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天国很重视宣传教育工作,早在政权建立之初,就曾刊刻过宣传上帝教教义的书籍,癸好三年(公元1853年)定都天京后,即组织南京、扬州等地刻书和印刷工人设立"镌刻衙"和"刷书衙"来进行雕版和印刷书籍的工作。太平天国官书中以壬子、癸好、甲寅等年代出版的官书为最多。去年秋季在北京发现了一本甲寅四年重刻的"太平救世歌",兹略作介绍,以见太平天国官书之一斑。 "太平救世歌"初刻于太平天国癸好三年,解放前国内未发现此书。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物资料,在旧中国一向不为人所重视,因而发现较少。这个本  相似文献   

2.
金溪刻书     
本文对江南书乡江西省金溪县古代雕版印刷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求赣版的代表"金溪书"的面目与脉络得以清晰的展现。  相似文献   

3.
海源阁刻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延峰 《文献》2005,(2):238-253
世人皆知海源阁藏书楼庋藏宏富,据王绍曾先生最新统计,其藏书达四千三百余部,十七万九千余卷①;海源阁藏书重宋元佳椠,其镇阁之宝"四经四史"传为我国藏书史上一段佳话.其实,海源阁刻书亦成绩斐然,但多年来为藏书成就所掩,且偶或散见篇章中亦说法不一.笔者经过多方考证,终于摸清海源阁刻书之底蕴.笔者以为海源阁刻书虽不能与以专事刻书售书的汲古阁等相提并论,但以海源阁刻书之内容及质量而言,它同样为保存传播我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书籍是文化最重要的一种载体形式。在一定范围的地区内书籍刊刻的出现是适应当地文化发展所要求的必然结果,对文化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历史上看,贵州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地位,书籍的匮乏较为突出。为了文化教育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宋代国子监既是中央教育机构,也是国家主要刻书机构,并兼有管理各地图书刻印之责。为满足其政治、思想统治,宋廷对国子监刻书之内容及其质量控制、机构设置及其管理、图书刻印发行出售等方面都订有颇为详备之制度,从而对当时各地州县官学大量印行图书,以及后世国子监刻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悔州城东镇书坑乡石下村左侧的派岭山上。周溪之阳,有一水泥铸就的四脚石亭,名叫“乐善亭”。乐善亭后左侧有一巨大的义冢,埋葬了1800余具遗体。冢从山腰筑起,在三道平台烘托之下,一座义冢巍然耸起。笔者未带际尺,只好以步代尺。冢长50余步,宽40余步。高40余步.冢顶已接近山崩。冢呈典型的客家坟样式,整体呈椭圆的蛋形,后高前低,有祭台,石碑。它巍峨高大,气度恢宏,堪称客家坟之王。  相似文献   

7.
金代的印刷业比较发达,刻书范围比较广,明确其刻书地点,有利于更深层次地认识金代雕版印刷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关于金代的刻书地点已有研究成果认为有9路中的34处,本文新考证出金代刻书地点10处,将金代的刻书范围研究从9路扩大到11路,并注意加强对乡、村级刻书地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胡学彦 《古今谈》2005,(2):51-54,62
浙江历史悠久,是中国文明发源地之一。据王国维先生考证,早在唐代穆宗时期就已有图书出版了。唐著名诗人元稹为《白氏长庆集》所作序中有言:“扬越间多作书摹勒乐天及予诗,卖于市肆中也。”王先生认为“夫刻石亦可云摹勒,而作书鬻卖,自非雕版不可,”因而断定“唐之中叶吾浙已有刊版矣。”文人著述就更早,汉代的传世就有好几部,如,据史书记载,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故著名书法篆刻家邓散木,原名铁,字钝铁。1898年生于上海,1963年10月病故北京。曾用名粪翁,号无外居士、居士山人、楚狂人、(?)青道人、且渠子等,晚年因病截去一足,又号“一足”、“夔”。篆刻上追周秦古玺,遍摹浙皖诸派,在此基础上,以其雄浑朴厚、大气磅礴的风格在印坛独树一帜。书法纵横捭阖,气雄力厚、篆、隶、真、草,各体咸精,蝇头、擘窠,大小由之,更进而融各体书的特点,自成一家。晚年病腕后所作“草篆”、“草隶”,独辟蹊径,风格高古。一生治学严谨,著述甚富。1931~1948年,邓散木在上海、南京等地,共举办书刻个展、合展和师生合展12次。当  相似文献   

10.
一、四堡刻书业的兴起。四堡位于连城县北部,地处长汀、连城、清流、宁化四县的结合部。它是宋至清代连城通往汀州(今长汀)的驿铺,交通较为便利,商业经济繁荣。四堡一乡多为邹、马两姓人共居。清代的四堡,刻书极为兴盛,书坊栉次麟比.印版汗牛充栋。清末汀人杨澜的《临汀汇考》载:“长汀四堡乡,皆以书籍为业,家有藏版,岁一印刷,贩行远近,虽未必及建安之盛行,而经生应用典籍以及课艺应试之文,一一皆备。城市有店,乡以肩担,不但便于艺林,抑且家为恒产,富埒多藏。”  相似文献   

11.
南明永历15年(1661)郑成功光复台南。郑经嗣立后,聘陈永华主持国政,积极筹擘推行屯田开垦,设坊里、置保甲、劝农桑、植蔗制糖、建圣庙、立学校、讲武事、理户籍,奠下台湾发展的稳固基础。当时刊布的《大明中兴永历二十五年大统历》,今天在英国牛津大学藏有两部,大英图书馆也藏一部(图1),这很可能是硕果仅存的汉人在台南最早出版的书籍,虽然只有单薄的14页,却是郑经坚持尊奉朱明为正朔,在海角孤岛上藉以  相似文献   

12.
1995年9月18日,南京《扬子晚报》报道了民间钱币收藏爱好者冯京三先生撰写的“太平天国女书文字钱”文章,首次披露他收藏了一枚刻有女书文字的太平天国雕母钱。后来这则报道引起了清华大学研究女书的专家赵丽明教授的兴趣。她专程赴南京拜访了冯先生,并了解到该女书钱币是冯先生1993年在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地摊上购得的。2000年3月2日,赵丽明教授撰写了“女书最早资料———太平天国女书铜币”一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从而引起学术界对该女书钱币的广泛注意。所谓女书,原本是一种只在中国湖南省南江永、道县等个别地区农家妇女中…  相似文献   

13.
罗志欢 《文献》2006,(2):165-170
广东地区雕版技术,在南宋时已称极精,刻印过《九家集注杜诗》和《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等"惊人秘笈"①.就刻印质量而言,足以抗衡吴、越、闽三方之盛.降及明清两代,广东地区刻印书籍进入了鼎盛时期.雕刻印刷业十分普及,有些地区男女老少皆谙悉雕木刻字技术,因而受到外地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广东马冈女子刻书考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国声 《文献》1998,(2):266-270
在漫长的中国雕板印刷史上,女子刻书只是个特殊出现过的现象.正是这一鲜见的现象,打破了男性刻工长期垄断的局面,构成中国印刷史上多姿多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清代河南书院刻书浅论李景文雕板印书自唐五代始,发展至清代,可谓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刻印的图书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刻书地点遍及全国,而且官刻、私刻、坊刻都十分繁荣,并形成了高质量的"康版"。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从来到清也一直是刻书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6.
17.
《文献》2014,(6)
<正>作为现存第一部以刊刻地和刊刻者为线索编排图籍的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明人周弘祖所著《古今书刻》一书在文献学研究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文献》杂志2007年第4期曾刊发《〈古今书刻〉版本考》一文,对《古今书刻》存世版本进行了考察,梳理出该书叶德辉诸本(以下简称"叶本")和明黄嘉善校刻本(以下简称"黄本")两大存世版本系统,考察了两种系统版本在内容上的重大差异,罗列68家211种叶本脱漏之图籍。但限于篇幅,文章仅  相似文献   

18.
叶德辉是清末民初的文献学家,其所致力包括藏书建设,藏书目录编制、读书题跋撰写、书史研究、藏书经验总结、前人书目考证纠正和订补等,并延伸到图书刊刻领域。叶德辉一生共刊刻超过百种图书。除刊刻内容严肃及与本人学术喜好相关的图书,还刊刻游艺、房中等流传甚少的书籍,其刻书几乎没有禁区。他不仅重视刊刻个人着述与家集,也重视刊刻海内外未经传刻或罕见之本,於保存文献、羽翼学术,居功至伟。叶德辉亦精於校勘之学,一些孤本文献赖其力得以保存。故叶德辉不愧为清末民初具有代表性的刻书家.其贡献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9.
辽金刻书的发达及其原因冯方《辽史》、《金史》皆缺《艺文志》,其图书文献情况没有完整系统的记载,流传下来的书较少,故人们在谈论图书文献资料时,多谈宋代刻书业的发达,宋版书的珍贵,而对辽金刻书业的注意却甚寥寥,其实辽金两代亦刊刻了不少的古籍,在出版印刷史...  相似文献   

20.
论石门汉隶的书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荣章 《文博》2004,(3):63-77
汉《石门颂》云:“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余(斜),凿通石门。”其意是东汉明帝永平四年(61年),诏令开通褒斜道,并凿通道路所穿过的一段隧道,称之为石门。此隧道在陕西省汉中市古城之北的褒谷西侧七盘山下,南距褒谷口3、5公里,扼褒斜古道之南口。《石门颂》就镌于隧道之西壁。其北有汉永寿元年(155年)的《李君表》,其南有汉熹平二年(173年)的《杨淮、杨弼表记》,其对面即隧道东壁有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的《石门铭》。继此之后,各代竞相镌刻,连绵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