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最为优秀的航运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流域下游,这片区域河道纵横,自古便有“舟楫之国”的说法,使得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成了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水上交通最为繁忙的区域。文章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的航运优势,了解古代众多沿江沿河港口的情况,掌握航运水道的发展及变化过程,通过对考古发现航运船只的梳理,研究古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运交通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2.
襄阳楚墓与楚国势力的扩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放以前,襄阳地区是考古工作的空白。解放以后,虽然进行过一些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但仍是江汉地区考古工作较薄弱的环节。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空气的活跃,特别是随县曾侯乙墓的发掘,襄阳地区的考古工作有了可喜的进展。目前这个地区有着许多重要的考古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襄阳地区地处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要冲,是古代长江中游地区与中原地区互相联结的天然纽带,历来为兵家争夺之地,给我们遗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尤其是在楚文化研究方面,这个地区的考古资料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从考古调查资料来看,路桥地区古代陶瓷业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至三国两晋时期趋于繁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限于考古资料,目前路桥地区发现的窑址主要集中在东汉至东晋时期,与桐屿街道高峰村、埠头堂村、盐岙村和杜岙村一带形成一定的窑业集群。本文拟结合考古发掘及调查资料对路桥地区古代陶瓷业发展历程进行探讨,以期了解这一地区古代陶瓷业的发展阶段及陶瓷业技术交流、传播诸问题。  相似文献   

4.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考古学家,在十年动乱中被迫害下放。他在十分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还念念不忘我国的考古事业,竟然以“业余考古”者的身份,从事田野考古调查,为豫南考古提出了一些极为重要的新课题。这种精神使我们深受感动,值得学习。今后我们应该根据苏先生提供的线索,进一步调查发掘研究,弄清豫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经济区是由自然和人文环境所决定 ,以劳动分工为基础 ,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划。大约自春秋至西汉武帝时代我国经济区的雏形开始形成。我国古代经济区具有自然、民族、政治三大特色。划分经济区有区域性、综合性、专业化和经济中心四条原则。经济区与自然区、行政区是三个不同性质的区划 ,其间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研究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形成和演变 ,对了解我国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和地域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书介绍     
《文物》2017,(6)
<正>栾丰实考古文集栾丰实著本书共收入作者从事考古工作四十年来的研究文章113篇,是考古教学、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考古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有23篇(第一册)。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探索有9篇、以海岱地区为主的古代社会研究有19篇(第二册)。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研究有5篇、玉石器、陶器和其他遗存研究  相似文献   

7.
安徽何郢遗址植物残体切割形态与脱粒农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器和植物残体的相关研究证明,脱粒板曾大规模应用于近东地区。为探索古代中国或远东是否也曾使用过这种工具或类似工具,本研究对何郢遗址植物残体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周遗址存在切割形态植物残体的证据,以此推测类似脱粒板的农具在商周时期曾被使用。无疑,这一发现对我国古代农作物的脱粒加工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可望深化我国农业考古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地处岭南的广东,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广东先民在历史进程中,在与自然界的抗争中,通过长期的摸索,创造了无数业迹,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成果,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拟从广东的考古发现,探讨其汉代以前的农业生产情况。一、水稻的栽培在考古发现中,稻谷遗存很多,且绝大多激发现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这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江河众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适合水稻的栽培。因此,早在新石器时代,岭南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曲江马坝石峡遗址的中层和下层,发现了许多栽培稻的稻草和谷壳,伴随出土的还有用于掘…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位于中原地区的腹心地带,是中华民族最早进行开拓的重要地区之一。通过我们的祖先在这里长期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实践,创造出了历史悠久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并在河南境内的地上和地下遗留下来大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丰富多彩的古文化遗迹与遗物,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因此,河南地区素有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或古代文化摇篮之一的称号。河南省地下古代文化遗存埋藏之丰富和历史价值之重要,早已被国内外文物考古界所关注。特别是本世纪初,随着现代考古学传入我国,河南地下的古代文化遗存,首先被列入考古发掘的重要对象之一。因此,从三十年代起即开始在河南境内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杨果  陈曦 《江汉考古》2005,(3):77-82
宋代是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宋代制瓷业发展的历史中,江夏地区名不见经传,相关文献资料缺乏。本文主要依据考古资料,考察了宋代江夏地区制瓷业的发展与特点,并从自然与社会条件方面探讨了该地区制瓷业兴起、繁荣,及走向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柬埔寨是东南亚考古学的一个关键地区,而吴哥古迹又是最主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百余年来吴哥古迹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古代高棉陶瓷文物,还有中国、越南、泰国及欧洲等外来陶瓷遗物,以及近年来吴哥窑业考古、南海沉船考古的新进展,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吴哥文明与古代中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往。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东南亚与我国隔海相望,地处中西方交通要冲,是中西贸易货物转运、集散中心,也是古代中国陶瓷外销的主要地区。从考古发现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很可能与东南亚就有了陶瓷交流往来,并一直延续到明清①。  相似文献   

13.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金牛区5号C地点是成都金沙遗址的一个发掘点,年代在商周时期。通过对该地点浮选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和其他植物遗存的分析发现,金沙遗址古代先民的农业生产显示出了一种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并存的特点,但是稻作农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营盘山遗址和金沙遗址金牛区5号C地点所表现出的在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差异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两处遗址所处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遗址年代的早晚差异、遗址内涵表现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等因素。这两篇文章对今后深入探讨四川地区的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变化,乃至当地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考古事业蓬勃发展,跃居世界考古事业的前列。考古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史的研究,使之取得很大成就。许多种专著、专辑、专业期刊涌现出来,综合性刊物上也经常有重要农业科技史论文。多年来大家争论的课题,有的统一了认识,有的也有了新进展。有的省还举办了中国农业科技史展览,这是我国解放以来研究农业科技史的罕见盛况。在一些有关农业科技史的出版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江西省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主编的《农业考古》。这个刊物具有以下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张玉忠 《收藏家》2009,(2):3-10
新疆大地,处在欧、亚大陆之要冲,古代东西方文明都曾在此碰撞、融合。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这在文物考古资料中都可见到很多具体例证。空气干燥、雨量稀少的生态环境,使得新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地上地下文物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鉴于上述特点,新疆的考古新发现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三峡地区古代渔猎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地区古代渔猎综论王家德(一)远古洪荒时代,三峡地区的原始先民处在锄耕农业尚不发达的阶段,其先民生存主要靠长江、溪河的鱼类,以及附近高山峡谷中野兽,山林中的飞禽和植物果实来补偿。考古发现渔业、狩猎、采集三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则在六、七千年前的三峡先民...  相似文献   

17.
内蒙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发现与清理,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考古文物事业的又一重大成就。墓室壁画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以往发现的汉墓壁画中是罕见的;在内蒙地区,则更是稀有。古代不少史籍用文字记载了我国北方各族经营漠北广大地区和中央政府治理这一地区的情况;这些壁画则用具体的图象描绘了这种史实,形象地表现了我国北方各族在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8.
孙维昌 《收藏家》2011,(6):21-26
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绚丽多彩,风格独特。诸如玉石器、陶瓷器、青铜器、漆器和印染织绣等,均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古代金银器,在其产生、发展历程中曾涌现过无数优秀工艺作品,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门类。根据目前考古发现证实,在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墓葬(其年代约在夏代),曾出土了金环、银环饰品,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金银首饰,迄今已有近4000年历史。  相似文献   

19.
安阳殷墟的考古工作迄今已78年了。在我国古代文化遗址中,它是发掘时间最长,发掘次数最多,发现的遗迹、遗物最丰富,参加考古发掘的人员最广的一个。78年来,殷墟考古的历程,反映了我国考古学从初创到发展到繁荣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茂县营盘山遗址位于川西北岷江上游山区,是一处距今5300~4600年前的史前中心聚落遗址。在该遗址开展浮选的结果显示,营盘山遗址古代先民的生业形态已经进入到农业阶段,从出土的农作物品种和杂草种类分析,当时的农业生产特点属于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生产特点。营盘山遗址和金沙遗址金牛区5号C地点所表现出的在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差异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两处遗址所处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遗址年代的早晚差异、遗址内涵表现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等因素。这两篇文章对今后深入探讨四川地区的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变化,乃至当地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