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永乐十八年(1420)明朝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明代统治者视南京为祖宗根本之地,留下一套完整的中央政府机构,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南京守备官员,包括由内臣担任内守备,勋臣担任的外守备,文臣担任的参赞机务,共同负责南京的安全。内守备通常称为守备太监。《仁宗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命太监王  相似文献   

2.
明代留都南京设立内外守备、参赞机务等官员负责护卫留都安全,其中内守备设立最早,时间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外守备随即设立于次月。首任内守备应为王景弘(又名王贵通),而非郑和。  相似文献   

3.
明代南京的印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代官私刻书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超越宋、元。当时"两京十三省",无省不刻书。因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印刷事业随着发生变化。开封为五代、北宋首都,当时也是出版中心,但明代只有布政司、按察司与周王府刊书三十余种。山西平阳府金、元两代均为北方出版要地,至明代合蒲、绛、解、汾四州,只出版了十九种,而且《铜人针灸经》、《西方子明堂灸经》插图已恶劣得不象样了。成都为宋代蜀刻中心,入元后一蹶不振。明代成都只有蜀王府刻的较多,凡廿八种。杭州在明代也不及宋、元时活跃。只有福建建阳书坊尚能保持宋、元以来的传统地位,以多取胜。而新兴的地区则有南京、北京、苏州、徽州、湖州等地。南京刻书起源很早,五代十国时为南唐  相似文献   

4.
夏寒 《东南文化》2007,(1):40-48
南京地区明早期的贵族、勋臣墓葬主要为官方营建,双层仿木结构墓葬仅出现于洪武初年,很快单层前后室砖墓成为主流。沐英家族因其特殊的地位,始终保持了横前室加并列后室的形制。太监金英墓仿帝陵采用了前、中、后三室形制,明显逾制。都城北迁之后,该地区大型砖室墓数量减少,面积也减小了许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 ,有关宗教历史文化的研究并不寂寞。然而 ,就某个断代和中心城市的宗教场所作系统全面研究的 ,毕竟寥若晨星。南开大学何孝荣博士撰著的《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0年 1 2月出版 )一书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 ,填补了佛教研究的空白。南京这座城市 ,在历史上很有过一些魅力。所谓“龙蟠虎踞”、“金陵王气” ,以及“楼台烟雨”、“古刹如云”等等 ,说的都是这里。东晋以来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大致有两个中心。北方洛阳之外 ,南方堪与并称的 ,唯有金陵。金陵佛教活动的历史遗存 ,又直接表现为当地的…  相似文献   

6.
官署志是各官署纂修的本官署典章故事的专志,明代南京各部、院、寺等官署皆有纂修。从现存官署志来看,不仅在体例上具有"志"的特点,而且叙事"述而不作",重在资料积累,完全是"志"的风格,应统一归属于"志"中"专志"类。官署志纂修具有连续性、官修性等特点,真实权威,鲜活可读,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南京城于洪武元年正式动工,先后二十几年,最后完成于洪武末年。据最近几年的实地调查,共有33府行省、12州、150县和7镇提供了城砖,并有兵部、工部系统的造砖以及犯人造砖等。在制砖材料上当时一些县已开始了石膏砖的制作,也有用瓷土烧制的瓷砖。  相似文献   

8.
明朝建国之初定都南京,时封建王朝的五府、六部等国家政治机构齐集南京,但仅仅五十多年后,随着明成祖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又一次从首都的地位上滑落下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永乐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明王朝的留都,成为仅次于北京的政治中心,诚如《万历应天府志》殷迈序称,明成祖“虽移都北平,而二京并建,比于丰、镐,其重如此。”是以迁都之初,明王朝皆以太子坐镇南京,如永乐后期太子朱高炽、洪熙年间时太子朱瞻基,皆是。在留都,明王朝仍然保留了五府、六部等军政机构,设有南京守备,官绅众多。  相似文献   

9.
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的发掘及船舶构件的出土,为研究郑和下西洋活动,尤其是郑和船队的相关信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宝船厂遗址中出土的舵杆是船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复原船舵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舵杆本体特征部位与古代不平衡舵的比较研究,对舵首、舵身、舵尾特征部位的结构、功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初步完成了船舵的结构、功能和操控系统的复原。  相似文献   

10.
程晓中 《收藏家》2000,(9):34-37
自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止,南京有五十多年时间作为国都,其间有许多王公贵族埋葬于此。永乐十九年以后,虽然都城北迁,但应天府仍然作为留都被称为“南京”。许多皇亲国戚与开国功臣的后代仍然落叶归根,埋葬南京。所以从五十年代起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76年与新成立的南京市博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是一个拥有18000多千米大陆海岸线的海洋大国。中国人很早就开始认识、开发海洋,并不断发展海上力量。所以海防问题非常重要。赵树国著《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一书,详细梳理了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的发展历程,是明代海防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全书由正文七章及附录构成,总共70余万字。第一章,介绍明代北部沿海的地理形势及行政、军事建置;在二至  相似文献   

12.
苏州东山镇。又名东洞庭山。这是因为太湖中有洞山、庭山。东山在其东而得名。东山镇只有63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5万多,但已有250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从东山较为鼎盛的明代中期起,至清朝末期.出了2名状元、1名探花、48名进士和84名举人;仅元、明、清三代所出的作家、诗人便多达150多名,结集刻印问世的诗集、小说、方志、医书、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南京明城墙的建造年代,相关史料的记载或有疏漏、或相矛盾、或语义不详,造成了后世对明南京城墙建造年代的多种说法。本文根据史料并结合实地勘察,提出南京城墙建造的起至时间为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前后共计39年。  相似文献   

14.
明代南京聚宝山琉璃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60,(2)
关于南京聚宝山琉璃窑,明会典卷一九○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在京营造,合用砖瓦,每岁于聚宝山置窑烧造……其大小、厚薄、样制及人工、芦柴数目,俱有定例.如遇各处支用,明白行下各该管官员放支.管事、作头,每季交替,仍将所烧造物件支销,其见在之数,明白交割.……如  相似文献   

15.
南京明代吴祯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9月,我馆在南京市郊岗子村南京电影机械厂内发掘清理了明海国公吴祯墓。岗子村位于太平门外紫金山西北麓,距太平门约1公里。附近有不少明初功臣墓,如开平王常遇春、中山王徐达、歧阳王李文忠等均葬于此。现将吴祯墓发掘清理情况简述如下。一墓葬为砖室券顶结构,墓向280°。平面呈日字形,分为前、后两室,室内通长6.96、宽2.87、高2.82米(图一)。发现时墓室中充满积水,排水后淤泥厚0.25米。前室内长2.04、宽2.87、高2.82米。四壁均用砖平砌。左右壁先砌1.56米高的基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项目,是由扬州、宁波、泉州、福州、漳州、广州、北海、南京共9个城市联合申报。在九个城市当中,距离大海最远的城市是南京。经过10年的努力南京列入申遗的最后一座城市。南京市委、市政府是基于如下考虑的,南京有6处史迹点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联系,分别是龙江船厂遗址、渤泥国王墓、石头城遗址、净觉寺、郑和墓,静海寺。笔者认为仅用6处史迹点来反映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南京下关天妃宫碑在全球妈祖庙中享有的最高地位,仅从明代南京沿江五大  相似文献   

17.
明太祖朱元璋奠都南京后,南京就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化中心,也是统辖全国宗教的中心。洪武元年(1368年),京师(南京)在天界寺设立善世院,司掌全国佛教;在朝天宫设立元教院,司掌全国道教。朱元璋在南京大力征招高道,寻觅方术,广设斋醮,并敕建特有的道教宫观,建立了一支特有的道教国乐队伍。  相似文献   

18.
一、明代南京城墙的修筑明初京都南京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墙”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具体运用的结果。早在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冬十二月即在城北修筑龙湾虎口城,以抵御北方来敌。真正大规模的营建是从至正二十六年秋八月改筑应天城开始的,以后便连年不断,“洪武二年九月始建新城”“、“(洪武四年)冬十月修京师城垣”、“(六年)六月修筑京师”、“洪武十七年三月丁卯修筑京城仪凤门”“,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冬十二月造通济、聚宝、三山、洪武等门,新筑后湖城”“才算告成。这样,一座长达33.676公里的城墙从此盘绕于钟…  相似文献   

19.
张纵  施侠 《东南文化》2005,(4):62-66
通过对南京自唐至明这一时期文献记载及遗存的园林旧址的探赜、勾沉,并参照今人的一些著述,以皇家园林为契入点,对以私家园林特别是诸多宅园为主的故址、风貌、建园、修葺、重建等状况加以阐述,体悟文人诣趣、构景理式的隽永况味,并于片鳞半爪间窥其全貌。  相似文献   

20.
范雄系活跃于明正统、景泰、天顺年间的中高级武官之一,曾参与镇压福建邓茂七农民起义一役。因属正统朝权倾一时的宦官王振的阉党,故范雄在正统年间因屡被迁擢而频繁见诸史载。范雄墓的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究明代墓葬形制的演变,而且对于检讨以墓志为代表的哀诔文所普遍存在的诸如隐恶扬善的局限性尤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