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戒文与戒书是中国戒文化的重要载体。戒文活跃于三代至六朝,以《尚书》为渊薮,以汉晋间为盛;戒书起自班昭《女诫》,成熟于《金楼子》《颜氏家训》;从戒书开始戒文化走向大众与普适。对戒文化的认识发源于《尚书》的弼违意识,以李充论戒始为自觉;六朝晚期戒文化成熟,有刘勰等的泛戒文学观,又以萧统弼匡的戒文化观为标志。萧统编撰《文选》是戒文化发展的重要事件,其《序》中论戒而书不选戒,是萧统戒文化观而非戒文学观的一个折射。中国戒文化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上古三代为萌芽期;汉晋为发展期;六朝为形成期;隋唐以降为流变期。  相似文献   

2.
戒鼎补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戒鼎补释吴振武戒鼎是1995年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抢救回来的一件重要西周晚期青铜器。该鼎鼎腹内壁铸有铭文4行26字。上海博物馆陈佩芬副馆长已撰有《释戒鼎》一文并连同器影和铭拓发表在新近出版的《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一书中。①我们在看了...  相似文献   

3.
《文选》与《文心雕龙》作为南朝文学史的双峰,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二者文学观念的分析与比较,更能窥探南朝的文学风貌与文学的发展。萧统与刘勰在选文定篇、文学思想、文体观等方面的见解都值得深入研究。《文选序》是《文选》的纲领之作,是萧统文学观念的集中体现,指导着《文选》的编撰。将其所体现的思想、文学、文体等观念,与《文心雕龙》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二者在文学认知上的某些内在联系和差异。  相似文献   

4.
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观的矛盾及解决藏族传统文化中占据影响力最大的宗教文化本身属于稳定的、缺乏快速反映力的一种文化,所以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与现代化新型文化观之间发生矛盾。孙林发表在《中国藏学》去年第四期刊物上的《适应与变迁》一文,探讨了在我国藏族地区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去粗取精的研究和实践。文章介绍了藏族传统文化观的主要特征:1、宗教信仰强烈,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2、人生观上,注重来世幸福,轻淡于现世的物质生活;3、在价值观上表现为为人处事重和谐忍让,甚至宁可放弃自己正…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皇室文学,繁荣兴盛者当数中古;而中古皇室文学最优者,一为曹魏,二在南朝.由于年代稍远,流传面相对狭小等等原因,南朝皇室文学著作存在着散失亡佚等诸多问题.本文以《隋书·经籍志》所录文献为基础,参考《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艺文类聚》、《初学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文献,对南朝皇室文学的著述及存佚情况进行疏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萧统对陶渊明"尚想其德,恨不同时",可谓陶渊明的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并未提及陶渊明。钟嵘眼中的他也只是中品。而在陶渊明未被广泛接受和高度评价的年代,萧统却独爱之,不仅为他编集、作序、作传,还在《文选》中选录了九篇陶渊明的作品。本篇以《文选》中所选的陶渊明作品作为出发点,再究萧统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7.
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学跨入自觉发展的时代。作为这一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人文集的大量编集和在此基础上文学专科目录的一时繁盛。对于前者,《隋书·经籍志》别集类的著录提供了详尽材料,历代学者也多有徵引论辩,此不赘述。对于后者,由于原著早佚,《隋志》著录又极为简略,故一向未受重视。虽然姚名达和王重民先生的《中国目录学史》中均曾论及,惜语焉不详,未作深考;清代的辑佚家们亦未注意及此。本文拟辑录其佚文,考论其始末,以再现六朝文学专科目录的盛况,从而由目录学的角度反映六朝文学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8.
《尚书·金縢》有一段话;“乃卜三龟,一习吉.启龠见书,乃并是吉.”伪孔安国《传》是“三兆既同吉,开龠见占兆书,乃亦并是吉.”陆德明《经典释文》:“龠……马(融)云:‘藏卜兆书管.”’孔颖达《疏》对《尚书·金縢》正文“启龠见书,乃并是吉”的解释是“占书在于藏内,启藏以龠,见其占书,亦与兆体,乃并是吉.”孔颖达《疏》对伪孔安国《传》“三兆……是吉”的解释是“郑玄云:‘龠,开藏之管也.’开兆书藏之室以管,乃复见三龟占书,亦合于是吉.王肃亦云:‘龠,开藏占兆书管也.’然则占兆别在于藏……略观三兆既已同吉,开藏以龠,见被占兆之书,乃亦并是吉……”  相似文献   

9.
《文献》2021,(3)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国家图书馆藏题为"黄宗羲辑"的《授书随笔》,实为方中履的《古今释疑》。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力辟黄宗羲授阎若璩《尚书》并撰成《授书随笔》之说,认为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所说的《授书随笔》当为误传,黄宗羲根本未撰写过此书。万经《辨志堂新辑书经集解》引用《授书随笔》十则,为黄宗羲确曾撰有此书之铁证。梁启超称《授书随笔》为辨伪《古文尚书》之作,乃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之先导。然万经所引十则,分别是对《舜典》《大禹谟》《皋陶谟》《胤征》《仲虺之诰》诸篇义理之阐发,其中《大禹谟》《胤征》《仲虺之诰》皆在伪古文二十五篇之内,并有为伪古文辩护之语,则此书非辨伪《古文尚书》之作。  相似文献   

10.
刘丹 《文献》2024,(1):93-108
传世的《十诵比丘尼戒本》是沙门法颖从《十诵律》中辑出的,南北朝时主要流传于南方,敦煌文献中存量颇少。前人研究敦煌律藏时,往往仅以法颖本为据,定名、叙录及后续研究多有未善。大谷2-26号是一种古佚《十诵比丘尼戒本》,西本龙山以为鸠摩罗什所译,陈寅恪等均曾质疑,迄无定论。系统调查可知,敦煌文献中说一切有部的比丘尼戒本多与大谷2-26号同属一书。新发现的抄本共有17号,其中8号(片)可缀合为3组。敦煌本的共戒改写自鸠摩罗什译《十诵比丘戒本》,改造方法是将其中涉及性别的词汇对换。敦煌本《十诵比丘尼戒本》集中抄写于西魏前后。北周武帝灭佛后,敦煌本的传播链条中断,南方的法颖本成为《十诵律》系统通行的尼戒本。  相似文献   

11.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23,(1):127-128
<正>冯天瑜:《中国史学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制度是人类构建的约束自身行为之规则,是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习惯、法规、戒律的集合,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结构性功能。中国有悠久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以《尚书》、《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为代表的古代史著注重对制度文化的载述;以“通”、“典”为代表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典志体”成为一种代有传承的重要史体。  相似文献   

12.
正最早的"中国"应当就是最早的王朝都城和它附近的京畿地区。而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朝是夏商周三代王朝,它们分布的核心区域不超出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这一带也就是最早的"中国"。在古典文献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成书的《尚书》和《诗经》等书中。《尚书·梓材》是周公教导他的弟弟康叔如何治理殷商故地的训告之词。其中"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相似文献   

13.
辑佚是将久已散佚的书,见载于其他书籍中的一句一段辑录出来,再加以编辑,复为原书。辑佚这门工作开始于何时,据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补郑篇”所说:“昔王应麟以《易》学独传王弼,《尚书》止存《伪孔传》,乃采郑玄《易》注、《书》注之见于群书者,为《郑氏周易》、《郑氏尚书注》。又以四家之诗,独《毛传》不亡,乃采三家诗说之见于群书者,为《三家诗考》。嗣后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缀辑逸文,搜罗略编。”章学诚此说认为辑佚古籍工作,是开始于南宋时王应麟。但是在王应麟以前的辑本古书,不是没有,还是很多;所以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中有“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一条,他例举  相似文献   

14.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2,(1):F0002-F0002
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代表的文化经典"六经"的形成,带动了中国古典时代的哲学与文学繁荣,实现了古典时代的思想和艺术飞跃,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因此,"六经"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本书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在现代学术背景下,从"六经"与"轴心时代"的思想和文学突破、周代礼乐歌诗与雅颂诗篇的艺术形态、"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礼典仪式与《尚书》"六体"的文学性书写、《月令》模式的思想意义与中国文学的四时结构、"乐经不缺"与周代音乐经典的体系性构成、《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左传》与"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等方面对"六经"进行了全面的文学解读。  相似文献   

15.
199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朱大渭先生《六朝史论》一书,全书凡42万字,收文22篇,聚朱先生治魏晋南北朝史四十年之精华。所收诸文获得了多方面的学术成就,也集中体现了朱先生的治学方法。一、《六朝史论》取得的学术成就《六朝史论》全书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魏晋南北朝文化科技、社会群体、典章制度、农民起义、人物考论等诸多领域。概括说来,此书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有以下两大类。(一)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有进一步发展者。《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文,为全书的开篇,也是作者的扛鼎之作。文中纵观汉唐历史发展的全局,对其间的文化状况进行宏观…  相似文献   

16.
《六朝经济史》评介李天石许辉、蒋福亚主编的《六朝经济史》一书,近期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7章20节,32万字。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六朝时期经济的发展及其规律特点。六朝时期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17.
《文选》为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选,故习称《昭明文选》。《文选》原为三十卷,后因唐人李善注份量很大,引书约1700种,析为六十卷。《文选》共选作品700多篇,有赋、诗、骚等各种文体达38类。所选作家作品,除屈原、宋玉、李斯等少数作家外,绝大多数是汉、魏、晋及南朝宋、齐、梁各代的作家作品,因而成为保存汉魏六朝文学的重要典籍。由于《文选》编选时间早,各种文体多,选录精审,内容丰富,故王运熙先生称之为“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深广的一部总集”。像《文选》这样重要的古代文学名著,本来早该有注译本出现。但由于《文选》字…  相似文献   

18.
潘旭辉 《南方文物》2022,(4):109-117
本文通过对赣州慈云寺塔暗龛发现南朝梁写本《四分戒本》的初步研究,揭示该卷发现的历史意义;并通过此卷的书法脱隶楷化的现象与存世的六朝写本进行类比研究,探讨其在六朝写经体楷化嬗变过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德治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尚书》中就有了较为成熟的蕴化,本文试就此作一些架构性的分析与探讨。《尚书》的德治思想同其它一切类型的的思想意识一样,萌育于宗教或类宗教认识,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及治乱兴衰的经验积累,统治层对以国家为结构形式的社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德治思想因此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基础。德治思想的确立是在西周初期,主要缘于统治层对自身的内在观照与警醒。此外,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尚书》中也有初步的表述。  相似文献   

20.
九隆神话是滇中流传较广,影响较深,同时是最早见录于记载的神话。在《风俗通》、《后汉书》及《华阳国志》诸书中,皆有纪述;只是今本《风俗通》中九隆神话已亡佚,严可均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现举《后汉书》所纪如次:“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按《华阳国志》、《蛮书》并作‘沙壶’),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姙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