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近来公布的清华简《保训》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保训》是周文王临终时对太子发的遗训,其中引用了舜和上甲微的两个典故,涉及四个"中"字,这些"中"的含义,成为研究争论的热点。对此,学界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但观点分歧依然很大。学者们普遍认为,  相似文献   

2.
作者以《道德经》、《周易》、《尚书》等为参照,将清华简《保训》从新释文、注译,分析了《保训》的性质与来源,就与《保训》释读有直接关系的"重文号识别"、"一音多字"等现象及释读者的知识背景做了论述。作者还以《保训》为依据,论证了史学研究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认为"文王称王"并非"僭称",《尚书》中记载的尧舜事迹是史实,《竹书纪年》的部分内容不可信。  相似文献   

3.
2009年4月13日,<光明日报>第12版以"解读清华简"的专栏形式刊发了李学勤<周文王遗言>、赵平安<<保训>的性质和结构>二文.4月20日,<光明日报>第12版又刊发了李均明<周文王遗训之中道观>、沈建华<<保训>所见王亥史迹传说>二文.6月1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办的<社会科学报>第6版刊发了李学勤、刘国忠<清华简:先秦历史悬疑有待揭开>及黄怀信<"周文王遗言":<保训>>二文.<文物>2009年第6期刊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及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古文《尚书》真伪之争是学术史上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学术公案,而对先秦时期《尚书》传流的考察,是揭开古文《尚书》真伪之谜的前提与基础。清华简《保训》形制、字体与《尹至》、《金縢》等篇明显不同,因此《保训》并非是先秦《尚书》或《逸周书》的佚篇。清华简《金縢》篇"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不是篇题,而可能是《金縢》篇的序言。相传孔子编订《尚书》,《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清华简中《尚书》与《逸周书》部分篇目并存,形制相同,清华简的时代断限是战国中晚期,郭店简《缁衣》也将《逸周书》与《尚书》并称为《书》经,《汉志》"《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的主流说法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5.
《天问》中的"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几句,向来异说纷纭。自王国维划定解释的框架以来,仍有许多字句有待研究。本文通过清华大学藏简《保训》篇提供的资料,将《保训》与《天问》所述故事对征,互相发明,以疏通上述《天问》中的疑难字句,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清华简《保训》是以楚文字抄录的周王室原始档案,其内容为周文王临终以《易》授武王,嘱武王修持中道,敬慎不怠,把握时机以受天命。《保训》中提到的中道传统,以及舜、微之事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冯时 《考古学报》2015,(2):129-156
<正>目次一《保训》释文二竹书之"埶"与测阴阳三舜求地中的故事四微变地中的故事五地中变迁的考古学与文献学证据六周人居中而治思想的传承七地中变迁与夏商都邑的关系八结论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书《保训》是一篇颇具价值的先秦古遗书,自刊布以来,学者研释不绝,对通晓文意,揭示其思想有很大帮助。然因竹书某些关键字词的释读多有争议,致学者就竹书内容的理解仍颇存分歧。笔者以为,竹书宗旨乃在阐明居中而治的传统政治观,其中尤为重要者,则在于保留了久已失载的有关古人对于地中的求测及早晚地中变迁的史实。今就相关问题阐释考述。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如何断句,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一系列重大史实的解读。本文提出并论证了貊分南北以及北燕未曾灭北貊的观点;对"燕亳"中的燕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先燕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解读,论证了亳国的存在;对于陈璋壶铭文,与"内"释读为"入"的传统观点不同,指出"内"同"纳",是收藏的意思;同时对"燕亳邦"作出了解释,得出燕、亳为两个国家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在1998年公布的郭店简《成之闻之》简30有一个字,旧皆不得其解,经过与新公布的清华简《保训》简1的一个字相对比,郭店简的那个字可隶定为"",读为"贵",是"贵重"之意。这是利用清华简考释旧未能释出的古文字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0.
商周各类遗物上所发现的可靠的四爻筮数(或符号)易卦共有七例。四爻易卦与《太玄》之首有相似之处:其一,数合;其二,象合。基于以上原因,前人多将四爻易卦解读为《太玄》之首。我们认为此观点似是而非。首先,商周遗物上除了有四爻易卦,还有五爻易卦;其次,《周易》卦画表阴阳,而构成《太玄》之首的""不表阴阳。因此,以"数合"、"象合"论定四爻易卦为《太玄》之"首",难以使人信服。据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在三爻经卦与六爻别卦之间,有四爻卦阶段。商周遗物上的四爻易卦或可用来探究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之渊源。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心雕龙》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术语,历来学者对虚静的含义有着不同的阐释和解读,以致发生争论。但是他们都没有把"虚静"放在原文中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力图把虚静说还原到《文心雕龙》文本中,尤其是放在创作论部分中探讨。虚静作为一种创作中的状态,它对物、情、言这些重要文学创作因素之间的关系有重要影响,并对纠正当时的文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宪章》是英国封建王权与贵族、教会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无论是表述话语、思想框架还是权益诉求上,《大宪章》都彰显了那个时代固有的封建性。《大宪章》条款的主体部分,乃是要将君主肆意独裁所跨越的封建权益边界厘定下来,恢复贵族、教会的传统特权。同时,其中对城市特权的承诺及其一些模糊的表述,也为后人的解读提供了宽泛的想象空间。在其颁布后的数个世纪中,《大宪章》不断被确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但另一方面,《大宪章》又不断遭到王权的践踏,直至在都铎"新君主制"扼制下处于"沉潜"状态。只是到了17世纪初,随着社会政治现实的变动,《大宪章》才被赋予了"自由""权利""法治"等"现代性"思想内核,并为19世纪后期勃兴的"辉格诠释模式"加以阐扬,但这一将现实与历史机械对接的做法在西方史学界不断遭到质疑。由此,如何解读《大宪章》的历史底蕴及其政治影响,应该引起中国史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傅礼初在《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西藏部分的论述中,沿袭伯戴克“保护关系论”的思路,提出了清朝在西藏仅拥有象征性权威的观点,并基于此观点对相关史事进行了片面化的解读。本文通过对书中观点和史事解读的分析,在吸取傅氏观点和缺憾的基础上,从历时性研究和制度史两方面对清朝的国家构建路径的研究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4.
楚简《保训》云:"今女祗备毋懈,其有所由已。"《韩诗外传》卷一云:"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帛书《黄帝·本伐》云:"道之行也,由不得已。"楚简《金滕》云:"尔毋乃有备子之责在上。"备子即孝子。又云:"我则璧与。"读为荐。楚简《君子为礼》内容多与《礼记》有关,论述容貌、形体、言行等方面的规范。楚简《楚居》记述了早期楚人起源的神话传说。江陵九店楚简中有《建除》,名目与秦简《日书》略有差异。楚简《建除》有"生子占",反映了古人生活方面的一些习俗。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保训》疑啎举例(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训》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最早公布的一篇,引起学界热烈讨论。然相关释读尚存疑啎,未有定谳。其中简1"自■水"的"■"即"溃",当读作"頮"为宜,或作"沬"、"靧",训洗面。简2所见"■",似相当于《尚书·顾命》的"渐"。简7所见"三降之德",亦聚讼纷纭。"三降"的行为主体是虞舜,时间在其"受厥绪"之前。文献称虞舜"三徙成国",正是其"三降之德"的注脚。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史记》、《汉书》中有关"丰"建县史料的进一步解读,论证了"丰"建县之前虽是沛县的一个乡邑,但却有着与沛县城一样规模的城池,这样,在沛县就形成"一县两城"的局面,也使"丰"有了另外置县的基础。到了汉高祖时期,"丰沛"分离,"丰"终于立县。由此,以上论证对有关论著中将"丰"建县时间提前至秦末的观点也进行了反驳。  相似文献   

17.
知文明     
<正>从清华战国简看先秦时期"地中"思想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保训》是一篇颇具价值的先秦古遗书,其所述的早期"地中"乃由舜所测得,地在历山(今河南濮阳一带)。其时囿于夷夏东西的政治格局,致所求之地中更重南、北的取中。晚期"地中"则由上甲微所测得,地在河洛有易之地(今河南嵩山、洛水一带)。其时在夏王朝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现存于世的两个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中心,对四爱图的文化内涵和图像结构展开讨论。通过元代文集《四爱题咏》解读元代"四爱图"题材的文化背景,阐明"四爱"文化的形成时间、接受人群、典故构成及内涵。并将主题纹饰从部分到整体地与同时代的绘画、漆器、瓷器等之上的相关文物图像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其图像的构成、来源、影响及意义。从而总结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的工艺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国家对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国家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文化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了做好学习宣传,加大解读力度,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制定学习宣传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广西日报》2015年10月13日刊登了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李秋洪题为"修志问道  相似文献   

20.
周舒娟  赵玲勤 《沧桑》2012,(3):136-138
民间故事广泛存在于人们的口头传承之中,内容丰富多彩,影响深远。同时,我们发现民间故事中的"痞性"行为,这一奇怪的现象,是在民众的认可、学者的默认下大量存在。本文以《田螺姑娘》为例,试图宏观上从社会结构共变理论和功能论视角来探讨"痞性"行为;微观上从"文化贵族"和禁忌母题来探讨,综合宏微观等四个视角来对民间故事中存在的"痞性"行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