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姚茜  张涵 《攀登》2014,(6):93-98
本文以2004-2010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为基础,运用元分析法对国内52篇消费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从发表年份及数量、文献刊源、文献作者、基金资助情况、理论基础、研究主题的界定、研究主题的侧重点、研究方法及文献类型9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指出了国内消费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旅游感知价值和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春鲜 《人文地理》2015,30(3):137-144,150
旅游感知价值、满意度测量维度及其与行为意向之间作用路径关系研究,对旅游地产品开发与营销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者对旅游感知价值、满意度及其测度内容界定差异比较大,需要进一步厘清。利用文献方法梳理旅游感知价值与满意度概念及其测量维度,剥离感知价值多维测度内容,分析其与满意度间存在的重复测量部分。在探讨测度视角的基础上,界定了旅游地核心产品属性、旅游感知价值及满意度测量维度。以无锡灵山景区为例,在问卷调研获取国内游客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旅游感知价值、满意度的属性构念及其影响路径,指出感知价值分别是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前因变量,但满意度不是行为意向的前因变量。  相似文献   

3.
曾博伟  白雪尘 《人文地理》2006,21(4):58-61,73
从统计视角来界定旅游概念是旅游研究中达成共识的一种可行选择。本文以统计为视角,对旅游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一概念的优缺点进行了说明。然后从中国旅游统计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面临的困难、旅游卫星账户以及中国旅游统计发展的大体思路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旅游业的测度进行了阐释。最后,从统计视角出发,对旅游研究中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4.
在民俗学研究中国化的早期阶段,江绍原是最先引进国外人类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国礼俗迷信的拓荒者,他对中国人“天癸观”的研究特别引人注目。当时处于民俗学运动中心的江绍原在成为《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之后,开始扩大范围征集有关月经的礼俗迷信材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后来他计划写作的《血与天癸》不幸夭折,但他在月经礼俗迷信研究方面的大胆尝试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排斥逐渐问题引起金融地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文献,对金融排斥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金融排斥的现象、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体上,对金融排斥概念界定有所拓展;对金融排斥现象的分析逐步由"接触性"和"使用性"排斥研究向综合排斥研究方向发展;并从金融供给的地理排斥、金融需求的社会经济排斥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排斥等多维视角阐释了"为什么被排斥";最后对金融排斥易导致的金融公平缺失、贫困加剧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金融排斥研究趋势,并指出中国金融排斥的研究应加强对排斥的不同群体、不同空间尺度与空间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舒涵  陈雪年 《旅游纵览》2023,(16):47-49
旅游企业集团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研究热度高。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两大数据库,对国内外旅游企业集团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得出三点结论 :一是国内外研究缺乏针对旅游企业集团的系统化的概念解释与界定;二是受不同国情及市场情况影响,国内外旅游企业集团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存在显著差异;三是文化视角下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成为研究新热点。最后结合行业发展状况,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文化记忆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进展及框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一直是旅游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领域,而乡村文化的恢复与重构更是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文化表达与测度、文化保护利用、地方认同、乡村记忆及文化重构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文化记忆理论和旅游人地关系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的研究框架、内涵和内容。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将乡村文化记忆作为分析乡村旅游地文化时空过程的逻辑起点,立足于文化记忆理论关注的文化记忆识别、地方身份认同和文化连续性等核心内容,构建了“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社会维度”的三维研究框架,并据此提出了乡村文化记忆在时间、空间和社会维度的研究内容。为今后进一步丰富文化记忆与旅游地理学的融合,深化乡村旅游地文化研究的理论构建和方法创新,寻求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新视角、新方向和新方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性别维度作为分析框架被广泛运用到日军“慰安妇”问题及战争性暴力研究中,由此带动研究方法及视角的转移,并促进研究领域的拓展及研究的深入和细化。但一些研究也出现对性别维度的过度依赖或盲目迷信,如以性别史代替政治史,提出超越国家与民族立场,以及由此导致的模糊甚至否认“慰安妇”制度实质等非历史主义倾向。“慰安妇”问题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它既是性别史的研究对象,更是政治史研究的范畴,在使用性别维度时需要厘清其研究的限界,并保持应有的警惕。  相似文献   

9.
尺度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为了深化对尺度的理解,本文详尽梳理了目前西方研究中的尺度认知,从隐喻、实践和认识论角度对尺度进行了理解和定义;在此基础上,基于二次抽象的视角,探讨了尺度的本质含义及其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尺度本质上是对基本地理维度(如地方、网络和领土)的二次抽象,是一种建构的概念,因此讨论尺度真假并无实质意义;另一方面,尺度的划分不单纯是容器,而是与各种社会-权力关系相交织,并被不断重构和利用,从而形成了各种尺度化实践和尺度政治。因此,对尺度的研究和运用更应关注其解释力和影响力。最后,本文基于这一理解,探讨了中国政治文化背景中的尺度概念和尺度政治课题。  相似文献   

10.
冯健  叶宝源 《人文地理》2013,28(3):20-26
作为一种分散型城市化,郊区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于二战后的发达国家。西方早期的郊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郊区化的发展浪潮,郊区化的界定方法、发展机制、后果和政府调控等方面,90年代所提出的"新郊区化"概念将郊区化与边缘城市、郊区次级就业中心的发展联系在一起。21世纪以来,社会空间成为西方郊区化研究者最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近年西方学者关于郊区化研究的最新文献,从郊区化与居住空间重构、郊区化与住房选择和分异、郊区化与居民通勤行为、郊区化与居民生活空间、郊区化的社会影响等方面总结了西方学者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西方研究议题转变和研究方法创新对中国郊区化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最后,从研究视角拓展、定性方法应用、微观机理探讨、多重互动模式建构等方面对未来中国郊区化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试论秦汉风俗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民俗文化大发展的阶段。我国汉族民俗文化中,有些风俗事象历经数千年,其中有相当部分形成或定型于秦汉时代。可以说,秦汉以后风俗的演化和变迁,都是在秦汉风俗基础上的损益和增减。对此时风俗作一全面考察、分析,便可看出其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概括起来即是:一、急进;二、奢侈;三、迷信;四、儒化。下面对其逐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重要概念构成了人们感知、理解、阐释历史和现实的方式。对于构建学术体系而言,重要概念不仅是内容,也是工具。本期笔谈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重要概念在当代国际关系的历史叠加与观念重塑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遏制"概念如何影响了冷战史研究范式?"概念史"将会给国际关系史研究带来哪些借鉴?"羁縻"概念的内涵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实践的宏观演进脉络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天下体系"理论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内涵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探究重要概念与学术体系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为国际关系研究"历史路径"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有助于避免对非西方和西方重要概念的误解甚至以讹传讹的现象,有益于从中国视角与西方学术界进行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13.
《文史天地》2009,(3):69-69
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古代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  相似文献   

14.
形象一致性理论涵盖消费者评价产品/品牌的两个视角:自我一致性和功能一致性。随着目的地品牌营销兴起,该理论已被用于解释旅游者出游行为,却尚未有研究总结其在旅游情境中的发展脉络。本文首先从概念的界定、维度和测量方法等方面梳理形象一致性的理论发展演变,然后归纳出主要结果变量、内在作用机理和边界条件,明晰其在旅游情境中的研究进展。结论如下:1不同维度的自我一致性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不同。2功能一致性会直接影响自我一致性,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3自我一致性通过不同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出游行为。4多类调节变量均会影响形象一致性与出游行为之间的关系。文章探讨了形象一致性理论在旅游情境中的应用,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边疆学"是对中国古今边疆为核心的诸问题予以系统性研究形成的学术领域或范畴,扩而伸展亦可谓之学科体系。将其作为特定对象进行研究,从边疆维度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今历史及呈现出居于世界东方之文明体的衍化与特点,具有其他维度不可替代又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当下的"中国边疆学"的展开固然有思酌的现世性变量,然而这一研究对象内存的学术价值更是其成为体系予以关注的逻辑延展。这构成了文章对"中国边疆学"概念、界定与学科体系思考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旅游者的视角构建旅游目的地品牌权益测量模型,并使用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对其进行检验和修正。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品牌权益包括4个维度:品牌知晓、品牌形象、品牌质量、品牌忠诚。其中,品牌知晓是品牌权益的基本来源,对品牌形象和品牌质量有显著直接影响;品牌形象是品牌权益的最重要维度,显著影响品牌质量和品牌忠诚;品牌质量显著影响品牌忠诚;品牌忠诚是品牌权益的核心概念,是品牌建设追求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国外相关文献中旅游目的地忠诚度概念及其测量维度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目的地忠诚度形成的阶段性和动态性出发,构建了一个基于历时态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忠诚度概念模型。在厘清了态度、意向、行为和累积行为忠诚度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影响关系后,本文认为,旅游目的地忠诚度是一个由多个忠诚度维度构成的阶段性变量,在时间上呈现为一个周期性的连续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陈琴琴 《沧桑》2013,(5):95-97
学界对知识分子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具有多样性特点,对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与形成时间也存在分歧。若将“独立”作为所有知识分子的普遍辨识标准会更为恰当和准确。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理念人”和自我“供养”三种角色与保持独立的三个条件相接应。对知识分子基本特质的梳理和优秀精神资源的挖掘,利于汲取其有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乡村认知转型的基本思潮,其演进脉络经历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从主体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乡村认知的基本框架,并从历史视角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变迁进行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乡村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牺牲型乡村和追赶型乡村两个阶段,直至城乡统筹的概念提出,才有一定的改变。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乡村的农业价值、乡村的腹地价值和乡村的家园价值。基于这样的多元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上半期,东北农村中存在着多种宗教信仰,尤其以对祖先和鬼神的信仰为甚。本文从东北农民对祖先的敬奉、对鬼神的迷信两个方面,来阐述东北农民的信仰状况,并进行分析,以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