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郑洋 《旅游纵览》2013,(12):24-2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休闲时间和空闲时间的增加,休闲旅游成为放松缓解压力的首选,以"乡村生活、田园生活、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发展迅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本篇文章对发展前景与问题进行研究,对目前乡村旅游现状提出建议。乡村旅游是出现在1980年,一种新型的农村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一般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2.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休闲的重要方式和农村新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与自身规划不清晰、发展动力不足的矛盾,充分发掘自身特色资源和寻求外界多方合作是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乡村休闲体育旅游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新常态下新兴发展业态,对推动我国乡村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资源生态开发为切入点,首先阐述乡村休闲体育旅游的相关概念,其次分析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生态开发的相关内容,最后研究当前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生态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乡村休闲体育旅游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新常态下新兴发展业态,对推动我国乡村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资源生态开发为切入点,首先阐述乡村休闲体育旅游的相关概念,其次分析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生态开发的相关内容,最后研究当前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生态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是一种连接自然文化资源和外部市场的综合型产业,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城乡发展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业态,是贯通乡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桥梁。乡村旅游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面临原真性和传承性缺失、开发深度不足、开发形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在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文化建设进行思考,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桐梓是贵州最美北大门,与直辖市重庆接壤,距贵阳180公里、重庆160公里,是黔北对接重庆的"桥头堡"。境内有黔渝铁路、210国道、兰海高速公路、黔渝快铁、正习高速5条交通大动脉,是川渝南下和云贵北上的重要通道,素有"川黔锁钥""黔北门户"之称。这里是"圣地娄山、诗意夜郎、凉爽桐梓",是休闲纳凉、避暑养生的理想之地,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乡村旅游观测点,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是中国方竹笋之乡,是全国法治先进县,是中国楹联文化城市。  相似文献   

7.
《旅游纵览》2013,(4):40-41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凭借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疗养等的一种旅游形式。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凭借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疗养等的一种旅游形式。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休闲体育旅游已成为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广西为研究对象,先分析休闲体育旅游概述及其发展意义,然后基于国内休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成功的模式与经验,分析广西休闲体育旅游发展优势和乡村休闲体育旅游多元化开发困境,并提出广西休闲体育旅游多元化开发建议,以期推动广西休闲体育旅游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已经为农村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挑战。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内在要求的内涵高度耦合,是实现农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张家界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高度发达。通过对张家界市代表性村庄农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提炼出"民俗文化型""生态农业型""休闲旅游型"3种模式,并通过SWOT分析,提出突出文化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保护因素等具体措施,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余磊 《旅游纵览》2013,(8):127-128
搞好乡村休闲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是为农民做好事实事的具体行动。休闲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有所不同,一般是人们利用自己闲暇的时间到自己认为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而且经济实惠的地方小住一段时间,为自己减压的一种旅游方式,它具有自主性、自由性、参与性的特点。同时把乡村的旅游经济带动起来,注重乡土文化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天人合一的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核心内涵,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户的休闲旅游形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民致富,促进农村发展.近年来,射洪市乡村旅游业虽然得到蓬勃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还面临着一些"成长难题".本文在对射洪市乡村旅游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林婷婷 《旅游纵览》2015,(4):133-134
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力之一。本文通过探讨福建省漳平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及现状,针对该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明发展思路,并提出相应对策。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变化,返璞归真的休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旅游方式,我国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郭焕成  相似文献   

14.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观光、度假、休闲提供了新的旅游休闲地域和空间,而且为农民增收致富及新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对公共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导致了公地悲剧的出现。本文以博弈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乡村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探析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公地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公众盼望的《全民旅游休闲纲要》的颁布,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旅游机会。未来的旅游体验时代必定将会呈现"个性化","老龄化","家庭化","生态化"四大趋势,个性时代乐趣无限,老龄社会追求养生和文明,当下休闲旅游潮流是银发游,家庭旅游和生态旅游更加引发新的休闲旅游风,所以,在全新的休闲时代里,对旅游产品的设计毫无疑问要创新。  相似文献   

16.
岷县的中草药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且地处兰州市周边,本文对岷县的背景和基础条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具体的规划、开发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着重分析了其规划开发的可行性,认为岷县具备其开发以中草药养生为主的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并对倡导健康、文明、生态的旅游休闲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地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北京等大都市郊区与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兰  相似文献   

17.
宋焱琼 《旅游纵览》2023,(17):35-37+41
近年来,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旺盛,农业公园是乡村休闲农业的升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旅游吸引物。本文以广东省省级农业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构建基于游客网络评价分析的广东省休闲农业公园吸引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广东农业公园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丁运超 《旅游纵览》2013,(12):199-200
本文介绍乡村旅游的起源以及我国乡村旅游的历史演变、现代乡村率业的迅速发展,阐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即: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产品的体验性、开发的扶贫性、资源的可持续性和时空的多变性。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自然风光与乡村人文活动为吸引物,以农户为经营服务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学习、购物等各种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西欧发达国家可以  相似文献   

19.
所谓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托乡村,以农村为主体,借助乡村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田园景象、生产形态、民族民俗风情、地区农耕文化等主要吸引物,从而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健身娱乐、购物体验等需求,这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近些年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基于游客感知体验的视角,以新的视角和研究,结合清远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分析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导乡村旅游进一步开发和提升,从而更好地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需求。  相似文献   

20.
<正>国家农业公园是区域内休闲观光农业的集群,是以现代高效农业为本,融地方文化、特色创意为一体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业态,其具体发展模式还处在一个探索与实践的初期阶段,本文在总结相关学者对国家农业公园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家农业公园的理论体系和相关典型案例,初步提出了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