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秦汉简牍中的“稗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睡虎地秦简中的"稗官"指官啬夫的佐、史、士吏等职官,地位在令史以下,龙岗秦简中的"稗官"可能指乡啬夫或其属吏,汉简中的"都官之稗官"俸禄为一百六十石,大致与官啬夫、乡啬夫相当。且"稗官"之"稗"在秦汉皆含有"别"的义素,因"别"而产生"小"的意义,"稗官"的使用与秦汉简帛文献"从大数到小数"的称数法有关,这种称数法在汉代之后近于消失,是"稗官"一词不再使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工隹)叔鼎铭中的"鬲鼎",金文中仅此一见。由于此器器形不传,故关于"鬲鼎"一词,学者或以鬲形鼎为释,或以为言鼎而连类相及鬲也。笔者认为所谓的"鬲鼎",实乃鬲字之繁体■,■字亦见于虢文公子作鬲、子硕父鬲及虢宫父鬲等器。在(工隹)叔鼎铭中只不过因偏旁之间相隔较远而被误认作两字。根据金文中自名■者器皆为鬲,可知(工隹)叔鼎器形亦当是鬲而非鼎。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赏赐物甲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根据铭辞文意和诸赏赐物排列规律,推测传统释为盾的一些形体应为甲;并对甲、盾二字在西周金文中的演变做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4.
西周金文中"■"的释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字应该释作"贮",大多读作"贾"。这可以从字形、词义、语音上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5.
杨坤 《中原文物》2020,(2):137-144
判定西周金文人物是否为宗子可以依据人物称谓、行事,以及在族墓地中墓葬等级高低等线索。西周时期宗子主导宗族祭祀,"宗子主祭"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宗族祖庙设在宗子之家,宗子可祭祀自始祖而下的多代祖先;宗子是祭祀活动的主导者,族人有助祭的义务;宗子通过为族人作器,或是赠予族人祭器、祭品等方式指导、督促族人祭祀;族人祭祀活动会出现仿效宗子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近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发现西周金文中的“眉敖”就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微”,曾参加周武王领导的牧野之战,是著名的“牧誓八国”之一。  相似文献   

7.
徐畅 《文物》2021,(12):74-82+93
<正>自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将郡国分为多个监察区,诏刺史诣所部以六条问事以来[1],汉代国家通过分部的方式,自中央至地方,逐渐建立起一套层次分明的监察体系:中央通过刺史部监察属郡,郡(国)通过督邮部监察属县,县(道)通过廷掾部监察属乡[2]。传世文献中保留较多关于刺史部、督邮部的执行及运作的记载,严耕望将司监察的督邮部视为郡府的四大组织之一,与纲纪、门下、列曹并列;指出秦及汉初,郡级行政中太守常居府,有事但遣大吏巡行属县,称"都吏";以五部督邮察县之制形成于西汉中叶以后[3]。  相似文献   

8.
传世文献资料表明,汉代民众已经广泛使用书信进行人际交往。然而,文献中书信大多是节选,时人习以为常的固定格式、习惯用语多被省略,因此我们很难窥其全貌。20世纪以来出土的汉代简牍中保存了大量当时的书信原本,弥补了这一缺憾。简牍书信围绕着人们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7,(12)
<正>一《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收录一枚命名为"桂阳大守行丞事南平丞印缄"的木牍(出土号1003),牍左部、上部残损,存文两行[1]。桂阳大守行丞事南平丞印临湘丞掾驿马行第一行细笔小字系收件后二次书写,牍正中粗笔大字"临湘丞掾驿马行"署明收件人及传递方式[2]。从题署内容看,木牍应为封检,但不见  相似文献   

10.
"外妻"初见于睡虎地秦简,指隶臣"外妻",新出《岳麓书院藏秦简(伍)》中又有"奴外妻"。"外妻"之"外"指妻与夫的身份存在良与贱、庶与奴的差异。隶臣"外妻"特指隶臣自由民身份的妻。秦及汉初"隶臣"的性质可按来源不同分为"刑徒"和"官奴婢",有"外妻"者身份一般为"刑徒"。隶臣"外妻"需提供隶臣"从事公"时的衣服,后改为"冗作"而官府"勿禀食"。隶臣家庭有一定财产,其经济收入来源于从事商业活动及雇佣劳动等。隶臣"外妻"所生子女承袭出生时其父的身份。"奴外妻"特指私家奴的自由民身份的妻。私家奴与"外妻"在身份上虽有奴庶之别,但私家奴对"外妻"有夫权和家长权。奴与"外妻"的婚生子女身份从父,但奴对子女无父权。"外妻"现象是秦及汉初"良贱为婚""庶奴为婚"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1.
殷墟甲骨文记事刻辞中的■字前人未曾论述,本文结合新出花东甲骨材料对甲骨文中的■、■、■字用法作了一番考察,认为它们实为一字异体,应释为肇之初文,含义上有致送一类意思;并强调了金文中肇字所从的■并非是启字,启在殷商甲骨文及西周金文中都是从又的,讹变成从支应是西周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12.
在楚国金币中,“郢爰”是最多的一种。它分布的范围较广,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陕西等地都有出土。“郢爰”出现的时代,过去一般认为在战国晚期,有的还认为在楚都迁到寿春之后。本文对此问题,粗浅地谈一下个人的认识,以供参考。一“郢”,系楚国的都城“郢”。“爰”,即“锾”字,据唐兰先生考证:爰是我国最  相似文献   

13.
正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该器体制雄伟,纹饰庄严,为国之重宝。鼎腹内壁铸有三字铭文"■",这三字又见于甲骨文。其中"■"可作"■""■"两种字形。罗振玉将"■"释为"司",并怀疑该字为"祠祀"之"祠"字(1),商承祚将"■"释作"祠",认为只是省了"示",与"祖"作"且"意同(2),郭沫若将"■"释作"司",认为乃假为"春祭曰祠"的"祠"(3)。以上三者将"■"释读为"司"或"祠"。  相似文献   

14.
正如许多学者都指出的那样,金文研究不仅要仔细弄懂字词句、解读全文的意思,同时还要对金文的书写文本和书写格式进行研究和解读,究竟时人是在何时、何地、何背景的条件下使用了这种书写文本。近年来,断断续续地一直在考虑一个问  相似文献   

15.
安忠义 《江汉考古》2012,(1):111-116
致书和致籍是汉简中的一类重要的文书,目前对它的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认为作为通关文书的致书或致籍是津关收到的有关门部门对所管过关人员的情况通报,或是事先对过关人员过关时的登记,是他们检验、放行的凭证,符传与致书并用,津关案验符传与致书的记载无差,方得出入。  相似文献   

16.
"勿废朕令"是西周金文中常见的套语。在彝铭中"勿废朕令"常伴随"敬夙夕(夜)"等其他语句。"勿废朕令"与"敬夙夕(夜)"在意蕴上固有相通之处,但就句法而言,两者为独立的句子成分。在西周金文中,"勿废朕令"作为册命辞存在,专门服务于册命礼仪。"勿废朕令"作为诰诫语,文辞简洁,在册命铭文中的位置较为固定,反映周代统治者对受命官员的要求和期望。探究"勿废朕令"的内涵,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周代册命礼仪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西周金文与文献中的“邦君”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西周的“邦君”,在周立国之时是周人对天下所有众邦国之君的泛称,而对一些异姓盟邦之君则称其为“友邦君”。周王室大规模分封之后,“邦君”主要指未被周王“授民授土”的邦国之君。“邦君”在其邦内自有自己的职官系统。至西周晚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诸侯与“邦君”的概念逐渐混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8.
金文中的“敬夙夕”与早期道德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敬夙夕”与天命观念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有:《蔡簋》:敬夙夕,勿法朕命。《师簋》:敬夙夜,勿法朕命。《师虎簋》:敬夙夜,勿法朕命。“夙夕”与“夙夜”同义。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又有:《师酉簋》:虔夙夜,勿法朕命。虔、敬同义。法,读为废,《诗经·韩奕》云:“无废朕命,夙夜匪懈,虔共尔位,朕命不易。”“夙夜”或“夙夕”即早晚,是一日之命,又称“小命”;“朕命”是周天子所受之天命,又称“大命”。“大命”由“小命”累积而成,《逸周书·命训》云: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祸福,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  相似文献   

19.
西周金文所见“师”,是了解西周王朝权力实现方式的重要视角。西周“师”组织的基本编制、驻扎地域、职事管理系统、土地构成要素及权力来源等一般特征表明:西周之“师”既是军事组织,也是承担特殊职能的具备独立行政能力的地域组织。其此种复合的特征,可以用“军事功能区”这一概念来表述。  相似文献   

20.
于凯 《史学集刊》2004,(3):23-28
西周金所见“师”,是了解西周王朝权力实现方式的重要视角。西周“师”组织的基本编制、驻扎地域、职事管理系统、土地构成要素及权力来源等一般特征表明:西周之“师”既是军事组织,也是承担特殊职能的具备独立行政能力的地域组织。其此种复合的特征,可以用“军事功能区”这一概念来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