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皓 《西夏研究》2022,(2):17-2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梳理西夏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提出动词重叠存在话题化,认为西夏语动词重叠的基本意义是表示“量的增加”;发现了动词重叠可以附加体前缀,动词重叠同样存在人称呼应与音韵转换等现象;通过类型比较,认为西夏语变韵重叠词第一音节弱化的原因与元音和谐有关;将西夏语动词重叠和其他藏缅语动词重叠相比较,可发现不同语言在动词重叠结构和功能上的共性,从而为西夏语动词重叠研究提供类型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毛璐 《丝绸之路》2013,(14):64-68
配价语法是一种结构语法,主要研究以动词为中心结的句子中所关联的必有成分。本文在采用语法研究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配价语法理论分析动词定价与动词义项之间的关系,认为在配价语法中动词词汇意义对动词价数的决定性影响,定价是动词其中一个义项区别于另一个义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汉语“上/下”和泰语“????/??”均可用作动词。文章以对比分析方法为基础,对汉语和泰语动词“上/下”和“????/??”的基本意义作了对比,进而提出对该动词的更为理想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4.
周琳 《神州》2013,(23):160-160
在安丘南部方言中,重叠是一种普遍见到的语法手段,种类多,使用面广,其中尤以动词重叠问题最为突出。本文选以安丘南部方言为研究对象,从语法学角度对方言中动词重叠现象的构成形式、语法功能和表义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共时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安丘南部方言中,重叠是一种普遍见到的语法手段,种类多,使用面广,其中尤以动词重叠问题最为突出.本文选以安丘南部方言为研究对象,从语法学角度对方言中动词重叠现象的构成形式、语法功能和表义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其时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王月 《神州》2011,(3):92-93
作者在另一文中谈到“古代汉语的语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借鉴和套用外国人语法研究产生的。中国是先有汉语,后有语法。”古代汉语动词的语法功能和现代汉语动词基本一样,是实词中语法功能较全面的大类之一,因为它是句子的核心,所以它的作用重大,语法功效重要。因此进行汇总研究。  相似文献   

7.
动词的词汇意义是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前提;动词出现的句法位置是动词虚化为介词的条件;类同引申是中古汉语新生介词的一大特色;作为一种主观行为,重新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把各种虚化过程加以确定,标志着虚化过程的最终完成。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动词向介词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张红霞 《沧桑》2010,(4):229-229,239
在翻译政治经济类文体的汉语长句时,动词连贯句的理解和翻译是一个难点。本文在简要陈述动词连贯句的特点和翻译技巧后,提出汉语动词连贯句的四种类型,以求实现英汉翻译的忠实转换。  相似文献   

9.
刘攀峰 《中原文物》2012,(2):54-56,103
同义词连用现象是古汉语复音词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动词又是词汇中较大的一宗,本文就两周时期金文中的动词同义词连用现象做了一些考察,这些对我们正确理解两周时期的铭文内容都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周海伦 《神州》2012,(22):243-243
诗中的动词往往平中见奇,拙中生巧,有独特的表达功能,是诗歌审美特征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诗歌中动词运用值得人们深人地探析。它主要有三种:一、本态动词的妙用;二、移借动词;三、转化动词。学生只要懂得诗人妙用动词的方法,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和闪现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雷朔 《丝绸之路》2014,(12):56-59
本文以词汇语义学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为基础,对东南亚华裔学生视觉类的甲级动词“看”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借助华裔学生的语料库,对学生使用动词“看”的情况进行全面描写与分析,并从正确和偏误两个角度分别针对搭配情况和词语混用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结合学生的使用情况分析了造成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袁畅 《神州》2020,(5):67-68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即“实词虚化”。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基础,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对俄语“位置动词+себе”语法化结构的构成要素、用法、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描述、统计及定量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英语的主要特征是非词汇化高频动词的广泛使用。本文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三个非词汇化高频动词do make take的搭配情况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研究结果,以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殷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据其运动的方向性可大体分为表示"由彼及此"方向的,表示"由此及彼"方向的,表示上下方向的,含有"循"义的及没有明显方向性的五类.就出现频率看,除"各、入、即、从、至、立"外,其余各词出现频率都不高.就出现时间看,第一类相对多见于西早和西中,第二、五类中的多数多见于西中和西晚,"征""行"则多见于春秋时期,第三类普遍偏晚.句法形式上,第一类多出现于连动式中,第二、四、五类多带处所宾语,第三类多单独出现.就词义沿用情况看,此类动词基本都沿用至后代,只有"于、各、即、遹"个别词例外.就词义系统看,此类动词彼此之间常构成同义或对义(反义)关系,可据此探析上古汉语早期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5.
随着研究思想的开放,国内学者更重视国外语法理论的引进。在我国,虽然"配价"理论的运用和研究起步较晚,但前人学者运用配价理论分析具体语言事实所取得的成果较多。一个动词在句法结构中总要同一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以这个动词作为核心(谓语)形成一个句法结构所必需具备的组配成分就是动词的配价成分,配价成分因语义性质的不同投射到句法结构中往往有固定的句法位置,成为句法成分,受到句法规则的限制。在本文旨在对几种常用动词的语义配价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对"配价"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些许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动词丽江     
<正>一句"你丽江了吗",让"丽江"从名词变成了动词。其实,丽江古城的形象也在随着岁月而变。让我们看看它怎样变化、变成什么。河山为屏:没有城墙的古城丽江古城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城墙。为什么没有城墙?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人想砍掉院子里的一棵大树,邻居问他:"这棵树长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砍掉它?"他说:"我这庭院四四方方,有了这棵树就成了个‘困’字,很不吉利。"邻居笑道:"依你的说法,院子里有人就成了个‘囚’字,岂非更不吉利?"  相似文献   

17.
王亚兰 《神州》2012,(26):38+40-38,40
动词作为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句义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话语往往是对个人情感最生动的写照,因此,人物话语中的动词和动词词组的使用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有着重要的作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短小精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五个人物的形象。全文以对话为主,几问几答中,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其中,动词的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子路、公西华为例,说明动词使用的重要性及其所具有的艺术功效。  相似文献   

18.
朴红瑛 《神州》2011,(8X):19-22
“做”是汉语中很常用但是用法又相当复杂的动词,汉韩词典中常以“ ”、“ ”为对应词。但“做”与“ ”和“ ”又不是完全对应的。正是一些词义和用法上的相似点和差异造成了很多韩国汉语学习者的困惑,从而出现偏误。作者试图分清“做”与“ ”和“ ”之间的异同之处,总结它们的用法规律,帮助学生抓住不同点,正确使用“做”。  相似文献   

19.
张鹏飞 《神州》2013,(33):165-165
时量范畴是语义语法范畴,属于隐性语法范畴,是一个具体的语法范畴。时量范畴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词,而动词和时量宾语之间有着很重要的联系。通过研究发现动词与时量宾语之间有五种关系即:动词接确定性时量宾语、动词接非确定性时量宾语、动词既可以接确定性也可以非确定性时量宾语、动词不能接时量宾语和一些特殊情况。王世凯先生的《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一书是比较具体的研究时量范畴的著作。对我们学习和研究时量范畴有着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通过英语动词不定式的形态特征、用法以及英语动词不定式及其在汉语中的表达法的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英语动词不定式在汉语中的不同之处,将有利于两种语言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