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芳 《丝绸之路》2010,(6):52-53
木偶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汉代就有了专供陪葬用的“偶人”。明、清两代,随着民间地方木偶戏的繁盛发展,木偶戏出现了杖头木偶戏、提线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等种类。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的邵家木偶戏班是河西地区尚存的一支杖头木偶戏班,这个戏班在20世纪50~80年代经常活跃于张掖、山丹、民乐、高台、临泽城乡一带,曾经成为城乡间主要民俗娱乐活动之一。邵家木偶戏表演的基本功可分举偶、肘挑子、步法、配腿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田丛 《丝绸之路》2013,(19):57-59
杖头木偶古称“托偶”或者“托戏”,俗称“三根棒”或者“三根棍”。张掖则称其为“肘娃娃”或者“肘偶”。是由三根木棒操纵,其中一根支撑木偶头部,称为主棒或者是面棒,眼睛和嘴巴可以随意闭合张开,眼珠能转动,头颈上下左右转动,另两根棒子操纵木偶人的双手,所以杖头木偶又被称为“手挑子”。  相似文献   

3.
试论明清商人对职业戏班发展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聘请职业戏班,是商人看戏的重要途径.商人一般在酬神赛神还愿,有喜庆丧葬之需,或者自家娱乐、宴客,巴结各级官吏等情况下聘请职业戏班前来搬演.商人在聘请职业戏班时往往会尽力选择名班,这使其花费的钱财不可胜数.商人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在观戏听曲方面出资又很大方,许多戏班都争相成为商人青睐的对象.而商人对戏班的选择及其对戏班演出的评价,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各戏班努力提高演艺水平.  相似文献   

4.
吴晟 《文献》2000,(3):124-131
北宋瓦舍勾栏创设后,为市民常年冶游消费提供了娱乐的"去处",也为艺人营业性演出提供了固定场所.随着勾栏演艺的商业性竞争,一些戏班在勾栏立不住脚,重新沦为"打野呵"的路歧班;一些戏班则长期占据一座勾栏,由业余戏班发展为职业戏班.  相似文献   

5.
丁炎 《黑龙江史志》2013,(23):319-320
民国时期河南洛阳地区戏曲音乐活动频繁,戏班和艺人众多,这些戏班和艺人为河南戏曲特别是河南豫剧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来略论其状况,以此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二十三、首进荷花城 桑振君夫妇在界首的这个戏班并没有演出到季。原因是抗战胜利后,原本为了安全来到这里的那些达官贵人和外地的商户纷纷迁出,20多万人的“小上海”人口骤减了一半,再加上这里的官府敲诈勒索、横征暴敛,戏班的演出已卖不上座儿。  相似文献   

7.
张掖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其地西通西域,东接武威,南达青海,北控大漠,为河西枢纽。历史上法显、隋炀帝等都经“丝路南道”从青海越祁连山达张掖;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古哈烈国沙哈鲁王使臣都路经张掖。由于张掖在中西交通路线上的这种地位、使得这个地区的佛教兴盛了很长时间,这从有关文献的记载和张掖附近现存的石窟两个方面都可看出。笔者在这里主要涉及的是现存张掖城中的著名古迹——大佛寺。关于此寺,至今还未见到一片较详的介绍材料,故这篇小文只对  相似文献   

8.
正来到张掖的朋友,常说这是一个温和淳朴的小城。在张掖待久了,更会说,张掖人都有一副菩萨心肠。是啊,沐浴在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的辉光中,焉能不沾一点佛光禅念!张掖为古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丝路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佛教的传入和普及。法国研究丝路文化的学者布尔努瓦说:"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商人在西域留下足迹,而播下的幼小种子,便结出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2009,(21):74-75
金张掖“半城芦苇半城塔”这个美丽传说是源于张掖人民对黑河湿地抢救性保护、恢复,倾力打造黑河湿地公园而引起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田瞳 《丝绸之路》2011,(13):20-21
灵隐寺坐落于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城西端,是丝绸之路上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刹分张掖城最西边的兴隆村外,是大片沉睡千年的荒沙滩,在沙滩深处,生长着一片壮观的红柳林。  相似文献   

11.
“张掖”之名,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早就闪射着熠熠光辉。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酒泉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名义,置张掖郡。从此,张掖虽有西凉州、甘州的变更,但张掖一名历久弥显。这里,曾是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国都;北魏拓跋焘徙治此地,改称西凉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又改西凉州为甘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继改为张掖郡。  相似文献   

12.
张掖大佛寺历史悠久,不仅保存有目前国内最大的木胎泥塑卧佛,而且还藏有数量相对丰富且保存完整的佛经多部。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与张掖大佛寺藏经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既为丰富张掖大佛寺佛经收藏、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给张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张掖,也是蹲踞在河西走廊蜂腰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更是盛产祁连美玉的大本营。就是这一个个非凡大气的文化元素,扮靓了张掖的“金”字招牌。玉石,吸天地之精华,纳山海之灵气,可以说是在各种天然因素、自然条件巧夺天工般的演化下日渐形成的。《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也。”相传,大凡凤凰栖息过的地方,都有美玉存在,足见其神奇、珍贵。据专家鉴定,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硒、锌、镍、钴、锰、  相似文献   

14.
1946年秋,八路军进行战略转移,暂时从张家口撤离.赵步桥随国民党重返张家口.秋末他将原新新戏院之戏班拆散,以其师兄、师弟为班底,挑选了原戏班及内蒙、雁北等地的一些晋剧名流,  相似文献   

15.
汉代张掖郡治得城址新探张民林,李晓卫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河西设张掖郡,郡治张掖县(今武威张义堡)。宣帝地节二年(前6刁)设武威郡,张掖郡治移往得城。曾辖十县一属国,即得、删丹、屋兰、骊、居延、昭武、氏池、日勤、番和、显美和张掖属国。“得”...  相似文献   

16.
张乃英 《丝绸之路》2011,(17):12-14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全市辖甘州区,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五县一区,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8.44万人,有汉、回、藏、蒙、裕同族等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是全国集中居住在张掖的独有民族。1986年,张掖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殊荣。  相似文献   

17.
山水张掖     
正山是祁连山,水是黑河水。这山与水恰似一对亲密无间、相濡以沫的恋人,将张掖大地孕育成河西走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巍峨壮观的祁连山,东西绵亘800多公里,犹如舒展超长双臂的父亲一样,拱卫在张掖的大半个边缘,是张掖人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屏障。山顶上,终年白雪皑皑,冰峰林立,是粉妆玉砌的世界;山坡上,四季松柏挺拔,郁郁葱葱,是森  相似文献   

18.
初访黑水国     
在甘肃张掖城西15公里处,有一片沉寂的沙漠。沙漠中有一座颓圯的城堡,传说是张掖的故城,又说是张骞出使西域的驿站,说的最多的是北方游牧部落大月氏的国都,其地因处在黑水河畔,故称为黑水国。  相似文献   

19.
甘州古城素有“半城芦苇半城塔”的说法,此话虽夸张,但张掖塔多,确是事实。据《甘州府志》载:“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是张掖的特有风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塔,千姿百态,煞是壮观。 张掖比较有名的是金塔、土塔、木塔、水塔、火塔。关于土塔,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呢! 早先,张掖只有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四座宝塔。张掖城里有个很有威望的姓王的土木工匠,他根据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之说,想在这个美丽的塔城中再增添几分姿色,于是就动员甘州百姓说:“要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就要…  相似文献   

20.
步入历史名城张掖南大街,你会发现一处醒目的古建筑,这就是张掖山西会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