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绸之路》2013,(4):31-31
2012年2月19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甘肃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文化部部长蔡武,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介绍甘肃省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相似文献   

2.
雷媛 《丝绸之路》2013,(18):40-41
作为传统新闻媒体,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从而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文化传承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本文以《兰州晨报》为例,从报纸媒体的特征和优势出发,全面论述新闻媒体在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省建设,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大背景下,审时度势,做出打造“敦煌画派”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是对甘肃省情和甘肃美术现状的客观分析与宏观把握基础上做出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4.
金蓉 《丝绸之路》2013,(20):50-51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战略平台,建设目标与甘肃省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产业发达区契合,对其进行旅游形象设计不仅有利于促进甘肃文化产业建设,对旅游产业的升级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武军斌 《丝绸之路》2014,(24):40-41
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国家文物局“十二五”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在当前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新形势下,该工程建设在传承长城文化、文保工程实践、实现文物价值、改善民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建设中体现出来的有序组织协调、打造典范工程、实践中培养人才等做法,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6.
刘继华 《丝绸之路》2013,(24):21-22
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背景下,地处河西走廊中段金昌的骊轩文化亟需发展,但又面临包括骊靬文化内涵争议在内的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既有研究成果与历史事实剖析骊靬文化的包容性、中和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认为骊轩文化是河西走廊文化十字路口的一种包容性和中和性极强的地方性文化。  相似文献   

7.
"华夏"与"文明"两词均出自《尚书》。华夏文明的起源、组成、传承发展是其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华夷之辨"每出现一次,华夏文明的覆盖范围就扩大一圈,因而甘肃也逐步进入华夏文明圈,且秦安大地湾一带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不同时期的时代文化、体系完整的专题文化、数目繁多的"华夏之最",其具有源头性、多样性、过渡性特征。华夏文明的时代价值已发展为"彰显基地"建设,它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世界是其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历程中,甘肃起到了重要的窗口和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基 《丝绸之路》2014,(19):8-9
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华夏文明,探索和分享玉石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成果,不断服务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启动仪式。在此,我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长期以来对西北师范大学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9.
《世界遗产》2013,(5):27
2013年7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学术平台启动仪式暨首届丝绸之路论坛在甘肃省兰州市拉开帷幕。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主办,以"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紧密围绕"敦煌与丝绸之路文明"、"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彰显了祖国的繁荣强大博爱,承载着华夏子孙文化的自信传承创新。甘肃史前文明深沉厚重、绚丽多彩,吸日月之精华,接大地之纯气,朴拙醇美、悠远流长。本文在探寻甘肃史前遗迹、发掘史前符号意蕴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教育创新实践,探索了史前符号的传承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1月,国务院批复在甘肃成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是中国第—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甘肃省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生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平台搭建基本到位,"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省委、省政府打造"敦煌画派"、深化"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系列创作工程,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基础,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领导中国红军和中国人民创建的反帝、反封建的先进文化。甘肃是红色文化的圣地,红色文化资源遗迹、遗存甚多,内涵丰富,特点突出,是甘肃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探讨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内缊、特质,对甘肃建立华夏文明创新、传承和示范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李艳芹 《丝绸之路》2012,(16):90-91
嘉峪关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交融汇聚。随着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建设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决策的出台,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只有解放思想,积极参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以文化擦亮城市面孔,加快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内生动力,打造知名文物旅游景区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才能将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  相似文献   

14.
杨永生 《丝绸之路》2013,(22):50-51
金塔县位于丝绸之路北部居延通道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险要,文化遗存众多。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利用金塔居延遗址及汉简、新石器文化遗存以及现代航天文化,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丝绸之路黄金段甘肃境内的唐代边塞诗为着眼点,从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几方面论述其在丝路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宝贵的文学遗产,边塞诗是甘肃历史文化的一个亮点,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文化品牌之一,具有巨大的文化产业开发空间和潜力,对展示西部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1.2012年7月,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提出把敦煌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2.2013年2月19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3.2013年12月,甘肃向国务院上报了申报报告。4.2014年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致函甘肃,要求切实做好博览会落实工作。5.2015年6月30日,甘肃向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了申办报告。8月3日,领导小组办公室复函同意。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2014,(3):F0004-F0004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中亚四国,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而兰州是节点城市。为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丝路文化精神,打造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兰州市文联与《丝绸之路》杂志社联合举办“毅然杯”丝绸之路·兰州文化散文大奖赛,面向海内外人士征稿。  相似文献   

18.
甘肃地处中西文化交汇处,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甘肃史前文明是华夏文化的一枝奇葩,与史前其他文化的相融及对华夏玉文化"首德次符"、"大玉不琢"观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主要根据详实的考古发现,探讨了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并揭示了甘肃史前玉器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正##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省建设,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大背景下,审时度势,做出打造"敦煌画派"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是对甘肃省情和甘肃美术现状的客观分析与宏观把握基础上做出的顶层设计。敦煌拥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尊彩塑、散落于世界各地的5万多卷经书经画,迄今1600多年历史,当之无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的美术宝藏。学习、继承我国古代美术大师工匠传世之作,对于创作出更多具有甘肃精神、甘肃风格、甘肃特色、甘肃气派的精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甘肃必须抓住的最大战略机遇。"一带一路"甘肃段是集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文化战略平台,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也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