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山石刻是人们研究泰山历史文化、自然造境思想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珍贵实物资料。泰山"渐入佳境"石刻有三处,分别位于万仙楼北、斗母宫北、升仙坊北。其中斗母宫和升仙坊两处分别是清光绪二十六年石祖芬题、清康熙四十五年韩镐题,而万仙楼处题名及题刻年代未知。后经对石刻保护填色及明代《泰山志》相关文献记载考证,推断万仙楼题刻为姚霁于明朝嘉靖年间所题。题刻者不同的人生境遇和历史背景,造就了三处石刻不同的景观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和意境美学价值,蕴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韶山冲景好,景区内楹联更好。 冲区有一座六角亭,名“眺峰亭”。亭内的四根柱上悬挂有楹联两幅,一幅云: 眺望韶峰云天青山琢屏幕; 俯瞰南岸苍松碧水映故居。 另一幅曰: 绕岫岚光笔削三山堪雄伟; 回环玉带关镇风物耐人思。 两幅楹联极写韶峰的峻峭,韶山冲风光的优美。青山、云天、碧水、苍松、岚光绕岫、玉带回环,韶峰、故居、  相似文献   

3.
泰山石刻被誉为"天然的石刻博物馆"。其历史、内涵、书法、造型等价值巨大;实现其永续利用,需要对其实施人防、物防与化学防护相结合的手段,才能确保泰山石刻的整体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泰山上下,石刻极多,历史悠久,年代连续,内容广泛,风格各异,可谓一座露天的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而其镇馆之宝,当首推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第一刻,开创泰山刻石之先河,是秦始皇的颂德碑。秦泰山刻石乃书法大家秦相李斯所书,李斯小篆不仅是"汉晋碑铭所从出",更是"古今所师";秦泰山刻石是大秦帝国结束先秦各国各说各话、各书各字的历史,实行"书同文"的典范之作和实物例证;秦泰山刻石是当今仅存的两通秦刻石之一,且是字迹  相似文献   

5.
《贵阳文史》2008,(1):F0002-F0002
贵阳的标志性建筑甲秀楼位于贵阳市滨河路与西湖路交叉处,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楼高约20米,为三层三檐攒尖顶,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楼下浮玉拱桥飞架南北.其下沉泓酿碧,旋涡起伏,名“涵碧潭”。桥上有亭,亦名“涵碧亭”、亭柱刊联不少.其中清末贵阳楹联大家刘蕴良作的一长联写道:  相似文献   

6.
杭州西湖的西泠桥畔有座小亭——慕才亭,亭柱的楹联为: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此亭是纪念南齐名会苏小小的。苏小小颇有才气,“妾乘油壁车,郞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就是苏小小留下的诗作。  相似文献   

7.
张三丰石刻像碑原立于福泉山高真观张三丰仙祠内正面,前置长方形石香炉,两边有石刻楹联,祠柱亦有楹联数副,祠内有石碑刻数面嵌于壁间。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全国现仅存最早为永乐年间刻张三丰画像碑三通,  相似文献   

8.
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屹立着一座全部用铜构件构筑的建筑物,通常称为铜亭或铜殿(图一)。它以精美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建筑材料吸引着人们,也因为体现着传统的金属铸造工艺而引起人们的兴趣。它的一些构件如柱、瓦等,是用"掰砂法"铸造的;另一些构件如塔、吻兽等,铸造时用的是"拨蜡法"。在铜亭南壁内面,可以见到刻有四个工人的名字:"拨蜡工杨国柱、张成、韩  相似文献   

9.
翠微亭石刻     
灵隐寺飞来峰上有一座翠微亭,是南宋名将韩世忠取岳飞作《池州翠微亭》诗之意而建,并有其子韩彦直仿颜真卿笔体所书石刻题名48字。亭与石刻现皆不存,幸而原址上的石刻题名留有拓片,浙江省博物馆藏有两张,皆清代金石僧六舟手拓。一张上有蔡名衡、徐楙、王绍兰、西园樵叟等清代名流的观款以及集字诗,另一张上是近代学者朱家济的题跋。本文尝试以关涉人物的视角对翠微亭的由来和建毁始末,以及石刻拓片的流传过程,在文献与实物双重考据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发挥,讲述翠微亭延续千年的故事,并以此展现金石研究由证经补史转向考古、文字、书法,乃至尚古的审美领域等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0.
江苏泰州市泰山公园内有1座明代石碑坊和4只回民骑狮子石刻,后者原为牌坊柱座.这是一组比较少见的表现回民形象的石刻佳作.四只回民骑狮子石刻,根据形状和大小可分为两组.为叙述方便.分别用A_1、A_2和B_1、B_2代替(下同)A_1石刻 通高1.92、宽0.70米.回民骑牡狮.回民通高1.72、肩宽0.54米,方面大耳,浓眉,圆眼,高鼻梁,张口露齿,面有胡须.头戴圆椎形皮兜帽,帽顶部向前弯卷,后帔覆盖在后肩之上;上身穿短袍,颈部系一块围颈肩披,并在胸前扎结成八字形,脚穿方口高靴.(图一,1)  相似文献   

11.
泰山是中华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山,它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的攀登游览.从远古到近代,人们对泰山的旅游活动一直延绵不绝.本文旨在叙述历代帝王与文人名士在泰山进行的封禅祭祀和旅行游历活动,他们在赋予泰山丰富的人文气息的同时,也为泰山留下了石刻、庙宇等历史古迹,成就了今日泰山旅游的鼎盛发展.  相似文献   

12.
《柴翁诗卷》为一横披手卷,高三十余厘米,长近三米。卷前有许宝蘅题签,为“柴翁诗卷”四字。诗卷内装有郑珍写致道员于钟岳的诗作七首,字系行草,书于数张信笺之上,乃郑珍手迹,殊为珍贵。卷中又有《郘亭五兄属题李斯泰山石刻十残字搨本即次郘亭韵二首》、《郘亭五兄属题前明巡抚杨公文聪山水》三诗,书于同样信笺之上,字为行书。卷后有傅增湘写于辛已(1941)十一月的题识、邢端写于壬午(1942)夏至的题识,最末为章士钊作于庚寅(1950)的七言律诗一首。该手卷今藏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  相似文献   

13.
谁心里没装着一座泰山呢!不管是去过的还是没去过的。 在我第一次到泰山之前,我的记忆里已塞了不少有关泰山的信息:杜甫的《望岳》诗,秦皇汉武的 泰山封禅,民间对妻子父亲岳父、老泰山的称谓,国泰民安、稳如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笃定泰 山之类的成语、俚语,用"泰山石敢当"镇邪之类的民俗……我知道,这都是别人给我的泰山。我 该有我自己的泰山,只要去泰山,我就会发现寻找到自己的泰山。  相似文献   

14.
正贵阳山川众多、河流小溪纵横,是桥的故乡。这些桥都承载着贵阳城的人文历史或民俗及传说,是贵阳丰富的文化符号,它们跟灵山圣水一样有血肉、有灵魂。贵阳是"贵山舞阳"的简称。福地贵阳,贵山是父,南明河是母。在灵山圣泉的哺育下,这个盆地坝,圣泉为天下奇胜,黔灵山海螺亭小孔,是世界一宝,文昌阁天下一绝,206字的甲秀楼长联是中国楹联的里程碑,六洞桥水的流向奇特,创人间奇迹。贵阳是一朵向阳葵花。花心有民国初年3条河流:玉带河(贯城河)从茶店葫芦山流来,经沙河桥、喷水池,过府桥、狮子桥、六洞桥汇  相似文献   

15.
韵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从诗经、乐府、唐诗、宋词、直至元曲,可谓一脉相承。同诗、词、曲一样,作为韵文一种的楹联,也有共悠久传统。楹联自五代起延续发展,至现代经久不衰,并屡有创新,共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楹联不独具有韵文的灵活性和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体,在形式上它毫不掩饰的披露于外(门外、楼外、堂外、寺外、亭外……),为广大群众所接近。  相似文献   

16.
今年6月底,笔者来到重庆市素有"石刻之乡"之美誉的大足,零距离亲近大足石刻。步入宝顶山摩崖景区,一尊雕塑展现在突出位置,这就是大足宝顶山石刻的创建者和"总设计师"——赵智凤。这位艺术大师生于1159年,卒年不详。他5岁为僧,首建圣寿本尊殿,清苦创作70余年,为宝顶山石刻艺术奋斗终生。笔者站立在他的塑像前肃然起敬:是他,精心设  相似文献   

17.
匾额乃悬于厅堂或台、亭、榭之上的横牌,楹联则是悬挂或粘贴在门旁、壁上或柱上的联语。白鹿洞书院的门壁柱等建筑均悬有匾额和联语,由于岁月的变迁,古代的木质或纸质匾额及联语多已不存,仅存明代正德年间李梦阳书的石质横额“白鹿洞书院”及李时达的“先贤书院”。1978年书院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了部分匾额及联语。一、门匾及联语南唐升元中(937~942)南唐政权在白鹿洞办学,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匾曰:“庐山国学”。北宋初年(976~977)江州地方人士于白鹿洞建书院,匾曰:“白鹿洞书院”。宋皇五年(1053)比部…  相似文献   

18.
《泰山刻石》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巡至泰山所立。原石到北宋时期保存基本完好,后不知何时遭毁,明代仅存4行29字,传至今还剩9字。馆藏明拓《泰山残刻二十九字拓本》是极难得之佳拓,其流传有序,罗振玉曾辑入《秦金石刻辞》中。  相似文献   

19.
《王稚登撰<龙柏亭记>碑考录》一文(载《东南文化》1988年第3、4期合刊,下简称《考录》),对吴县阳山《龙柏亭记》碑的发现始末,碑文撰者王稚登的乡贯、出身及碑文所记明代万历乙巳年间吴中旱灾的史实均作了十分详细的考核。编者也认为:《考录》“披露了些许新材料。”(见该期“石刻研究”专栏《编后记》)。 《考录》一文,抑或是作者疏忽,持论多有误,略作辨正于下:  相似文献   

20.
刘征 《百年潮》2002,(6):29-31
吴伯箫同志临终嘱咐,骨灰洒在泰山.他的遗愿实现了.1984年我登泰山,写过一首诗:"松柏昂藏七尺身,冰泉幽咽想清吟;访君莫道不相见,万壑千崖都是君".吴老自愿魂归泰山,朋友也以泰山之子目之,不仅因为他是山东大汉,而且因为他有"泰山石敢当"的硬气,托身泰山是毫无愧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