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海芳的散文集《这些字,那些事》内容共分为四卷,分别是"那些人"、"那些话"、"那些印象"和"那些事"。作者独辟蹊径,分别从一个个汉字写起,延伸至人物、教学、民俗及旅游等诸多方面,渗透着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充满了温情与爱。细细读来,流畅的文字如涓涓细流,给人以温暖之感;而散文所呈现出的这种温暖格调与作者的个性特点和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孙海芳《这些字,那些事》是以一个汉字为凝结核,凝聚了学理的认知、人事的今昔、教育的感悟、生活的碎片、人情冷暖的文集,引经据典图解"这些字",用人事情理焕发出文字的温度。故事、言行、印象、记忆,成了作者对"字"感悟的注解,成了字的温度的表征。敏感、善感、有心是作者能于教育汉字的枯燥中发现机趣、能于人事变迁的脚步中产生情感的波动、能于人们习见的生活中发现哲理的光辉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孙海芳的《这些字,那些事》通过对汉字进行陌生化处理的方式,从汉字的字形义推演至语言义,并将与这些汉字相关的民俗及文化以故事的形式镶嵌其中,对汉字工具论给文化造成的遮蔽做出了一定的纠正。小品文的图像选择显示了作者的严谨态度,图像作为文字语言的辅助角色出现,增强了小品文的修辞效果,也使得文化以抽象与具象的方式同步彰显。  相似文献   

4.
贺敏 《丝绸之路》2013,(6):36-38
孙海芳的散文集《这些字,那些事》由字延伸到生活,讲述了有关兰州的民俗、典故、传说,并加入了作者与字有关的感想与经历,温暖抑或伤感的文字让读者获得精神抚慰。她的散文创作注重对题材的开拓,深入挖掘主题,敢于走出书斋,接受瞬息万变的生活撞击,感情真挚、坦率,以情动人,语言清丽优美、晓畅明快,富有美感。  相似文献   

5.
孙海芳,我只见过一面。印象很简单:一个朴素的女人,30多岁,小学教师,新近出版了一本书——《这些字,那些事》。这本书很特别,序言和小标题是一个个的汉字,书中的插图大多是一幅幅西北人的生活画面和西北特有的景观,是一张张小学生的课堂作业和稚嫩的蜡笔画。这一切足以吸引我。虽然身处一个盛产论著的时代,但我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好奇。曾经是中学教师的我,问现在还是小学教师的她,为什么要出书,回答只有一句话:"教了十年书,为了给  相似文献   

6.
汉字所携带的文化内蕴是极为宽广的,而以汉字为基点,以充满灵性的思维创作出由汉字衍生出的带有个人人生轨迹与思考的文学作品,则更拥有丰富与多义的迷人。孙海芳的《这些字,那些事》正是在对文字意象的延伸中,通过历史的追溯与文化的链接、孩子的视角、本土风俗画的描绘、结构的突破,实现了对生活本身耐人寻味的关照。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汉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结合孙海芳老师的识字教学活动,探讨了识字教学所应具有的理想境界,即在一定《这些字,那些事》语文知识情境中,通过学生与汉字的对话,提升学生创造性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汉字的文化精神浸润中,回归有温度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初春正午刺眼的阳光下,当孙老师气喘吁吁小跑着到小区门上将一本厚重的个人散文集《这些字,那些事》送到我手中让我写几句评论时,接过书一眼扫去书名中的"字"字像一颗闪耀的明珠格外吸引我的眼球,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欢快的跳动着的方块字带着文雅质朴的舞姿迎面而来,这些朴素的文字正如面前的作者一样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是那么的自然而富含  相似文献   

9.
赵娜 《丝绸之路》2013,(6):43-45
本文借助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理论,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方面挖掘出作品中沉潜的人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作者孙海芳在《这些字,那些事》中将整本书分为"那些人"、"那些话"、"那些印象"、"那些事"四卷,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平实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谱写了一首动听的生活之歌,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富有意义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0.
《文史博览》2009,(7):71-71
也许是自己曾经从军十余载的经历,也许是对军队那份挥之不去的情感,也许是部队教给我的那些知识,在阅读《文史博览》这些年刊物的过程中,我始终对"军"字情有独钟。2009年第5期上,我很高兴地读到了《远征军特务连长忆滇缅战役》一文。  相似文献   

11.
前日偶翻及孙海芳送来2012年底出版的新作《这些字,那些事》,便被文中的故事打动。首篇"祖"字中,孙海芳试图用一种轻松、他者叙述的方式,讲述祖辈们沉重、坎坷的一生。谈及祖父,多从自己个人的体会入手,对于祖父的生平经历,作者言都是道听而来:"我对老汉的印象是小时侯的冬天,天气很冷,爷爷总是把我的手放到自己的手心里,还用土土的兰州话说:‘我给我的娃焐一会。’"这是一位极  相似文献   

12.
刘萱 《丝绸之路》2013,(6):38-40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艺术和人生是没有隔阂的,人生就是一种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一个艺术作品,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塑造出上乘之作。本文从人格和艺术的完整性、修辞立其诚、人生的严肃主义、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四个方面对《这些字,那些事》的艺术价值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以此寻找文学的美学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匡池 《百年潮》2001,(12):68
<百年潮>2000年第4期刊登蔡志新先生的文章<汉字"钨"的发明人李国钦>,叙述我国近代实业家、美籍华人李国钦早年求学、探矿、创业的奋斗经历,给人启迪至深.唯文章题目和文内多处强调,汉字"钨"的发明人是李国钦,在李之前,汉字中没有"钨"字,是李于1915年创造了这个"崭新"的汉字"钨"等.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文艺作品,往往要求真、善、美的统一。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能够深刻地反映生活真实,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同时又有高度的艺术性。本文将通过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这三个方面来揭示《这些字,那些事》这部作品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余曾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一九五八年第三期罗继祖等先生撰《农安伊通河西岸文物普查简记》一文。文云:一九五八年,历史系师生与省文管会联合进行文物普查时,于农安榛柴岗乡好来宝屯发现一面铜镜。镜面右侧边沿有刀刻细字一行“济州(口彔)事完颜(?)”七个汉字,济字已模糊不清,(口彔)事当为录事,完颜两字甚清晰,颜下一字仅看出“(?)”字的部分,不能定为何字……。近余读《吉林文物》第四期三版,见载有《洮安出土两枚金代铜镜》一文,其中述道:“……一枚是仿汉镜形制铸造的连弧纹镜,直径长11.4厘米,平缘阴刻有“济州录事完颜(?)”。这个‘(?)’字可能是个女真字。”  相似文献   

16.
东汉的许慎著《说文解字》,用五百四十个部首贯穿一万多个汉字,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因为部首的确定,有助干汉字字形和字义的分辨,并为汉字的分类与检阅提供了方法。汉字包括单体字和合体字两类。许慎时就有“文”与“字”的概念,“独体为文,  相似文献   

17.
白晓霞 《丝绸之路》2013,(8):115-117
女性文化散文创作在甘肃有着一定的代际传承,几年来,涌现出一批散文功底较好的女作家。她们用女性细腻的心理体验书写着对生活的诸种感受,间接表达出对社会变迁的个人思考,其开拓精神与先锋性质不容忽视。孙海芳也是其中一员,她的集子《这些年,那些事》是一部颇为用心的文化散文集,作者以对方块汉字的个人解读为主要体例,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女性文化散文世界。阅读这部作品,可启发我们去思考甘肃女性散文的创作现状与未来的空间与高度。  相似文献   

18.
李德龙 《史学集刊》2013,(3):117-122
尽管最可信的商代文献《尚书.盘庚》篇中出现了十个"德"字,但多数学者都认为"德"字乃至德观念应当是周代新创,并对周代的"德"观念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商代的甲骨文中的"徝"即为"德"字前身,符合汉字的演进规律,其内涵与周代的"德"字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着"德"观念,《盘庚》篇十"德"的主要意蕴尚处在其原始义——行为的阶段,并包含了王德、臣德和民德三个层次,而周代的更为理性"德"是对殷代的"德"观念进行扬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相比前些年流行的《蜗居》、《双面胶》这种酷烈型电视剧,《夫妻那些事》显得温情脉脉。编剧并没有将婆媳这种头等家庭矛盾简化为“两个只能活一个”,也没有把二奶小三这种扎眼的题材进行更戏剧化的演绎,只是3对平平常常在北京过小日子的中产夫妻,围绕生不生孩子展开了三十多集的剧情。  相似文献   

20.
书讯     
《吴中小志丛刊》出版“丛刊”是苏州市志办继《再读苏州》后推出的《苏州地方历史文化读物》丛书之二,2004年11月由广陵书社出版。丛刊收录的志书篇幅都很小,《半塘小志》仅数百字,《石湖志》也仅4.5万字。这些志书的内容都有关吴中人文,很有参考价值。但由于分散收录在一些丛书中,不便查找,单独成书又不很现实,为此特将其汇集整理。本办主要做了加标点、作校注、附作者传、增主题词目录、增补相关内容,并添了一些图片资料等工作。全书近40万字,是苏州市志办继80年代标点出版《吴地记》、《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吴门表隐》等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