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许檀 《史学集刊》2020,(1):43-53,64
清代的禹州商业有一个以杂货转运为主到药材集散为主的变化过程。晋商是最早活跃于此的重要商帮,其经营以棉布、茶叶等“杂货”转运山西,以及禹州本地所产瓷器、“禹布”输出为主,药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直到咸同之际杂货贸易仍是禹州市场的主角,故同治元年最早开征的厘金为“百货厘”。禹州作为药材市场的兴起始于乾隆年间,并在与洪山庙药市的竞争中取胜。除地方政府的支持外,晋商早期经营活动奠定的市场基础是禹州药市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清代后期怀帮以及各地药商大量涌入,晋商中经营药材业者也有大幅增长;同光年间药材贸易逐渐超过杂货成为禹州市场上最重要的商品,禹州也成为华北的三大药市之一。  相似文献   

2.
鸦片作为一种药材,在清代以前已有进口,康熙年间,曾将鸦片列入药材项内允许纳税输入。后来开始吸食鸦片,并逐渐盛行起来,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雍正、嘉庆、道光年间都曾下过禁止吸食和贩运鸦片的禁令,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向外掠夺,占领殖民地市场,加之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鸦片不但未能禁止,反而出现了  相似文献   

3.
清末是我国药材市场发展的黄金期,不仅市场范围扩大,而且药材经营机构在日趋成熟和完善。一方面出现了药铺、药号这样的经营形式,另一方面管理机构不断的发展,如药材行会的组织健全。  相似文献   

4.
清代闽台地区的农产品流通马波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和为在市场出售的粮食种植业的出现,导致清代闽台农业的商品化趋势,与之伴行的是区域上的专业化趋势,而区域专业化又导致每个地区不得不依靠市场购买或出卖其生产、生活必需品,使农产品的流通成为实现生产过程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5.
历史批判与现实关怀:清代中期史学家的风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古今风俗之流变及其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是清代中期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清代中期的史学家评论风俗的重点,一是考察了清代以前风俗对朝代盛衰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二是批判清代中期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倡导士大夫阶层在引领风俗的良性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特别强调士大夫要树立廉耻观念。他们还总结出风俗的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征。清代中期的风俗论,反映了考史学家的经世思想,体现了乾嘉史学的历史批判精神和关怀现实的学术品格,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代科尔沁农耕的发展及其支持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科尔沁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文章通过复原清代科尔沁垦殖的出现及其扩展过程,总结出该时期科尔沁农耕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农耕发展的自然和人文诸影响因子。研究还表明:通过清代近200年的农耕,科尔沁从纯游牧地区演变成农牧并存区,但清代的垦殖并未造成大规模的土地沙漠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了清代陕西较重要的产业——农村畜养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的地域发展特征,牲畜市场的结构与分布,牲畜输出,初步匡算出清代陕西的年牲畜交易量。指出清代陕西农村畜养业具有普遍性的特点,遍在的农家耕畜需求以及作为交通工具役使,促进了农村畜养业的发展。另外,本地地近塞北,处于农牧分界地区,陕北部分州县半农半牧,故畜牧业发达。牲畜的交易与地方良种培育具有地缘优势,陕北"佳米驴",关中"秦川牛"、"关中驴"、"关中骡"在清代均形成地方品牌,是清代陕西对外输出的牲畜良种,在全国颇具知名度。这里每年牲畜交易十分频繁,牲畜市场发育最完善。清末陕西年牲畜交易量大体在20-40万头之间,牲畜税是地方商品中征收最多的税种,也构成陕西地方财政最重要的来源与补充。从这一点来说,它也是清代陕西地方经济发展有别于其它经济发达省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清代河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瑞 《史学月刊》2004,(10):96-105
清代是河南书院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伴随着书院的官学化,清代河南书院实现了自己的普及化,先后设置的292所书院已遍布省内各个州县。与明代相比,开封府仍然是书院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府州的书院发展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斜十字状的分布格局,呈现出带状的分布特征。通过对书院数目、分布密度等要素的比较研究,各府州书院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基本划定,黄河两岸诸府——开封府,河南府、怀庆府、卫辉府等成为清代河南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李晶 《收藏家》2012,(2):37-43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关键在于有效保护,妥善收藏。我国早在周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收藏和陈列文物的场所,历代皇宫、祖庙、武库就是博物馆的雏形,皇帝便是最早的收藏大家。到了清代,文物的收藏和研究空前高涨,成为中国收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
张伟 《世界》2004,(8):46-47
中藏蒙药材资源,是中国广阔大地上丰富的资源,更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中国西部优势资源。有药材王国、药材县、药材乡、药材谷、药材山之称的地域在西部各省区市点多、面大。西部的数千种独有的药材资源,是西部独特的山川构造、土壤植被、日照温差等自然形成的地理、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孕育而成,是不可替代、不可移植的资源。离开原产地,许多西部珍稀药材不能种植,或品质改变。因此,随着人类对中药的认识深入、市场需求的扩大,西部药材的比较优势愈益凸显,比较利益愈益增大,也就成为一个具有诱惑力的市场目标。  相似文献   

11.
论会馆与清代广西社会的互动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广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力度范围的增大、文化的区域差异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促成了会馆兴盛之局。兴盛时期的会馆在整合清代广西社会秩序、构建市场网络、保护公平贸易、繁荣文化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推动清代广西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代前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不仅大大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且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随着清代商业的繁荣与发展,商人阶层日益庞大,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商人集团。 纵观清代前期的商人,主要有四种类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从作家文学看。自渤海文学、金源文学到清代满族文学,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高峰。现今存留的满族文学作品,大多是用汉字写作的。公元八世纪出现的渤海文学,是满族先世文学的第一个高峰,初步显示了满族文学的创造潜力。金代文学是满族先世文学的第二个高峰,各种文体的写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及至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满族文学又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在整个清代,可以视为作家的满族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人数约略计算也在千人以上;他们写下的文学作品更是多得难以数计。而且有许许多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因之,完全可以说满族文学不仅浩如烟海,而且瑰丽多姿。  相似文献   

14.
制约清代火器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学术界最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清代少数民族统治者狭隘的夷夏之防文化观点。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不仅忽视了在当时那种客观条件下根本无法发展火器;也没有看到早期火器,从技术本身来讲并没有冷兵器称手、有市场;更没注意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火器,其理论指导和人才推动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新的层面去探讨清代火器发展滞后的原因,期望能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校勘学在清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成为一种群众化的学术活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因素之外,清代语文学的快速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从皖派学者治学的实践来看,文献校勘离不开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知识,而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又常常在文献校勘的基础上进行。清代校勘学之所以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清代语文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洪山真人原是一位仁慈及于牛马的孤苦农夫,殁后被乡亲们奉为牛马牲畜的保护神。明代中期洪山庙已经遍及中原各地,香火旺盛,其祖庭密县洪山庙庙会也因此成为一处大型的药材交易市场,是同期沿太行山、伏牛山东麓南北分布的众多药材市场中最为繁荣的药市之一。然而,当乾隆初期洪山庙药市臻于鼎盛之时,却被禹州取而代之。禹州迅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型药材集散地,密县洪山庙药市却趋于衰落。两地药市的消长变化与洪山信仰相互交织,显示出专业市场的独特性,非施坚雅市场理论所能概括。此个案研究也对许檀市场层级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颜军 《近代史研究》2000,(1):154-174
对清代思想史的研究是贯穿胡适一生的一个学术主题。胡适认为,清代思想的发展是中国艺复兴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体现了科学和理性的倾向。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对清代的反玄学运动、考据学和新理学进行了阐释。在对费经虞、费密、颜元、程廷祚、戴震等人的研究中,胡适形成了他治清代思想史的规模,并对反玄学运动的贡献,考据学的起源、内涵,新理学的传承、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胡适对清代思想史的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又一个范例,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治学特点,反映了他对中国化发展的认识和希望。虽然未及系统成书,但基本展示了他对中国近世思想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刘煜 《收藏家》2014,(8):53-56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往建抗初期,朝廷以扩展疆土、巩固政权为中心要务,手工业的发展基本停滞不前。经过康雍乾三代的励精图治,清代的经济文化都获得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环境趋于稳定,为玉器制造等于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刘贝 《沧桑》2010,(1):96-96,117
制约清代火器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学术界最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清代少数民族统治者狭隘的“夷夏之防”文化观点。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不仅忽视了在当时那种客观条件下根本无法发展火器;也没有看到早期火器,从技术本身来讲并没有冷兵器“称手”、“有市场”;更没注意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火器,其理论指导和人才推动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新的层面去探讨清代火器发展滞后的原因,期望能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杜恒伟 《收藏家》2013,(5):3-10
清代的筵宴既有沿袭历代的规制,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存宫廷筵宴方面,制定的制度主要有建宴的名称、等级、地点、承筵机构、座次、桌张觇格、进餐程序等等,使清代筵宴成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政治及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饮食文化的繁荣,宫廷饮食精于美食美器,处处体现了豪华与至尊。清代不提倡酗酒,一般是酒过三巡。乐止,皇帝退席,缝宴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