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上起共和元年(前841),下迄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谱列365年间的历史变化。《年表》中的诸侯次序显然经过司马迁的精心考虑,它之所以与《世家》的顺序不同,源于司马迁采取了表面有异而实则相辅相成的排序标准。详考《年表》的文本内容,会发现《年表》与相关《本纪》《世家》在多方面呈现出同构性。以《年表》为基础,司马迁在相关《本纪》《世家》中"嵌入"了大量叙事文本,对这类"嵌入型文本"的详细分析不仅可以促进《史记》编纂过程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对司马迁关于"十二诸侯"的历史叙事主线进行考察。在结构、文本与叙事的视角下,《年表》与相关《本纪》《世家》的关系可以获得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1973年的弹子球》是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的第二部,问世以来被批评界视为“过渡性”作品予以忽略。本文以作家的写作背景和文本为中心,认为这部作品是日本战后一代的生活经历的凝聚与提炼,从而构成了对形象内心世界的递进式的探索,在主题与艺术手法上均系《且听风吟》的姊妹篇。  相似文献   

3.
《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简称《苔丝》)分别是中英两国“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沈从文和哈代的主要代表作。两位作家将画面与音乐视为文字之外的语义载体,填补了文字所不能表达的空白,丰富了作品的主题意境。  相似文献   

4.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著作《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典型的元小说,小说的三个叙述层面呈现出复杂的跨层行为。本文试图从分析作品的形式结构入手,探讨其中分层、跨层及元小说叙述策略的运用,从而把该小说的形式技巧与主题升华联系起来,探索和揭示作品主题中的深层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富民策》与《原富》同属于早期在中国传播西方经济学的译作,前者为来华传教士马林所译,后者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所译。同一时期同是翻译外国著作的作品,二者在篇章结构和影响力等方面有一致性,但在译书方式、内容和译名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它们分别代表了同一历史时期外国人和中国人在华传播西方经济学的两种不同形式,都为西学东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李化来 《沧桑》2012,(2):115-118
金圣叹作为十七世纪的评点家,在解读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与西方接受美学空白与召唤结构相似的观点。金圣叹以自己的评点实践揭示作者是如何设置文本空白,读者应如何来寻找并填补文本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睡美人》为川端康成晚期作品。它的荒诞内容使读者感到困惑。探讨《睡美人》的深层内涵又是把握川康成整个创作不可缺少的。如果我们联系《睡美人》之前的整个川端创作,了解他在其他作品中以不同形式反复演奏的主题,理清其发展脉络,我们会清晰地看到这篇重要作品的坐标。川端从创作伊始就存在的“恋母情结”、“处女崇拜”,在20世纪50年代对“入魔”、“入佛”的阐释,贯穿一生的“生死轮回”思想都在这篇不长的作品中作了川端式的诗意抒发。作品散发现代主义的颓废情调,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它又体现了川端以东方文化传统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全篇充满禅理,为此它又是一篇不容忽视的川端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8.
胡婕 《丝绸之路》2011,(4):76-77
本文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入手,探讨了《红楼梦》与《神曲》的文化特点,具体分析了两部作品的不同结构、不同宗教意识、人物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作品所体现的审美意识形态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上博《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以及其他各种早期资料中关于《关雎》的讨论,本文阐明,在战国晚期和秦汉时期对这一文本的理解与《毛传》和西汉《三家诗》中的诠释相当不同。这种早期的诠释将《关雎》与传统上被认作“淫诗”的一些文本——尤其是《郑风·将仲子》和《陈风·月出》——联系起来。此外,本文提议就《国风》整体而言,《毛传》不仅仅是对一部已存在的公认的《诗》的原始文本的诠释,还同时通过其选字、训诂注释和《小序》的整体效果,决定文本的字词与意义。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在摒弃《小序》的同时还继续接受《毛传》的训诂注释;我们也不能依靠《毛诗》和《毛传》来决定在《孔子诗论》一类文本中讨论的《国风》的字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哲影  陈艺航 《神州》2014,(17):31-31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冲破传统思想和写作手法的第一个凶猛的闯将;《呐喊》和《彷徨》所开辟的也正是这样崭新的文场。鲁迅小说在艺术上的成就,几乎从《呐喊》一出现,就已经有口皆碑。其短篇小说散记体的形态结构,紧密联系主题与结构的开端与结尾,结合传神的性格白描与肖像刻画,创造出一篇篇独特而深入人心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11.
《左传》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作品,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历代对它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是研究的中心大多集中在文本本身。本文则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就宋代《左传》学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评价,为《左传》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2.
宁菲 《神州》2011,(1):80-80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涉猎了众多的音乐体裁与形式,其中交响乐的创作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可以说交响乐作品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其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第六“悲怆”交响曲》。本文通过对该曲的和声、曲式结构以及作品背景分析,尝试对柴科夫斯基的这部作品做一深层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冯时 《考古》2012,(2):76-83,109
《郑子家丧》与《铎氏微》竹书《郑子家丧》是一篇战国时期的《春秋》学佚籍。全篇记述楚、晋邲之战的原因与经过,弘扬了楚庄王的霸业。其文本脱胎于《左传》,应属楚威王傅铎椒所作之《铎氏微》。此书见载于《汉书·艺文志》,久已失传,今复重见,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文中对竹书内容进行考释,并就其文本属于《铎氏微》提出证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年》与《左传》相关内容的比对,《左传》的编纂者对所据史料应当运用了如下两种编纂方式:在组织层面,重组材料,随经隶事,比年排列,通过割裂、整合等方式将史料重组以安排到《春秋》的叙事框架中去;在文本层面,援经造传,根据《春秋》经文内容与规则对原始材料进行补充、改造,模仿《春秋》经文,以追求与《春秋》价值观的同一。如果对《系年》各章与《左传》之间文本进行全面详细的比对,可以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整体的单线的承继关系。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在《左传》与《系年》文本形成的时期,当时社会上应流传有大量的、不见于今日的历史记述。《左传》与《系年》文本的形成正是这些历史记述在不同时空维度下流转的结果,同时它们文本本身也可能成为了传播链上的一环。因此,《左传》与《系年》间的关系更类似于今天的"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5.
《中国游记》与芥川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被介绍到中国为时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部作品的阅读理解有了变化,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倾向,基于重视同时代语境和批评的观点,通过夏丐尊、鲁迅对这部作品的“接受”及对作品文本细部的比较分析来解读作品,力求排除阅读上的误区,还芥川与《中国游记》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感人至深。而同样在古代韩国,也流传着一个寻夫的传说《无影塔》。从中韩两个不同国家的传说出发,通过分析两个传说结构、主题上的相似点、两个传说种类、叙述方法及造就这两个悲剧的封建压迫来源上的差异等,将《孟姜女》与《无影塔》进行比较,并考量造成这两个传说相似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徒然草》文本,分析了它的多重人本魅力艺术价值。就空海真言宗对其的影响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还把它与《方丈记》做一比较,探讨了这部作品积极进取的思想价值;以及广泛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且听风吟》作为村上的处女作预告了日后创作的倾向,其间鲜明的互文性叙事策略亦是如此。作者通过小说文本与历史史实的互文,小说文本与音乐以及广播、电影等媒介的互文,以及文本与经典文学作品、文本内部的自我指涉间的互文,在诸多文本的ON与OFF之间使这部作品不再仅仅是夏日十九日间的青春感伤物语,而是蕴含了村上十余年后所追求的"综合小说"的指向。  相似文献   

19.
杨旭程 《丝绸之路》2021,(4):111-115
《喜马拉雅随想曲》是西方器乐大提琴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形式(藏族传统音乐)有机融合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本文主要从曲式结构、演奏技法分析、音乐形态特征、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以期为西方的器乐演奏方式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形式有机地融合,进而对丰富、拓展、创新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作出有益的探...  相似文献   

20.
程鹏  俞泉 《丝绸之路》2010,(6):69-70
长久以来,由于对西方文化传统的陌生,我们常常以东方文化传统的视野来阅读西方现代文学经典,误读或望文生义也就在所难免,对《喧哗与骚动》的解读亦是如此。作为福克纳史诗作品之一的《喧哗与骚动》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乔伊斯的笔法,所不同的是乔伊斯以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流浪经历为隐线,福克纳则是以《圣经》的历史作为小说的隐含结构。因此,对基督教的了解,对《圣经》故事的谙熟,成为理解《喧哗与骚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