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越华 《纵横》2008,(5):23-25
"5月27日"是复旦大学永远难忘的具有"悲喜交集"意义的日子。喜庆的是,每年这一天为复旦大学建校的纪念日;悲愤的是,1940年的这一天,在抗战中迁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惨遭日本侵略者飞机的野蛮轰炸,致使师生7人殒命,校舍房屋损毁,给学校历史留下了永久的惨痛和伤痕!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8月24日,第六次"东亚文化遗产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主题为"东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同时在复旦大学主会场和上海交通大学分会场举办。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由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交通大学建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0月16日,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2016)学术年会学科专场"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经验与启示"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研讨会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课题组、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挖掘党史文化资源,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和共和国史学术交流,总结中国共产党形  相似文献   

4.
2012年11月17—18日,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召开了为期两天的"中国历史民族地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课题组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史地所、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西大学、上海财  相似文献   

5.
<正>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一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沙龙"于2015年4月25日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广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北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  相似文献   

6.
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举办的"清代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14-15日在复旦大学顺利召开,来自日本、德国、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近60名学者正式提交论文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11月28日—11月29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元史研究室和中国元史研究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承办的"第二届元史研究青年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一、蒙元时代的传说与记忆。曹金成《再论元代的"黄金家族(Altan Uruq)":基于回鹘文与蒙古文文献的新考索》对元代的"黄金家族"概念进行了全新阐释。曹金成认为元代"黄金家族"一词与孛儿只斤或乞颜并不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8.
相辉堂作为复旦大学师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不仅见证了复旦大学校园发展的历程,更是复旦大学的文化载体、精神象征。近年来,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相辉堂及其周边建筑与环境面临着功能转型和被拆除的危险。校园遗产作为遗产类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普遍面临着保护什么、为谁保护、怎样保护等问题。复旦文化遗产课堂站在不同主体的立场,分别从"复旦大学"、"复旦师生"、"上海市"、"中国"等四个视角对相辉堂及其周围建筑进行价值辨析,认为相辉堂要想延续其核心价值,必须进行合理的修缮与保护,继续作为复旦文化沉淀、延续、演变的载体,重新发挥其实用功能,提出对于高校历史校园建筑的保护而言,拆旧建新与隔离保护都较为欠妥。在维持遗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依据现代需求,将遗产纳入现代生活,才能焕活遗产生机。  相似文献   

9.
2017年9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会议借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之际,梳理了科技考古在复旦的发展轨迹,并对今后的日益壮大予以厚望。与会专家、学者就科技考古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建言献策,分别勾勒了科技考古发展趋势的五个重心:着重强调考古学问题指导下的科技手段运用、不同学科间的合作攻关、科技考古方法论的建设、一专多能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考古学的新时代转型。会议还发布了科技考古的六点"上海倡议"。  相似文献   

10.
张启成先生寄来大《中外神话与明研究》书稿,嘱我作序,既感荣幸,又是惶恐。启成兄大,博大精深,上下数万年,纵横十万里,得以先睹为快,获益匪浅,实是人生快事;但我于神话明之学,属门外汉,的确难置一椽。不过,启成兄的道德章,人所共仰,加以又是我在复旦大学读书时的老学长,  相似文献   

11.
李北宏 《世纪》2020,(2):57-58
1974年1月5日,复旦大学开展了一场"教授考试"的闹剧,我的父亲李振麟亲身经历此事。是考试,还是灭"威风"?那天,我恰好在家。父亲李振麟(语言学家,复旦大学外语系和中文系教授)说:"接到复旦通知,今天要去学校听‘市革会’领导的报告。"于是骑上我自行装配的26英寸永久自行车前往学校了。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5月12—13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与《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协办的"第五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收到来自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提交的论文共146篇,主办方聘请专家遴选出32篇参会。研讨会上,主办方特邀来自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7位知名学者对参会论文予以点评与指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野蛮"和"半野蛮"("半文明")国家被排除在国际法适用范围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之外,从而建构出一种国际法意义上的等级性世界秩序。这一秩序是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时为其瓜分世界和殖民统治寻找法理依据而建构起来的,通过西方列强与非西方国家的互动而形成。就其思想渊源而言,是欧洲国际法传统中"自我"与"他者"二元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文明的观念和教化:中国与欧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文明"的词义在中国和欧洲的演化。论文认为"文明"表现为人类的自我教化,是人类行为向着美、善、理性、优雅和秩序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形式。论文描述了欧洲在两性关系、饮食起居、旅行和对待他人诸方面从野蛮和粗野到文明的演变,也回顾了中国古代文明是如何强调教化,注重培养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和内心的道德意识。论文认为准确地理解"文明"词义,对推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11月2日至3日,"从历史走向未来——亚太地区历史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日本筑波大学、东京大学和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国内外六所高校共同主办,汇聚了一百余名来自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此次会议上,"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委员会"宣布成立,由张廷皓任首任会长,杜晓帆任秘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原史时代”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石器时代末史前文明断裂至秦帝国建立被正式纳入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历史体系之前的这一时期,是长江流域历史或文明进程中一个独特的阶段,其特征与西方史学和考古界通行的"原史时代"概念吻合,因而建议将这一时期独立出来作为长江流域史前时代和历史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原史时代",并就长江流域"原史时代"的特征、分期及其对于长江流域自身历史和人类文明进程研究的学术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2003年,27岁的"大龄女青年"龚海燕,在两次征婚失败后,在复旦大学的宿舍里做起了婚恋网站,这个号称"最严肃的婚恋网站".目前在全球同类网站中排名第二  相似文献   

18.
当代启蒙及其历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启蒙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鉴此,本刊特约请国内一些富有思想深度的学者,共同探讨"历史学语境中近代启蒙的反思"问题。学者们或者站在历史的情境之中,解读卢梭的"公意"学说和自由思想及其对于近代启蒙的意义,从而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问题;或者以康德的启蒙学说为切入点,深入剖析20世纪中国两次启蒙的缺陷;或者考察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向学说的前瞻性与历史局限;或者通过对启蒙限度的考究,凸显正当信仰的重建在科技理性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组笔谈注重史实,富有历史使命感。本刊相信,在倡导科技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组笔谈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谈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南京大学历史系于文杰博士的协助,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9.
该项目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由上海博物馆牵头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项目于2006年底启动,将在2008年底之前,针对博物馆文物库藏、展示等文物保存环境中的主要危害因素开展综合研究,分6个专  相似文献   

20.
<正>"水"之于中国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以"水"为视角观察中国历史,能获得怎样的认识?2019年7月16-17日,来自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