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族徽文字在商周有铭铜器中占有较大比例,尤其以商末和周初数量居多,加之大部分象形程度较高而与汉字起源关系密切,对其含义及性质学术界长期以来意见分歧。自北宋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以来,族徽文字研究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程,研究方法亦更趋多样化。下面,试就宋代以来族徽文字研究的有关成果,分为三个阶段择要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2.
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北宋吕大临编撰《考古图》,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始见著录。而后,族徽文字资料不断问世,其研究也渐趋精密。近千年来,历代如薛尚功、阮元、吴大澂、王国维、杨树达、郭沫若、于省吾、唐兰等殚思竭虑,孜孜求证,族徽文字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可是,如果将族徽文字研究与其他古文字研究相比,就会发现,族徽文字的辨认、考释却是古文字研究领域中一个用力甚勤而收  相似文献   

3.
<正>见于商周青铜器上的族徽铭文,从宋代金石学兴起伊始即受到学人关注,搜集、著录、研究代不乏人。关于这类铭刻的性质,学界说法很多。氏族说、姓氏说、图画说、文字画说……不一而足。至1931年郭沫若发表《殷彝图形文字之一解》提出族徽说,倍受推崇,几成学界共识。然细究起来,其中仍有许多认识远未统一,例如这类铭刻究竟是不是文字,其含义是什么、都包含哪些内容,所谓复合族徽究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族徽的合署还是族氏分衍的反映等,都需  相似文献   

4.
青铜器复合族徽的类型结构与甲骨文多字族名多有相似之处,但不见同名重合事例,说明作为族组织的复合族徽实际上不见于甲骨文记载,因而复合族徽应当不代表族组织实体,而是几个关系亲近的族氏共同作器的表示,其用法类似于甲骨文多字族名的连称。  相似文献   

5.
金文族徽研究中新提出的"祭礼标志说""职衔称谓说",虽然对于部分族徽能言之成理,但不能用以解释所有族徽内涵。金文族徽作为族氏名号,代表着家族集体与祖先形象,承载着当时社会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和家族情感。由于来源与构成复杂,金文族徽除表示族氏名号外,还有体现血缘关系、家族集体、身份地位以及表示族氏关系、民族认同等多种内涵。正确认识这些内涵,对于深入了解商周社会家族形态、社会结构、民族融合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一文提出的“准徽族文字”的概念不一定准确 ,有些族名归入“准徽族文字”既不可取 ,也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商周家族墓地所见复合族徽铜器墓葬分为三类,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均以木棺或棺椁为葬具,随葬有1套或2套青铜礼器,墓葬分布主要见于殷墟地区,墓葬位置大多位于所在墓区或墓组边缘,墓葬排列常见为男女"异穴并葬"。这些情况说明,复合族徽很可能是族氏分化或族氏联姻关系的反映,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族组织。  相似文献   

8.
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不同于一般铭文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商周青铜器一般铭文相比,族徽文字具有象形性和标识性较强、美化装饰色彩明显、书法色彩浓厚、词位和句法不固定、章法布局不合文字排列常规等特点。深入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族徽文字的正确隶定、考释及其性质认识,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双桥遗址出土陶器上朱书文字中,有一部分和青铜器上面的族徽属于同一性质,为族氏的标记。朱书数字和祭祀礼仪有关,极可能是祭祀活动时用以表示祭器陈列位序。  相似文献   

10.
一墓多族徽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铜器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认为可将一墓多族徽作为晚商时期非商文化分布区的商周分界界标;商文化墓葬及墓地的族徽构成较为"单纯",而西周时期非商文化多族徽墓葬的族徽构成呈现"多而杂"的特征;西周早期多族徽墓葬的分布地域远大于商代晚期的多族徽墓葬,这一现象应是与周初分封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1.
越族源流研究之一——论越族的起源、越方和越裳氏金岳(辽宁省考古学会)越族研究是古民族问题研究中较复杂的课题,至今还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越族的历史文化和起源。春秋时史伯提出“芈姓夔越”说;战国时墨子主张“越王翳亏出自有遽”说;汉代的司马迁认为“越王勾践其...  相似文献   

12.
王长丰 《中原文物》2008,3(2):92-95
本文综合论述了殷周金文研究的成果及现状,对目前所见的殷周金文族徽进行了数量统计,并就殷周金文族徽的阶段性成果加以述评,分析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殷周金文族徽的性质以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20年前,我们曾提出"周人不用族徽说"和"周人不用日名说"的论断。我们认为周人不用族徽、日名说如同周人不用腰坑、殉人、殉犬一样,可以成为区分殷商遗民墓葬与姬周贵族墓葬的标准,在考古学上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和实用价值。2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论断已经在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中持续得到验证并发挥了作用。典型例子是近来关于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族属的讨论。虽然大部分学者不赞成西周早期的曾国是姬姓诸侯国,但通过对出土的族徽、日名铜器的分析,我们认为西周早期的曾国是姬姓诸侯国,而且现在有愈来愈多的考古资料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有关古蜀的历史,历来云遮雾绕。例如《山海经》记述的“鱼妇”、“颛顼”,就见仁见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本结合考古材料,对此作了考证,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推测认为鱼凫族原是氐人,为炎帝族支,与颛项族处于同一时代。鱼凫族的徽记,主体形象应当是鱼,以捕鱼为主业。开明族应是鱼凫氏的嫡氏子孙,逃亡荆地,后返蜀治水,取代杜宇族而禅让复国。  相似文献   

15.
本本文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出发,对山东青州苏埠屯晚商墓地出土的所谓"亚乁"族徽进行分析并提出新解,该族徽应为"亚乁",为商代乁族之小宗。同时提出,商代晚期亚乁族所居的青州苏埠屯一带,应即春秋时期的移地。  相似文献   

16.
目前已见文字资料中,楚薳氏的族称有薳、蔿、、远四种形态。薳、蔿、在春秋晚期同时存在,其中薳氏见诸史册较早,战国楚简省作远,是大宗,蔿、是小宗。薳、蔿、既为族称,也是采邑之名。蔿、两小宗的采邑,很可能是从薳氏大宗邑田中分割出来的,故总言称薳,析论则谓薳、蔿、。三邑的地望,大致在汉水中游老河口至襄阳段以北、南阳盆地西南,彼此相距不远。目前见到的薳氏诸宗均属"以邑为氏",其氏称的金文写法也都从邑旁。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重要考古发现大事记(续)1961年在江陵万城西周早期墓中,出土了有“北子”、“父乙”、“曰乙。等铭文和。族徽的青铜礼器17件。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北子”国原在河南省淇县。周灭商后被迫南迁于湖北江陵.是商代晚期一个重要氏族的徽记,标有这种族徽的铜...  相似文献   

18.
林欢 《华夏考古》2003,(2):64-67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古文字材料,对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的年代及商周“长”族地望进行了探讨,认为古“长子”在今山西长子县西郊,各地与“长”有关的族氏与地名中,出于三晋的可能源于“长子”故地及留在原地的一部分遗民,出于其它各地的可能属于长氏分族。  相似文献   

19.
冉宏林 《中原文物》2023,(6):106-112
菱形眼睛形象器物目前只见于古蜀地区,在三星堆遗址的祭祀用器中常见于祭司或神职人员的小腿部,所在位置较为固定,加之菱形眼睛形象与眼睛崇拜密切相关,且与“蜀”字含义高度吻合,据此可将菱形眼睛形象视为蜀族族徽。  相似文献   

20.
关于阿依努人的族源问题,日本考古学会编纂的《日本考古学辞典》记载,“从人类学上说,阿依努属于那一人种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据该书归纳:总的说有蒙古人种说,白色人种说,澳大利亚人种说,古亚细亚人种说等等;与阿依努人近似的有美洲印第安人说,印度脱泰族说,古朝鲜高丽族说,菲律宾伊府高族说,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