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说文》札记一则李守奎“串”字不见于《说文》,但《说文·心部》有一“患”字:患,忧也。从心,从上贯□□,□□亦声。古文从省。……《说文》对患字字形的分析颇为费解。后之学者多已看出其中破绽,或谓之“亦近于望文为义”①或谓之“乃浅人所改窜”②。然大...  相似文献   

2.
<正>《逸周书》是中国古代很重要也很特殊的史籍,由多篇历史文献组成,内容多样,流传过程十分复杂,虽然都是先秦时期的文献,但其中各篇形成的时代不一,前后差距甚大,需要分篇个别地专题研究。从中国史学史角度考察,《史记解》(《逸周书》传本各篇皆缀有"解"字,一说"解"字即篇、章之意;一说"解"为解释,即经过上古编辑《逸周书》者的解释而形成的文本)一文尤其值得注意,但历来研究者较少重视,多种中国史学史专著未将之纳入视野。唯乔治忠教授于  相似文献   

3.
《说文》“诸,辩也”试解董莲池《说文》是一部以讲说字的本形本义而称名于世的书。从古一直沿用到今天的“诸”字也见存于此书。关于“诸”字的本义,许慎训解为“诸,辩也”,以“辩”字为释。但是检《说文》,许慎训辩为“治也”,如果我们拿这个意义去解释“诸”字,...  相似文献   

4.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小篆为解说对象的字典。这是研究我国古今汉字、古代文献典籍的必备工具书。这是一部不朽的巨著!由于时代久远等历史原因,许慎的《说文解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只有南唐徐锡的《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和宋初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流传了下来。徐氏兄弟的这两个《说文》传本又并称二徐本。它们互有缺漏,各不尽同,并非许氏《说文》的原本。这给宋代以后蔚为壮观、自成体系的《说文》研究带来了不少的缺憾。所幸的是,清同治元年,晚清著名学者莫友芝(字子、号亭)在安徽…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普遍认为,《字林》继承并发展了《说文》,在字书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分析《字林》的贡献,则必须对其具体的释义进行细致的梳理与解读。《文选》李善注引《字林》共138条,通过这138条引文,可以详细了解《字林》对《说文》继承和发展的具体情况:《字林》释义义的继承体现在继承《说文》释字义的同时,对《说文》的脱字有所补充,且加反切音注;《字林》补充《说文》未释之字形。总之,《字林》对《说文》的发展体现在对释义的发展、对释字词的增加、补《说文》音注之不足、纠正《说文》释义之失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谈谈《说文》言部几个字的义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谈谈《说文》言部几个字的义训董莲池近日读《说文》,对许慎关于言部几个字的义训颇有所得,现述之如下,以就正方家。一、关于"诣"字的义训"诣"字见大徐本《说文》言部第104条。许慎对"诣"字是这样解说的,"诣,候至也。从言,旨声"。初看起来,许慎的这个解...  相似文献   

7.
互训是《说文》中常用的训诂方法之一。许慎集释五经诸子,铸就《说文》一书,杂而不越,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先秦语义结构系统,为后世研读古籍的津梁,辞书编纂的典范。除将9353字归入540部,开辞书之光河外,广泛采用互训这种训释条例共256组,即512条,集释512字,占整部《说文》9353字的6%,其比例之高,是其他辞书、字书无法与之相比的。互训这种方法的采用,给人清晰明朗之感,显得非常简洁。通过《说文》中的互训,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秦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能整理出先秦词义系统。而且,《说文》中的部分互训词…  相似文献   

8.
<正>一文脉传承有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人,另一个是书。据《论语·八佾》记载,孔夫子当年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一段就是"文献"一词最早的出处。按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这里的"文"指的就是典籍,也就是书;"献"指的是贤人,也  相似文献   

9.
南宋著名学者洪兴祖著有《论语说》一书,朱熹称"其说多可采",并在《四书集注》中多有采用,惜其书早佚,今已难窥其堂奥。1997年笔者曾同友人一起辑得洪氏《论语说》佚文20余条,刊于《文献》季刊。近年来,笔者又陆续新辑得洪氏《论语说》佚文50余条,并略加疏证之。凡原《洪兴祖论语说辑佚》中之阙漏者,亦一并订补之。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藏简第九册中的《成人》篇,与《尚书·吕刑》相关,应该定性为《尚书》类文献。近年出土文献中与《尚书》《逸周书》有关或相近文献的称呼、对象不统一,应该统一定名为《尚书》类文献,因为传说孔子(及其弟子后学)删《书》,其实是选《书》或编《书》与删《书》同时并存,所以其对象决不仅仅只是百篇,而应该是全部的《书》。《成人》篇中的王,应该是吕王,出土文献中有相应内容。借助《成人》,我们可以探讨百篇《尚书》选书的某些原则。  相似文献   

11.
唐末佚名撰《玉泉子》5卷原本久已散佚,传世的1卷本由明人辑自《太平广记》,存文真伪相掺.南宋曾慥所编《类说》引录《玉泉子》18条,其中16条不见于今本,故被视为原书佚文.本文从文本内容、他书征引情况、《类说》引录文献特点等角度考辨所谓的“《玉泉子》佚文”并不可信,是明刻本《类说》引文篡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金亚男 《神州》2013,(2):134-134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解释一个字后,常引《尔雅》《左传》、《孟子》等著作中的句子作为文献参考。将文献中的句子节选出来,一是使对字义的解释更加可信,二是有了文献参考能够让读者更加明了字义,甚至还可以看出字义的演变。本文就是将《说文》段注中引《孟子》及《孟子》注释的句子整理出来,通过举例分析其中的声训。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引《诗》四百一十六条,与今本毛诗或同或异.前人对比虽有所研究,然或宗毛、或宗许,难免有失公允.钱大昕说:“今世所行九经乃汉魏晋儒一家之学.许慎生于东汉全盛之时,诸儒讲授,师承各别,悉能贯通.经师之本互有异同,其文异而义可通者兼存之,以俟后人之决择.”《说文解字》引《诗》与今传毛诗异,非许慎以己意为之,实乃有所本.汉代传《诗》者,有齐诗、韩诗、鲁诗、毛诗.今齐、韩、鲁三家诗均逸,唯毛诗得传.然许慎著《说文解字》之时亦得见三家诗,故于三家诗、毛诗兼收并蓄,由此而保存了后世所不易见之资料.利用这些资料探究《说文》引《诗》与今本毛诗异之所在,对《诗经》研究不无帮助.今考《说文》引《诗》与今本毛诗所异为文字假借、古今字、联绵字所致.今择例释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说文》同形偏旁归属异部现象的梳理,阐述《说文》中许慎述及的立部属字原则"同条牵属,共理相贯""共理相贯"是核心、是主旨,在"共理相贯"的基础上考虑"同条牵属".过去往往因为《说文》是所谓形书,强调"同条牵属""据形系联",而对"共理相贯"的特征揭示不够.  相似文献   

15.
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往往引经证字,即《序》中所谓“厥谊不昭,爱明以谕.”今考《说文》引《礼》138条,或出《周礼》、或出《仪礼》、或出《礼记》,然有22条为今传三《礼》所无.历代研究者或以《说文》所引非三《礼》文,或以今传之三《礼》有误,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逐条探讨了《说文》引《礼》而令传三《礼》所无之条,考其原因,述之于下.  相似文献   

16.
(一)东汉许填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一书是我们研究先秦汉语词义的综合释义②比较集中而系统的典籍。这在许填(俄文)·刺中有这样的话:“六艺群书之访告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世莫不毕载”。这些“皆训其意”、“莫不毕载”的词义构成了先秦一部互为联系的整体系统。因此,研究和揭示(说文)中贮存的先秦汉语语义系统,是今天汉语语义系统研究的源头及基础。正如喻世长先生所说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对于它认识当前世界的功能起着巨大的作用。一种语言的历史上的语义系统…  相似文献   

17.
说《千字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地玄黄"为起句的《千字文》,名头之大,应用之广,在成千累万的古文、古书中,能够胜过它的,大约是很少很少的。只看它四字成句,平仄流畅,有韵易诵,没有重字(没有重复写法的字),全篇仅仅一千字,比《道德》五千言这本著名的"少字派"书还少着五分之四。它便利群众,启发童蒙。其功效明显,流传广远,难道不是理  相似文献   

18.
古文《尚书》真伪之争是学术史上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学术公案,而对先秦时期《尚书》传流的考察,是揭开古文《尚书》真伪之谜的前提与基础。清华简《保训》形制、字体与《尹至》、《金縢》等篇明显不同,因此《保训》并非是先秦《尚书》或《逸周书》的佚篇。清华简《金縢》篇"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不是篇题,而可能是《金縢》篇的序言。相传孔子编订《尚书》,《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清华简中《尚书》与《逸周书》部分篇目并存,形制相同,清华简的时代断限是战国中晚期,郭店简《缁衣》也将《逸周书》与《尚书》并称为《书》经,《汉志》"《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的主流说法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9.
丘良任 《古籍研究》2000,(3):110-112
吴敬梓《木山房诗说》久已亡佚。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说:“先生有《诗说》七卷,是书载有《溱洧》篇数语;他如“南有乔木”为汉江神女之词;《凯风》为七子之母不能食贫居贱,与淫风无涉;“爰宋唐矣”为戴妫答庄姜“燕燕于非”而作;皆前贤所未发。又说:“先生  相似文献   

20.
清代说文学大家段玉裁在校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时,是以贯通《说文》的“书例”为基础的。段氏对《说文》正篆的校改,约有下列七种情况:1、据形误校改例,如:《说文·一下·部》:“也。从声。”《段注》:“‘,也。从梯声。’按今本篆作‘’、‘声’,从‘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