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物馆环境中的臭氧作为最为典型的氧化性气态分子污染物,对文物起到氧化腐蚀的作用,严重影响馆藏银器文物的腐蚀变色。本文主要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反应性监测技术,监测电沉积金属银石英晶振片在不同臭氧浓度,不同温、湿度等条件下的质量变化,结合电化学腐蚀过程和银表面腐蚀产物分析,从而推测银在臭氧中的初期腐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大,温度的升高都会导致金属银文物材料腐蚀速度的增大,暴露时间的延长会加重金属银文物的腐蚀,但对其腐蚀速度影响较小。金属银在臭氧环境中暴露后的初期腐蚀产物主要为Ag_2O。  相似文献   

2.
出土铁器文物的脱盐清洗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测试了铁在含不同浓度Cl~-、SO4~(2-)水溶液中的腐蚀速度和电化学极化曲线。结果表明,在通空气的情况下,Cl~-和SO4~(2-)浓度的增大能加速铁的腐蚀,而在密闭情况下就没有这种影响,说明铁器在地下不通空气的环境中相对较稳定。但出土铁器在大气环境中会受到Cl~-和SO4~(2-)的加速腐蚀,只有及时地排除这些有害物质,才有可能减缓铁器在大气环境中的腐蚀。根据铁在水溶液中腐蚀行为的电位-pH图判断,在pH=9-13的碱性水溶液中铁的腐蚀较小,因而可用添加有缓蚀剂、表面活性剂和多种助洗剂成分的复配碱性脱盐清洗液来处理出土铁器。它比铁在蒸馏水中的腐蚀速度小四十多倍,且去污和脱盐效率高。这对恢复出土铁器的面貌及进一步化学稳定转化铁器表面的锈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饱水木质文物由于在地下长期的埋藏环境中,因为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其成分和结构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出土后,由于失去水分,会发生严重的变形,破坏了文物的原始形态。本文拟从木材的结构与成分出发,对木质文物的腐蚀类型进行了划分,尝试分别从化学腐蚀与物理形变的角度,具体分析各种腐蚀病害的成因和机理。  相似文献   

4.
青铜器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青铜器长年累月埋藏于地下及出土后受到环境影响,很容易受到腐蚀。本文分析了青铜器腐蚀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青铜器进行一系列的青铜器文物保护对化学缓蚀剂的应用和多种除锈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亮 《文物春秋》2002,(4):77-78
作为物质的一种,铜质物有其发生、消亡的过程。从热力学角度来讲,不稳定状态的铜,会自发地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化合态,即铜质物的腐蚀是必然的趋势;从动力学角度来说,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铜质物的腐蚀速度也不同,有时仅因某个因素的变化,腐蚀速度之差就可能是数量级的。所以,研究铜质物大气腐蚀的影响因素,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们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青铜病的发生与小孔腐蚀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铜病的产生与青铜器铸件本身的缺陷所产生的小孔腐蚀有一定的关系,小孔腐蚀可以解释青铜病的腐蚀现象。根据小孔腐蚀的特征,采用激振除锈垢和化学溶液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对青铜病的处理效果。进一步深入对小孔腐蚀的研究是解决青铜病问题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引言金属铁在潮湿的条件下,在热力学上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其极易腐蚀生锈。博物馆藏品中铁器上铁锈使得其腐蚀极易于继续发展,其最终会导致整个物品一步一步的损坏。腐蚀了的金属铁器物品根据电解质的数量和组成会以更快的速度损坏。而且铁器物品如在有盐类的影响下,能够在比人们普遍  相似文献   

8.
化学方法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从近代分析技术的应用、文物腐蚀机理的研究、新型文物保护材料的涌现、文物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叙述了我国文物保护化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李婧 《区域治理》2022,(11):137-140
随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能的需求不断加大.在这一背景下,若要充分满足现阶段人们的用电需求,便需要提升电厂的工作效率.然而,现阶段电厂在化学水处理设备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问题,这不仅会使电厂工作效率受到影响,也会带来一定经济损失.基于此,主要针对电厂化学水处理设施所存有的腐蚀问题展开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  相似文献   

10.
铁,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被我们熟知,而且由于铁的化学性质相对于金、银、铜等金属更为活泼,化学稳定性差,因而更容易腐蚀生锈。古代铁制品是铁元素和碳元素形成的混合物或化合物,极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以及细菌腐蚀。如不及时地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处理,铁质文物将会面临进一步的腐蚀,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铁质文物会逐层脱落,直至锈蚀殆尽。本文就铁器文物腐蚀与保护的研究现状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金属文物由于它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特殊的功能,在文物中自成体系。它们大多都在保管人员的眼皮底下,发生着明显的腐蚀破坏现象。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保护,必须从它们腐蚀破坏的根源、腐蚀破坏的机理研究入手,才可能“对症下药”来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此项研究的目的是想确定博物馆环境(特别是某些痕量气体)与铜和银腐蚀程度之间的关系。因此,把镀铜或镀银的压电石英晶体(PQC)片放入模拟污染环境里,内含有机酸或还原性硫化合物,在放置了一段时间后,用电化学方法分析形成的腐蚀产物。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对金属文物的腐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对木质、丝绸、字画等有机类文物的破坏作用已引起了文物工作者的重视,围绕这些文物的保护研究开展了不少工作.但微生物对金属文物的腐蚀破坏,似乎还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文献报道的不多.意大利文物保护专家Nugarli.M.P博士等人研究了微生物对户外青铜文物及其保护材料的腐蚀作用,认为引起腐蚀的主要是一些真菌.可见,微生物对金属文物的腐蚀作用是存在的,有时还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当金属文物被置于潮湿的环境下,生物腐蚀与化学腐蚀相互促进,对金属文物的破  相似文献   

14.
在青铜器除锈过程中,既要除去有害锈及其他杂质,又不损伤青铜器原貌,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度。本研究用失重法定量地考察了不同除锈法和不同除锈剂对铜钱的除锈强度。结果表明,物理除锈法与化学除锈法均有明显的失重率。化学除锈中,5%左右的冰醋酸有较高的除锈强度。采用不同组合的BTA缓蚀剂对铜片进行保护,通过Tafel曲线分析其保护效果,以1.5%浓度的BTA与2%H_2O_2的组合液缓蚀效果明显。经盐雾腐蚀试验对此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在库房环境中出土后的馆藏铁器主要发生电化学腐蚀,本文对带锈铁器的腐蚀机理、防护措施进行了讨论,得出的结论是:铁器矿化的程度是决定腐蚀是否进行的决定因素;铁器的表面状态及附着物、库房环境的湿度及其交替变化、污染物质是影响腐蚀速度的主要因素;给馆藏铁器营造个干燥,无氧气,纯净,温湿度恒定的保存环境来对铁器进行防护无疑是最符合“最小干预原则的”,同时对腐蚀严重,存在腐蚀因子的铁器进行清洗,磷化,钝化、封闭、加固、气相缓蚀等保护措施也是有益的,能明显降低铁器再腐蚀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为探求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青铜器保护处理方法,对青铜病形成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模拟小孔腐蚀实验研究。对青铜模拟闭塞电池内的化学和电化学状态的变化,进行了不同Cl~-浓度和不同的pH值溶液条件下的电化学测试。实验结果证明,青铜闭塞孔穴腐蚀能导致蚀孔内Cl~-浓缩,pH值降低,腐蚀电流增大,局部腐蚀的加速,导致青铜病的形成。青铜病的闭塞孔穴腐蚀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探求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青铜器保护处理方法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探求符合物保护要求的青铜器保护处理方法,对青铜病形成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模拟小孔腐蚀实验研究,对青铜模拟闭塞电池的化学和电化学状态的变化,进行了不同Cl^-1浓度和不同的PH值溶液条件下的电化学测试。实验结果证明,青铜闭塞孔穴腐蚀能导致蚀孔内CI^-浓缩,PH值降低,腐蚀电流增大,局部腐蚀的加速,导致青铜病的形成。青铜病的闭塞孔穴腐蚀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探求符合物保护要求的青铜器保护处理方法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宁波象山港古铁锚化学成分及腐蚀机理,发现含碳量很低,推断铁锚为铸钢熔炼而成;含硫量较为合理,含磷量很低且呈较大的随机性,表明当时的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间接推断铁锚制造不早于明朝中期;最后分析了其铁锚的腐蚀机理:大致分为海底腐蚀和陆地大气腐蚀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历史和化学的角度对青铜病形成过程所提出的某些理论做了综合评述。文章提到了极为重要的腐蚀产物氯化亚铜,以及它与其它一些铜合金的重要腐蚀产物,如碱式氯化铜的相互关系。本文讨论了氯化亚铜转变的临界相对湿度,并就青铜器的保存环境和已经发掘出的青铜器上氯化亚铜可能存在的各种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海底打捞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及其脱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铁质文物在海水中及打捞出水后的腐蚀机理,如电化学循环机理、氧浓差电池腐蚀机理等,同时简述了从海水中打捞出来的铁质文物的各种脱氯方法,包括碱性溶液浸泡法、碱性亚硫酸盐还原法,电解还原法及高温还原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