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富小云 《陕西史志》2001,(4):50-52,49
翻译是交流的开始,中国古代翻译从佛经开始。中国的佛经翻译初始于东汉,发展于魏晋时期,鼎盛于隋唐盛世,至宋代以后渐趋衰落,前后历时十个世纪,翻译过来的三藏共有1690余部,6420余卷(已译出而佚失了的以及藏文佛典不计算在内)。  相似文献   

2.
唐黎标 《古今谈》2005,(1):56-57
在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统治时,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天竺(当时中国称印度为天竺)各地,并不断向四周扩展,约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据史书记载,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已传入中国。东汉时期,明帝夜梦金人,身长六丈,绕殿飞行。次日询问众臣,博士傅毅奏道:西方有神,其名为佛,正如陛下所梦。于是明帝派遣蔡倍、  相似文献   

3.
徐媛媛 《收藏家》2013,(8):13-22
旅顺博物馆始建于1917年,如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馆藏的六万余件藏品中,涵盖了古代印度佛教造像,日本、朝鲜古代陶瓷和日本书画,以及六十多个国家的近代邮票和货币的“外国文物”藏品系列可谓是馆藏鲜明特色之一。其中,古代印度佛教造像更是馆藏外国文物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钱币,历史悠悠、源远流长,其品种之繁多,为世界所罕见。除了大量的流通货币外,还有许多一般不作通货使用的铸品,这些铸品或为官炉、或为私铸,形状多样,精粗不一。有的有图案有文字,有的只有图案没有文字,也有的只有文字而无图案花纹,我们把这类钱币统称为厌胜钱。  相似文献   

5.
英国牛津大学是近代欧洲东方学重镇,其梵语研究乃至整个印度学研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佛教研究于19世纪初兴起后,牛津大学的印度学研究很快与中国学研究相结合,在梵语、汉语佛教文献学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本文以近代国际东方学的发展为背景,揭示了佛教研究在19世纪牛津大学印度学学科体系中的成长脉络.本文还探讨了牛津大学印度学家威尔逊、缪勒等人介绍中国西行求法高僧游记、推动在华寻找梵语原典等活动.  相似文献   

6.
把自然界的景观引入人类的居住庭院或城市环境之中,人为仿造自然山水环境而进行设计,从而诞生了“园林”。这种在居住庭院内的人工设计景观,不仅在于个人居住空间环境的改善,还有人生所追求理想的寄托。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个人生命终有尽头,在哪里可以寻得长生?或,在这有限的生命时光中,如何度过此生?在中国古代,有人在自己居住的庭院内设计理想的自然景观,寻找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相似文献   

7.
颜碧桃 《攀登》2006,25(3):149-152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在古籍版本研究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表现为其在古籍研究方面的颇多建树,而且也表现为其在古籍版本学研究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它为古籍目录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魏文斌 《丝绸之路》2014,(15):67-80
佛教及佛教石窟寺是古代印度与中国最有特色的文化交流.也是丝绸之路上最能反映东西交流的文化及文化遗存。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自公元2~3世纪也开始了佛教艺术的创作。但在较长的时期内(1~4世纪),中国内地的佛教艺术一直受印度的影响,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四川及南方出土的汉晋时期的佛教造像,明显受到秣菟罗佛教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莉雅 《丝绸之路》2011,(20):95-96
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包括道德文化、宗教文化、哲学等,都对物质文化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艺术设计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考工记》、法家的"厚生强国"及"格物致知"等设计思想对于设计的伦理性与合理性不乏精粹的论断,其思想精髓及蕴涵其中的绿色设计理念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梳理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概况,并对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文学受到佛教影响后在主题、题材以及文学观念上产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马程程 《神州》2020,(4):47-47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土,佛经也随即由此传译。最早在中国出现系统介绍“地狱”的佛经,是由东汉时来到中国的安息沙门安世高所译的《佛说十八泥犁(地狱)经》、《佛说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佛说鬼问目连经》。此三部佛经,虽每篇文章字数均不足三千,但确详尽地介绍了有关地狱的情况,普及了“十八地狱”的概念、较详细描述了地狱诸苦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人由于其社会地位和处境,以及受到山水诗、画和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在营造园林上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文人参与建园程度及园林类型方面,进一步说明文人在中国古典园林上的深层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玉梅 《沧桑》2009,(3):245-246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神话传说与古典园林是各领风骚、并驾齐驱,但却又是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神话传说当中所表现的浪漫主义、虚无主义、生态主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意境、建筑风格、营造法式等造园关键,从而催生了中国的神话式园林;而中国古典园林在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吐故纳新,进一步丰富和刺激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创作与繁荣,从而书写了一个辉煌而宏大的园林神话。  相似文献   

14.
早期佛像是我国古代中印交流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此,这项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印度佛像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问题。  相似文献   

15.
西藏桑耶寺、托林寺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其中桑耶寺设计理念主要依据佛教《阿毗达磨俱舍论》,深受印度佛教影响,也是吐蕃时期西藏密宗信仰的直接反映.而托林寺最早建造之迦萨殿则是仿照桑耶寺修建,同样受到印度佛教影响.两寺在清代还被故宫、承德外八庙部分寺院建筑所模仿.  相似文献   

16.
冯志达 《风景名胜》2021,(2):0092-0092
传统文化,对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非常重要.我国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博大精深,若能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园林设计中,可产生独具特色的视觉效果,让现代园林变得更有魅力,也能满足大众日益提升的审美情趣.新时代,人们的思想潮流在不断进步,更希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更希望能让民族文化精髓得到传承和发扬.本文通过结合...  相似文献   

17.
"菩提心"与"忠义心"--从九华山佛教看中国佛教的世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秉颐 《安徽史学》2002,(1):13-14,12
作者通过赴九华山进行考察,并且研读有关学术资料,提出如下见解:九华山佛教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体现了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趋向.九华山佛教堪称中国佛教世俗化最典型的代表.这种世俗化,表现在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两个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宋代九华山高僧宗杲禅师"忠君爱国"思想的分析,从宗教理论的角度,探讨九华山佛教对于中国佛教世俗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丁婷 《文物天地》2021,(1):30-33
<正>匾额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有说明建筑名称的作用,也起到激励教化的社会作用,而起到教化作用的匾额可以脱离建筑,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在古代社会,匾额分为官匾与私匾,官匾就是皇帝钦赐、朝廷官员官方题写的匾,官匾之外的便是私匾。除了标识类匾额外,具有教化功能的匾额按匾文内容再细分,一般分为科举功名匾、宣扬高尚品德的宣教类匾额、体现家族荣耀及祝福高寿老人的庆贺匾、表扬清明廉洁的清廉匾,等等。其中与清明廉洁相关的匾额简称为"廉匾",这类匾额包括匾文内容与廉政文化相关,  相似文献   

19.
马雁飞 《神州》2012,(12):106
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梅瓶,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漫长演变过程。然而,尽管梅瓶的装饰、造型、风格、以及颜色等不仅相同,但其基本特征大体一致,并且含有我国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出设计者的艺术思想。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古代梅瓶的设计思想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张建业 《风景名胜》2020,(3):0050-0050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能否将其传承并创新来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决定着我国的综合国力能否全面提升。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文化繁荣又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所以为了发挥文化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各行各业都必须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我国的园林产业也不例外,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为我国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