、画人生。我觉得,并不是这  相似文献   

3.
一般人常认为诗和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艺术形式,而二者联系在一起的时代则是唐宋以后。其实不然。据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与画已经密切联系在一起了。孔子就认为“绘事后素……其可以言诗已矣”,也就是说要在白底子上画好画,进一步再谈诵诗经。屈原好环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也就是在他的诗中说到画。  相似文献   

4.
毛晓沪 《收藏家》2012,(12):49-56
六.粉彩为什么在清代宫廷档案中没有"粉彩"一词?其实很简单,清朝人并没有将粉彩瓷作为单一品种从洋彩画珐琅中提炼出来。在他们看来,它只是画珐琅中的一员,就像铜胎画珐琅器至今也没有人叫它铜胎粉彩器一样。纵观清代釉上彩瓷器的演变历史,粉彩应当是画珐琅的衍生品,属画珐琅瓷器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每看喻慧的画,觉着亲近,会涌出一串串联想,象有许多话想说。绘画本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靠说能说好的,就姑且说说吧:我喜欢喻慧的画。 喻慧明显得益于宋代花鸟画。她十几岁时便大量临摹宋人花鸟与历代名画,初识她时,曾看过她临的《高仕图》和《宋人百花图卷》,其细心与耐心至今记忆犹新。但是,喻慧善于将平常生活中的素材变得拟人、可人,在她的笔下,豆角、麦穗,哪怕是小毛毛草,都是安安静静的,细细的笔触,似赋予这些小生物以无辜。她在画中勾勒渲染,规矩谨然,布局构图,简空疏朗,她画得投入,画得慑人。 由此,我常想,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特定的技法语言,至宋代到达高峰之后,经历了几多朝代的变迁,一  相似文献   

6.
王平 《东南文化》2005,(1):52-55
“米氏云山”由宋代名书画家米氏父子所创,其以水墨“米点”表现山川自然是水墨山水画中的一种典型范式,其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开中国“人画”之先河。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艺术创造的自由精神则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启蒙。  相似文献   

7.
<正>朱师庸斋先生(1921-1983),是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也是我青少年时期学书画最喜爱的老师。"文化大革命"初年,我小学毕业,进初中学校停课闹"革命",家父梁占峰也被卷入运动中的"牛鬼蛇神"行列,游街批斗、关押、高温劳作,倍受磨困。然父寄心学问画道,艰难苦厄仍坚持学道传我。有闲家中时,亲授画学及古典文学、书法。家书柜常置《文征明墨迹选》、《王阳明书法》、《白雪道人自书诗卷》、《王觉斯诗册墨  相似文献   

8.
这是著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928年在南京写的诗,该诗题在陈树人、何香凝、经颐渊等人合作的一幅松、梅、竹图画上。陈树人画松。何香凝画梅,经颐渊画竹。这几个人当时都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孙中山生前与他们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正>在一次评选会上,我惊异地看到了肖吉地先生关于"海"的摄影作品,映入眼球的那些照片让我不知所云,随后脑海里闪现出伟大诗人屈原《天问》中的许多诗句……顿时,我恍然大悟,啊,这不是"海问"吗?这些作品,有典型的现代美学意义,如诗如歌,画内画外全是故事,让人思考,让人百思不解。不管您用什么方式解读这些作品,都会有作者生活时代的影子,包括作者人生道路、经历和思想、情感,时而童趣,时而暮  相似文献   

10.
画小兔     
正那年我五岁,刚刚上幼儿园。那天,妈妈正好在家休息,她在厨房。我一个人在房间看着电视,看着看着,就拿了一支水彩笔,在房间的墙上画了一只小兔子。刚开始画的时候,我觉得很开心,可是画着画着就开心不起来了,因为发现我的画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美丽。我想努力把画改好看些,可无论我怎样修改,还是一团糟,墙上被画得不成样子。不如拿橡皮把画擦掉?我迅速从书包里掏出橡皮,扒在墙上认真地擦着,可水彩画怎么也擦不掉。我又拿来小刀在墙  相似文献   

11.
朱晓俊 《神州》2013,(14):146-146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有人说教育是一幅画,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也有人说,教育是一首歌,一首常唱常新的歌……在知识不断更新,文化趋向多元的今天,我却越来越深切地领悟到,教育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孜孜不倦洋溢着智慧的耕作。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沉默有时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对于育人有其独特的功效。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沉默往往能向学生传递出丰富难以言表的信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丁敬涵 《古今谈》2002,(1):11-13
马一浮善书,但很少人知其能画,更未见到过他的绘画作品。我从小跟随马先生,他偶尔教我画兰草、墨竹。可是,我也未见他画过成幅的作品。我曾珍藏一柄有他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或三十年代初画的扇子,是赠给我母亲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此外,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  相似文献   

14.
此次游庐山,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庐山博物馆珍藏着唐伯虎的传世之作《庐山图》。唐伯虎,明代江苏吴县人。少时聪颖过人,29岁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牵连科场舞弊案被革黜。后游历名山大川,性格放荡不羁,才华横溢,钟情丹青,卖画为生,留下不少诗和画,是当时文坛上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家。据史证,唐伯虎的这幅《庐山图》,绘的是庐山三峡桥的山水景物。三峡桥,即今日观音桥,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七年。鬼斧神工,宛如天半飞虹,横跨于含鄱岭南的三峡涧上,长24米、宽4.5米、高10.7米,全部是由石头砌成。然而,就是这么一座气势宏伟的…  相似文献   

15.
论魏晋南北朝画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画赞”,又名“图赞”、“像赞”,是伴随着以画为赞的绘画观念,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图画内容为题材,以赞美为主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以四言为主,言辞简洁,以陈述、说明、议论和生动形象的描绘为主而兼有抒情。画赞的出现,是文学与绘画融通的产物,是中国绘画融诗、书、画为一体之特点的肇端,对唐以后的咏画诗、论画诗及画赞创作有积极的影响。从画赞可以看出绘画题材的转变及其时代特点,因而画赞具有重要的绘画史料价值。另外,画赞序还有一定的绘画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书讯     
《梵高奶奶的世界》儿子带着70岁的老母亲去美术馆看西洋画展,母亲看到一幅乡村题材的绘画,当场就说,我也能画出来。真的画起来了,先用蜡笔,后用油  相似文献   

17.
《旅游》2015,(5):101-105
南锣鼓巷是个有性格的地方,像李白笔下的诗,像齐白石笔下的画,韵味高深又天真烂漫,总是给人回味无穷的惊喜。在南锣鼓巷购物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东西也许不是那么金贵,却总能触动人心里的某一个角落,让人得到心灵的慰藉。特色用品、创意饰件、新式服装、前卫艺术,各种宝贝琳琅满目,比比皆是。买回几件心爱的物件儿把玩,也是南锣的纪念。回归"本土意识"走在南锣鼓巷,人群熙熙攘攘,一家叫做"本土意识"的店吸引了我。充满历史气息的门牌,好像从时光隧道中伸出的手,一把将我  相似文献   

18.
朱馥生 《古今谈》2002,(3):34-35
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相通”不等于“相同”。诗与书画艺术属于不同的领域,各有自身的创作规律。而余任天先生的题画诗也不同于一般诗人的作品,有其不同于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的记载上,唐伯虎虽有三段婚史,但是并不风流,也从未有过“点秋香“的艳遇。唐伯虎是明代人,他自幼聪颖,能诗擅画,十六岁便中秀才,十九岁娶徐氏。但妻子、父亲几年后接连病故,对他打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的记载上,唐伯虎虽有三段婚史,但是并不风流,也从未有过"点秋香"的艳遇。唐伯虎是明代人,他自幼聪颖,能诗擅画,十六岁便中秀才,十九岁娶徐氏。但妻子、父亲几年后接连病故,对他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