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末的散文创作流是由三股创作流向汇合而成的,即巴金、刘白羽的心灵散文,张承志、余秋雨等人的学者散文,张洁、叶梦的女性散文。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家中,赵玫的散文以其女性特有的诗意与情调,显示出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本文从私人化写作与灵魂挣扎、情绪化的独语和诉说、散文创作的诗性追求等角度,对赵玫的散文作出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正雷达在文学评论之余,一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散文的写作中。在一定意义上,散文创作也是他的文学评论的延续、补充和阐释。进入新世纪之后,雷达的散文创作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出版有散文集《皋兰夜语》(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版),其中许多篇什是2000年以后的新作。从2014年起,雷达在《作家》开辟"西北往事"专栏,不定期地推出他关于甘肃以及大西北的回忆或记游的散文。  相似文献   

4.
张抗抗,女作家,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后从事专业创作,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是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的,但我更喜欢她记述自己心路历程的散文。张抗抗的散文通过对自然、生活的细腻刻画,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她的作品常常以一个智者的思维有意识地将自然作为载体,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性思考。散文《窗前的树》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似文献   

5.
汉字所携带的文化内蕴是极为宽广的,而以汉字为基点,以充满灵性的思维创作出由汉字衍生出的带有个人人生轨迹与思考的文学作品,则更拥有丰富与多义的迷人。孙海芳的《这些字,那些事》正是在对文字意象的延伸中,通过历史的追溯与文化的链接、孩子的视角、本土风俗画的描绘、结构的突破,实现了对生活本身耐人寻味的关照。  相似文献   

6.
##正##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省建设,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大背景下,审时度势,做出打造"敦煌画派"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是对甘肃省情和甘肃美术现状的客观分析与宏观把握基础上做出的顶层设计。敦煌拥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尊彩塑、散落于世界各地的5万多卷经书经画,迄今1600多年历史,当之无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的美术宝藏。学习、继承我国古代美术大师工匠传世之作,对于创作出更多具有甘肃精神、甘肃风格、甘肃特色、甘肃气派的精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受多种现代性因素的影响,作为传统文体的散文出现了变革的趋势.满族女作家格致积极参与了散文的变革.她以女性立场为基点,将女性话语引向公共空间,让散文承载起性别话语交流的文体使命.同时,格致还大胆实践散文文体革新,引入小说的虚构、细节扩张等笔法,制造陌生化的“危险”语言,试图拓宽散文的思想艺术空间.这种拓宽“功能维度”的努力还体现在格致的民族性表达里.作为一名极富民族意识的满族作家,格致希望散文能够成为民族文学的一种典型载体.通过对民族归属感的强调,对满族物质、精神文化传统的寻找、重温与缅怀,格致展示了少数民族散文在当代“汉化”背景下的一种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8.
建国后至今,甘肃少数民族小说创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隐约形成了代际样貌的雏形。大多数作家有着深厚的田野积累,同时有着最为宝贵的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真挚感情认同与真切责任意识,对母族文化的"扎根"与"深描"式艺术处理使得他们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风采。因政治意识、知识结构、文化取向、文学观念、文化身份定位等主观因素和地域生态、政策导向、媒体信息、评奖机制等客观因素而使得甘肃少数民族小说作家形成了类型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胡潇 《丝绸之路》2012,(18):72-76
丝绸之路甘肃段处于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影视创作的丰富资源,目前以此题材创作的影视作品已产生了较大反响。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艺术片、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漫作品等形式,在影视创作中充分开发利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有利于推动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因此对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升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白描先生的《秘境》,是非虚构纪实文本,在我看来,也可以将其归为大散文写作范畴。当下散文创作的问题是有目共睹的,其中之一是散文作品的单薄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散文家已经既不能在原有的散文高地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继续前行,也不能发现一座新的山峰,练就本领去进行攀登,甚至都不能顺着已有的踪迹找寻到一些别样的风景去进行创作了。于是散文创作的题材、情感、语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文学领域有不朽的创作和贡献。他一生对散文用力最勤,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立意翻新出奇,行文不拘一格,表意酣畅淋漓,说理透彻明晰,描摹绘形绘神,抒情感人肺腑。苏文以善变创新为主要特色,无论立意表达、谋篇布局,都表现着这一特征。苏轼散文创作代表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也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金元鼎革之际,元人王恽通过传承与实践,形成了丰富的散文创作理论。他认为,文章之道,首先要本诸经史;其次注重学习与创新,贵乎自得;写作时要熔裁结构,起首响亮,结尾警辟;在具体创作中要意先辞后,以意为主,为情造文,方能理顺辞足。王恽的散文创作论在蒙元时期,既具有时代文学代表性,也具有文学传承、文化传递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2014,(3):F0004-F0004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中亚四国,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而兰州是节点城市。为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丝路文化精神,打造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兰州市文联与《丝绸之路》杂志社联合举办“毅然杯”丝绸之路·兰州文化散文大奖赛,面向海内外人士征稿。  相似文献   

14.
韩学恒 《丝绸之路》2023,(2):148-154
西部散文以雄健恢弘的气魄、壮丽浑朴的风格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众多作家通过多元而丰厚的散文创作构筑起西部精神高地。在西部散文书写之中,作家们返回历史现场,打捞历史细节来汲取优秀的西部历史文化,以此来激活西部精神,复归当下生活。他们有感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境况,于是以西部确立自身、言说文化的方式,来反映西部文化的长处和不足,辨明自身的现实处境,清洁文化的精神家园。西部散文家以在地关怀来关注社会、自然与生命,既有对于乡土文化记忆的眷恋,亦有对于生态恶化的现实批判和忧患。西部散文不断发展、勇于创新,在当代散文界展现出新气象,开拓出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个散文国度,散文历史源远流长。九十年代以来,散文创作又出现了新的繁荣。散文教学在各级学校的文科教学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历来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和喜爱。探讨散文艺术的审美规律,不仅是师生及作家们的兴奋点,同时也是广大散文爱好者所关心的课题。为了交流学习体会,促进散文教学及其审美鉴赏,本文拟从审美对象入手,通过剖析一些名篇佳作,试对散文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规律作些粗浅探讨。一、主情求真是散文的本质特征散文是主情的文体,它以抒情为主导,“文生于情”,“情动于衷”,这些古今创作格言都十分精辟地道出了“…  相似文献   

16.
雒鹏  黄海英  包妍 《丝绸之路》2013,(22):23-27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甘肃方言是甘肃文化的载体。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甘肃方言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可以传达出有关甘肃文化的丰富的信息。甘肃方言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耕传统型,二是民族混合型,三是走廊过渡型。  相似文献   

17.
朱建光 《神州》2020,(1):79-79
散文作为一种记叙类文学体裁蕴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抒情散文更是经历过读者乐此不疲的鉴赏以及反复阅读如大浪淘沙般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这些散文在作者用尽心血的创作下不仅仅蕴含作者私人的情感更体现出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载体很多,如京剧如书法,但是中国文化的最佳载体还是散文。抒情散文更是其中的最佳代表。能入选学生书本上的散文是集各大名家讨论筛选出的优良散文,细细赏析语文教材中的抒情散文时你会发现别样的中国美。本文重点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部分抒情散文的课堂教学例子,分析其亟待进一步优化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旨在为全面提升我国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质量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陈妹 《神州》2014,(18):175-175
艺术题材是艺术作品在内容上的类别称谓,如历史题材、军事题材、爱国主义题材、女性题材、神话题材等等,它是专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一度创作"而言。一般艺术家在创作中,题材是最先给予思考和孕育的问题,它大多来自于艺术家对于生活现象与社会现象的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思考和孕育之后形成较为鲜明和具体的整体内容,然后再选择相应的艺术形式来进行架构,最终完成艺术品的创作。对于艺术题材的不同选择一般与不同艺术家的创作者身  相似文献   

19.
方方相对大气的创作风格被很多学者称为"超性别"写作,但她近几年的女性题材创作逐渐增多,显示出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方方把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放到现实社会的文化、伦理体系中来追寻其根源,既有向女性启蒙传统的自觉回归,与同时期其他女性作家相比又显示出了她独特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20.
在苏童建构的小说世界中,苏童始终关注的命题是人,一直有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叩问。对于人和人性的关注贯穿了苏童的创作。他的小说体现出一种发人深省的反思力量,其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黄雀记》似乎也不例外,它贯穿了苏童创作的一贯特色,将时代变化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对人如何生存、生活、人怎么存在、怎么面对过去与内心、怎么解决人性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拷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