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具有都邑性质的核心遗址,二里头都邑的出现显示了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洛阳盆地与周边区域社会重构的经过,这一历程中,龙山文化晚期的三级聚落体系崩塌,以二里头都邑为核心的四级聚落体系得以构建。二里头都邑的出现与完备是区域文化自然发展、区域内外居民汇集和文化整合的结果,其消亡则是二里岗文化的介入和取代、区域中心迁移所导致的原有区域聚落体系崩塌和再次重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时期,一般认为其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但以往研究偏重于文化面貌辨析、文化类型划分和族属的探讨,对其社会结构、特征及具体的发展策略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选择洛阳盆地为研究区域,以聚落空间布局为关注点,运用遗址资源域和泰森多边形的研究方法,得出二里头时期聚落呈现向心式的网状分布模式,各泰森多边形小区依据在网状系统中的不同位置可分为政治功能小区和经济功能小区,各个小区借助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形成了三级聚落中心组成的有效聚落等级结构体系,确立了二里头早期国家政治实体直接有效控制的王畿范围。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梳理二里头文化区内发现的铜铃及陶铃,对铃在二里头文化中所蕴涵的社会性质进行分析。铜铃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中,而陶铃见于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及二里头文化控制下的珍稀资源供应点。从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开始,随着二里头人群以资源获取为目的的军事扩张,陶铃开始出现在二里头之外的遗址中。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之后,铜铃和陶铃在器形及分布区域上表现出了较大的特殊性,结合铜铃与陶铃的出土背景,我们认为使用铃的二里头高等级贵族不仅具备政治和军事职能,在以高等级手工业为核心的经济职能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遗存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还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文化?这实在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自从二里头文化被发现以来,学者们对它的一、二期为同一文化系统不曾有过异议。七七年十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开始发掘,七八年底结束。据《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的报告,二号宫殿的“始建年代在二里头三  相似文献   

5.
方酉生教授《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一期文化比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为晚》一文,指谪拙文《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时因出示论据有误、编排夏年随意而致其立论失信。  相似文献   

6.
郑州商城营建之前,其王畿区域作为二里头都邑的东方门户,存在多个并行的局域性中心聚落,但未形成一个共同的区域中心和顶层组织。郑州商城在其肇始阶段成为唯一的区域中心聚落和顶层组织,逐渐成为主导中原腹地及广域的都邑。此前的局域中心聚落响应郑州商城的营建而重新修建或改造,反映了郑州商城代表的国家和社会控制了此前二里头文化的重要城邑,牢固控制了整个王畿。郑州商城肇始阶段王畿区域基层聚落明显减少,反映了社会重新组织的过程中人群和资源向高层级聚落集聚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刘莉  付永旭  星灿 《南方文物》2009,(4):165-172
研究人员的社会、文化和知识的背景不同,便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对考古学的解释。的确,这种情况存在于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及其物质遗存中,在谈到黄河中游的二里头文化(1900~1500 BC)时尤其如此。二里头文化的时空范围与文献中记载的夏王朝部分一致。很多证据显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尚书·禹贡》五服制与目前考古发现的夏王朝时期的几座城址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二里头遗址的考古特征与《尚书·禹贡》所载的五服之制十分吻合,二者在资料上互补。二里头遗址以其作为中心聚落在技术上的优越性,从而成为本地的手工业中心和经济交换的枢纽;其外围的城址分布格局也初步显示,夏王朝在政治上表现出了一种封闭式内向格局,而在经济上则具有一种外向扩张性,这种开放的发展格局为商周时期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先秦时代,中国内陆南北文化曾出现过两次大的合流,其显著的标志就是《诗经》的流传和《楚辞》的诞生.说到《诗经》,我们不会忘记孔子所作的贡献.这里有必要巡视一下孔子的中国文化观.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能事,提倡以“仁”为中心,由周天子来一统天下的政治主张.他不仅有过“乘桴浮于海”的畅想,也有过“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怀.一部《论语》不仅标明了孔子的政治观,同时也包含着儒家文化创始人在“夷夏”文化问题上的开明倾  相似文献   

10.
湖北襄阳法龙王树岗遗址二里头文化灰坑清理简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次发掘的二里头化灰坑仅两座,出土遗物具有比较典型的二里头化风格。它的发掘不仅填补了汉水中游河谷地区二里头化的空白,而且将典型二里头化的统治区域推进到了汉水以南。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17,(6)
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中国历史乃至东亚历史的一个关键时段,此前和此后的中国处于两个世界。此前的世界体系在东亚,东亚的文明中心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此后的世界体系为欧亚,原来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在核心地区衰落,处于欧亚接触地带的半月形地带兴起,在与豫西和晋南这一唯一没有衰落并保存了新石器时代以来复杂社会的区域互动中,形成了随后中原地区的青铜时代文明新格局。可以说,没有欧亚全球化带来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没有新石器时代核心区域的衰落,就不会有夏商周三代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早在1959年,徐旭生就发表了初步调查报告。196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又发表了试掘简报。二里头遗址引起日本考古学者的强烈关注,则是在196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正式发表以后。  相似文献   

13.
1995年夏代考古与夏史研究张立东1995年度发表的有关夏代考古的著作中,《二里头陶器集粹》和《夏商文明研究》值得特别推荐。前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以图录的形式报导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500余件陶器,为夏文化的研讨提...  相似文献   

14.
方酉生教授在《东南文化》2002年第9期发表的《略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兼评〈来自“新砦期”论证的几点困惑〉》一文,其中“兼评”部分因言之无据、有违事理而多属不确之辞。  相似文献   

15.
郝丽辉 《神州》2012,(16):289-289
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他把发明创造的起点,归结于“问”。在当前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鼓励学生培养与锻炼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6.
陈朝云 《史学月刊》2003,1(11):17-21
早商时期是商王朝势力开始迅速扩展的时期。早商政权的迅速扩张可以从商文化取代二里头文化及其对周边地区的文化侵略得以展示。跟随二里头文化的推进步伐,早商文化迅速把势力扩张到湖北、江西北部和湖南北部,其主要目的应该是拓展王朝势力和觊觎长江中下游地区丰富的铜矿资源。便利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使盘龙城商城得以在商王朝建立后迅速兴建。盘龙城商城可能就是商王朝把中国南方与中原早商核心地区连接起来的一个交通枢纽,是商王朝赐封诸侯的王国之都及军事据点。中商时期,由于商王室王位更迭引发了政治动乱,导致盘龙城商城这一地区中心聚落的废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遗存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文献及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可知二者之间在文化面貌上虽有较多的共同因素,但差异较大,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东下冯文化的形成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较大影响,但自始至终保持自身的独特文化面貌。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人文化,东下冯文化似不属于夏人的文化,可能为夏代唐人的遗存。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似乎为联盟的关系。(摘自《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及相关问题研究@于孟洲  相似文献   

18.
钱钢 《炎黄春秋》2015,(3):31-34
"敌对势力",是中共词典里的老词。它在党报《人民日报》上出现的总次数不算多。该报一九四六年创刊,"敌对势力"首次出现是一九四八年。从一九四八年到二〇一三年,六十五年里,共有一千七百六十六篇文章使用过此语。历年频率波动如图:上图有丰富的政治信息,隐含诸多疑问,如:一九四九年后的毛泽东时代,为数不多的"敌对势力",是在什么语境下出现的?语义是什么?一九七八年后的邓小平时代,该语长期蛰伏,又异峰突起,何种力量使然?  相似文献   

19.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江汉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古 《江汉考古》2002,(1):86-87
《江汉考古》2001年第3期发表了钟祥乱葬岗遗址发掘简报,发掘所见二里头化时期遗迹、遗物虽然并不丰富,但对于全面认识江汉地区二里头时期化格局,却是一批难得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认为:所谓“西藏独立”,本是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也是西藏少数上层反动分子坚持反动立场维护旧制度统治所致;反分裂斗争应首先反对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破坏,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才能成功;反分裂斗争应实行政治为主、军事为辅,政治与军事相结合的方针;西藏人民是实现斗争胜利的决定力量;根本在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反对分裂西藏斗争不仅情况复杂,而且具有长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