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瑞平 《丝绸之路》2013,(20):70-72
琵琶是一种与燕乐密切相关的弹拨乐器,它对宋词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对《全宋词》中的“琵琶”一词作了粗略的统计分析后发现,琵琶在宋词中大量存在并且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些琵琶词中,包括写与琵琶有关的词调,有对琵琶作为乐器的客观描写,而更多的则是对一些琵琶意象的描写。本文试从文学的传承性、琵琶自身的演变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词所具有的的特性三方面进一步分析宋词中存在琵琶意象的原因和这类词所具有的细腻、缠绵、委婉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张翠真 《沧桑》2010,(2):229-230
宋词中有一些边塞爱国题材的词,尤其在南宋词中。边塞词可溯源于乐府诗和唐代边塞诗,盛唐边塞诗派对边塞爱国词有重大影响。在中唐出现的文人词中既有以边塞为题材的词,如戴叔伦《调笑令.边草》。这时,以边塞为题材的词,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在高旷、流畅的笔致下所描写的边塞生活显得明快、活泼、清新。在宋代边塞爱国词中有一些经常出现的乐器意象如胡笳、羌笛、琵琶、角等。这些乐器意象配合着边地节候风物不但形成了边塞爱国词的独特风情,也含蓄曲折地传递了边城将士的思乡报国的复杂情感和词人深沉的爱国忧国之思。  相似文献   

3.
宋词中有一些边塞爱国题材的词,尤其在南宋词中。边塞词可溯源于乐府诗和唐代边塞诗,盛唐边塞诗派对边塞爱国词有重大影响。在中唐出现的文人词中既有以边塞为题材的词,如戴叔伦《调笑令.边草》。这时,以边塞为题材的词,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在高旷、流畅的笔致下所描写的边塞生活显得明快、活泼、清新。在宋代边塞爱国词中有一些经常出现的乐器意象如胡笳、羌笛、琵琶、角等。这些乐器意象配合着边地节候风物不但形成了边塞爱国词的独特风情,也含蓄曲折地传递了边城将士的思乡报国的复杂情感和词人深沉的爱国忧国之思。  相似文献   

4.
<正>西周时期,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下,大量金石乐器被作为主要的随葬品人葬于诸侯、世卿等高等级贵族墓中。《周礼·春官·笙师》载:"大丧,廞其乐器,及葬奉而藏之。"~([1])可见,金石乐器的人葬,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礼制下的规约行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本文拟选取西周贵族墓中随葬的虢仲编钟、晋侯苏编钟、楚公逆编钟、虢季编钟和井叔采编钟等几种典型的有铭编钟,通过分析其铭文内容来探讨西周时期随葬乐器的功用。  相似文献   

5.
《全宋词》校订数则──对《全宋词》所引《全芳备祖》词考任德魁《全芳备祖》是南宋理宗时学者陈咏(字景沂)编纂的一部类书。它以"祖萃群芳"为目的,对宋和宋以前有关花果卉木的著述题咏,分门别类,广加采摭,"物推其祖,词掇其芳"(以上两处引文均出自《全芳备祖...  相似文献   

6.
《全清词.顺康卷》是继《全宋词》、《全金元词》、《全唐五代词》之后最大的断代总集,是近几十年来古籍整理的重大成果.然而,其中所收毛奇龄的《竹枝词》一首,七言八句,根据体式、内容和押韵,应分为两首;有的《竹枝词》带有和声.竹枝"、"女儿",但"女儿"不应在下句的开头,应在上句第七字之后;所收焦袁熹的《竹枝》两首,不应把七言句式点断为四三句式.  相似文献   

7.
应守岩 《文献》2006,(2):164
《全宋词》1514页黄中辅《满庭芳》"太平楼"词:"快磨三尺剑,欲斩佞臣头.""佞臣"直斥与金和议的秦桧,忠愤激烈.然仅存此断句,未见全阕.  相似文献   

8.
词至有宋一代,方因其体调完备,音律谐和,题材广泛,成就卓著而确立了独立地位,非诗之余;宋词亦因此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又一座高峰。可是,宋人词作众多,文献难求,给发掘者布满路障,所以,一当“搜辑的完备和考订的缜密”(《全宋词》前言)、“使研究工作者比较全面地看到宋词整个面貌”(《全宋词》编订说明)的《全宋词》出版,就受到普遍的称誉和欢迎。然而,在浩瀚的古籍文献中,各类词集刊刻精粗不一,“经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全宋词》编订说明);词又是按调而填的文体,不仅调多体繁,前辈填词又常有同调异名、同名异调  相似文献   

9.
蒋薇 《大众考古》2022,(12):48-52
<正>三四千年前的上古时期,华夏就以礼乐通神、治国、教化民众,辉煌的音乐文明孕育出众多形态各异的乐器。《周礼·春官·笙师》载:“笙师掌教龡竽、笙、埙、龠、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这些乐器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为现今民族乐器的滥觞,它们在历史长河中各领风骚、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0.
《全宋词》小传订误四则有关《全宋词》小传之误,方建新先生《全宋词小传订误》(载《文史》四十辑)及潘淑琼先生《全宋词小传订误续补》(载《杭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订正颇多,然尚未尽。今读词之余,偶有所见,特录如下:《全宋词》661页《毛滂小传》:“元符二年(1099)知武康县。崇于初,除删定官”按此当据《嘉泰吴兴志》卷十五《县令题名》:“毛滂,旧编云:毛滂字泽民,元符二年为武康令,慈爱惠下,政干讼简。时帝邑多歉,惟武康丰穰,他余多暇,寻访山水,发诸文章。”又《嘉靖武康县志》卷二《秩官表》:“元符:毛滂.…  相似文献   

11.
夏竦是北宋前期的著名文人,诗、词、文兼擅。《全宋词》收其词2首,《全宋诗》收其诗103首,《全宋文》收其文565篇,本文即为其中能够编年的109篇作品进行编年,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词中意象"帘"颇多且都意蕴独到,帘的不同状态反映了李清照不一样的情绪状态。根据词人生活轨迹来看,"帘"呈"卷"态时大多是在李清照幸福的生活时光中出现;而"帘"呈"垂"态时则是其情感生活凄苦的阶段,这与李清照词中突出的愁情主题也不谋而合。本文通过对李清照词中‘帘’意象的分析来看李清照少女之闲愁,少妇之离愁,丈夫蓄妾之怨愁,以及晚年国亡夫死之哀愁。  相似文献   

13.
闫骥爽 《中原文物》2022,(6):111-115
汉代乐器品类丰富音乐表现形式出现转型,从汉代画像石中出现的频率看,琴、瑟等弦鸣乐器,笛、笙等气鸣乐器以及鼗、建鼓等膜鸣乐器逐步取代了之前铃、钲、磬等体型庞大、曲调单一的体鸣乐器。胡笳、筚篥、琵琶、竖箜篌等外来乐器出现并与本土乐器逐渐融合。在继承、创新和引进等多种发展路径下,汉代音乐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古代乐器有琴、筝、箜篌、钟、磬、鼓、琵琶、箫、笙、笳等,论问世之早,琴可能是最古老的。而在众乐器中,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所谓"八音(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之中,唯絃为最,而琴为之首"(桓谭《新论》)。而琴之用,则与君王治身治国有关。故古有琴制始于伏羲而成于黄帝、琴音调而天下治之说。蔡邕《琴操》即谓"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桓谭《新论》有谓"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于是始削  相似文献   

15.
葫芦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葫芦笙这种乐器在彝、佤、怒、拉祜、傣、纳西等少数民族和苦聪人中广泛流传,是人们称誉为"歌舞音乐的海洋"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里的一种重要的乐器。葫芦笙用小葫芦或半截葫芦挖空作音斗,上插竹管五至六支,竹管的根部嵌有竹  相似文献   

16.
姚勉《雪坡集》存北宋冯京诗,陈光亨等《(光绪)兴国州志》存南宋张釜、陶去泰、陈海增诗及焦抑词,廖行之《省斋集》卷末存南宋王遇、王迈文,这些宋人诗、词、文均不被《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所录,甚为珍贵,本文辑出且略加考证.  相似文献   

17.
孙克强 《文献》2003,(2):207-212
民国初年的词学史上,《历代词人考略》(下引皆称"《考略》")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词学文献,饶宗颐《词集考》、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唐圭璋《全宋词》等重要词学著作都曾引用《考略》.其内容涉及词人小传、词本事、词牌词调源流演变资料、历代学者有关词人词作的考证评论,尤其是作者所加的按语,时出精辟之论.《历代词人考略》现藏南京图书馆,署"吴兴刘氏嘉业堂钞本,乌程刘承干翰怡辑录".共十二册三十七卷(存目五十七卷).起于唐"明皇帝",终于南宋"王埜".①《考略》成书以来一直沉寂于书海,不为学界所知,究其原因,大概有二端:其一是南图所藏为抄本,流传不广,又未登载于全国性的书目、书录;其二是《考略》署名刘承干,刘氏本非以词学闻名者.因而此著并不彰显.  相似文献   

18.
宋代祝颂词在《全宋词》中所占数目最多,但几乎无人问津。本文试图给祝颂词的概念作一科学的界定。按照祝颂对象,将祝颂词分为祝颂皇室词、祝颂官吏词、祝颂友人词、祝颂家人词、自祝自颂词五类。通过分析,指出视颂词并不全是歌功颂德、无病呻吟之作,有的作品同样具有深挚的感情,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9.
颜林 《巴蜀史志》2000,(4):62-62
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据《辞海》栽:“芦笙,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族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行更广。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芦笙舞粗犷纯朴,具有独特的风格。芦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0.
正最早出现"皇帝"一词,是在战国时期的《尚书·吕刑》中,在这本上古时代的《书》里,曾两次出现"皇帝"一词,一次是"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另一次是"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虽然孔传注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和王先谦《孔传参正》等书中对上文中"皇帝"一词解释不一,看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里的"皇帝"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庄子·齐物论》也曾有"皇帝"一词出现:"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的"皇帝"是指三皇五帝中的黄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