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晓玲  赖正维 《福建史志》2022,(3):58-64+72
胡靖所著《琉球记》与杜三策所撰《使琉球疏》都对崇祯六年(1633年)五月二十三日明朝册封使团出使琉球做了记录,二著皆未依照陈侃所创的“使录体”成书。考察对照这两部文献,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这次册封过程。  相似文献   

2.
琉球和明、清两朝关系密切,琉球国王去世,新国王即位,明、清王朝都要派使臣前往祭奠、册封。据统计,明、清两朝共向琉球派出册封使25次,其中明代17次,清代8次。①自从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任册封使返回后撰写《使琉球录》,以后每次册封使回国后,都要将出使经过和琉球国情写成专门报告,存留至今的有《使琉球录》、《琉球记》、《中山传信录》等等。以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品为主的各种关于琉球的文献,近年分两次结集影印出版,名为《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及《续编》。②其中的抄本《重修使琉球录》,是为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使琉球录…  相似文献   

3.
明册封使陈侃于1534年出使琉球,归来后撰有《使琉球录》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琉球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贸易和社会风俗等,纠正了以往史书诸多的错误,对其后的册封使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也为今人研究中琉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4.
中琉友好交往五百余年,每逢琉球“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均应其所请,派出使团远渡重洋,予以册封。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吏科左给事中陈侃和行人司行人高澄被分别任命为册封正、副使,出使琉球。归来后,陈侃于福建长春堂写成《使琉球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新见的三方隋代墓志铭进行释录,因三方墓志志主及其家族成员在《魏书》《北史》等正史中均有记载,故志文内容可与正史互相补证。又以出土墓志为基础,结合典籍文献记载,梳理了陆氏、乙弗氏家族世系,补充和更正了传世文献记载的疏误。同时探讨了鲜卑族在南迁汉化过程中更改籍贯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从1905年粱启超先生发表《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伫一文后,百年来中外学术界对郑和事迹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研究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些重大问题尚待廓清。关于郑和永乐元年(1403)是否奉使暹罗国的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见仁见智,至今莫衷一是。此事关系重大。本文欲再考辨之,以就教于方家。林松《试论郑和出使暹罗及明皇朝与遏罗国的友好往来》和潘群《试论郑和使日问题初探》州等文,根据《敕封天后志》、《海底簿》与《宁波温州平阳石矿流水表》等史料的记载,认为郑和被任命为正使太监统率庞大船队下西洋之前,在永乐元年就曾经奉命出使过遇罗国。台湾徐玉虎《郑和永乐元年奉使遏罗国之商榷)删一文不同意此说,认为其所据史料均非第一手史料或官修正史,存在着误记的可能,难以令人信服。徐先生还提出两条反证理由:其一,根据云南《郑和家谱》记载,郑和赐姓与任内官监太监均在永乐二年(1404)正月初一。永乐元年郑和尚未姓郑;其二。《明实录》、《明史》等官修正史,均未记载郑和永乐元年奉使暹罗国事。这两条反证理由看似有理有据,又牵涉出郑和赐姓与任内官监太监等重大问题,事实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6,(3)
作为决定《元史新编》在宣统年间未能列入"正史"的关键文献,新发现的录副奏折《国史馆总裁孙家鼐等奏为简员校阅故员魏源元史新编已竣呈缴原书并附呈校勘记事》,不仅可以与《随手登记档》、《上谕档》等原始资料相互印证,为清末"钦定正史"这一重要事件提供确凿可信的历史细节,纠正某些文献在时间节点上的讹误与疏漏,同时也揭示了隐藏于该事件背后详细的人事关系。本文通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档案与其他私人笔记所构成的史事链条,基本上可以完整再现清末"钦定正史"的全过程。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元史新编》未能列入"正史"的具体经过及其原因,并从侧面说明为何柯劭态在反对将《元史新编》列入"正史"一事上,难逃后人"瓜田李下"之讥。  相似文献   

8.
《奉使录》是高丽使者权近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出使明朝时的行止记录。除了记述其使命的完成情况外 ,权近还大量地记载了其往返所经之地的地理远近、堠台设置、器用物价、风俗习惯等情况。就其价值来说 ,有的可以补正史之缺。是研究明初中国、朝鲜政治史、经济史、社会文化史、中朝关系史及地理诸问题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9.
源氏出自北朝鲜卑一族,关于其世系渊源,姚薇元先生曾作考察。新见《源伯仪墓志》系源氏得姓始祖源贺家族成员,志文可与正史文献互相补证。结合正史文献记载可对《源伯仪墓志》记载的源氏家族成员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古时期源氏世系重作梳理,以补充《北朝胡姓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等所列源氏世系表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方志》2013,(6):50-50
在佛道教研究中,规模宏大的中国地方志文献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2013年5月22日,围绕这一话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出版座谈会上进行了讨论。有学者表示,当前的宗教学研究呈现出由宏观走向微观、从重视“正史”到关注地方志文献、从“中央”到“地方”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何建明认为,在以往的佛道教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主要依据《大藏经》《道藏》等教内文献和其他正史文献,而对数量巨大、更能全面反映佛道两家历史文化原貌的地方志文献却很少涉及。  相似文献   

11.
琉球地处中国台湾省和日本九州之间,由大小36个岛屿组成。明朝初年,琉球本岛分立三个政权,位于琉球本岛南部为南山(又称山南)政权、中部为中山政权、北部为北山(又称山北)政权,史称“三山时代”。三国中,以中山最强,北山最弱。1368年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正月遣杨载出使琉球,传送即位建元诏书;  相似文献   

12.
关于唐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713年),崔忻出使渤海、册封大祚荣之事,文献及旅顺鸿胪井刻石均有记述。但由于文献语焉不详,加之当时正值睿宗与玄宗分头执政,“皇帝以听小事”,“太上皇以听大事”,因而有关崔忻出使的具体时间,及此行究意是受睿宗抑或是受玄宗所遣等问题,学术界的认识至今并不十分清楚。对此,本文试图做一辨析,以求教于学术界。考崔忻出使渤海之事,最早见于《旧唐书》,谓“睿宗先天二年,遣郎将崔訢(訢,据旅顺  相似文献   

13.
自明朝以后,中国对琉球一直拥有宗主权。1874年中日《北京专条》是清政府弱化对琉球宗主权的开始。在琉球问题交涉中,李鸿章的“延宕之法”进一步弱化了宗主权。随着宗主权不断弱化,清政府内部“防日”思想上升。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3,(4):F0002-F0002
《汉唐海洋文献辑录》《汉唐海洋文献辑录》上下册,尚永琪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该书是一部海洋历史文化资料集,它以正史文献为中心,辑录了汉唐史部、子部和集部等文献中关于海洋的记载。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分别是两汉三国文献中的海洋记述、两晋南北朝文献中的海洋记述、隋唐五代文献中海洋记述。  相似文献   

15.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开罗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询问蒋介石,战后如何处理琉球问题,蒋介石提议可由中美共管琉球。1945年,美军攻占琉球。根据《旧金山和约》,美国单独托管琉球,建立了大批军事基地。为了扶植日本,1971年6月17日,美国与日本签署了"归还冲绳协定"。1972年5月15日,美国将琉球交给日本管辖。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认为,琉球不是日本的固有领土,琉球的主权属于琉球人民,多次发表声明,反对美国将琉球的行政管辖权交给日本。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许多史书中记载了张骞通西域、辟“丝路”的壮行。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长达十六七年的往返行程中,是否有遗迹或者实物之类留给后人,却见不到有什么记载,使后人不无遗憾。倒是不属于正史的地方志类著作和游记等野史作品中,从记述的字里行间还能够寻觅到张骞出使西域时的某个遗迹或者是某件实物的蛛丝马迹。近年来,笔者在编修地方志类书稿时,有幸阅读了一些旧方志类著作,在大型地方志著作《新疆图志》中,发现了关于《张博望侯残碑》的记述。 清代晚期,由新疆布政使王树柟等编纂,成书于清宣统末年(1911)的地方志书稿《新…  相似文献   

17.
南宋使者宋之才出使金朝后,撰有《使金复命表》。该表文内容丰富,包括在金朝境内的见闻、礼仪秩序、交接对话、经由行程、官名制度等,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该表作为绍兴和议后不久的作品,它的出现弥补了南宋与金交聘早期出使史料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古代琉球(今日本冲绳县)“俗无文字”、国无典籍,有关记事始见于唐代贞观十年(636年)成书的《隋书·流求传》中。内含地理位置、风俗民情、物产农耕以及王姓和社会政治等,全传约达1300余字。这是有关古代琉球最早的详细记录。唐代以后,有关古代琉球的记事,也多有引录。亲临其境者的引述,可分为两种;一是传承、诠释,如清代周煌的《琉球国志略》;二是据情考订、增补,如明代陈侃的《使琉球录》,皆可谓为信史。  相似文献   

19.
《神州》2006,(1)
宋徽宗宣和五年癸卯(公元1123年),遣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在黄水洋中遇大风暴,八舟溺其七,独允迪感妈祖朱衣坐桅上,叩求庇佑,风暴骤息,得以安归,详奏于朝,宋徽宗赐“顺济”作供奉妈祖的“通贤灵女庙”之庙额,蠲免田税,又下诏:“妈祖专司海岳”。金研注:以上是据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丁伯桂《艮山顺济圣妃庙记》、《莆田县志》、《铸鼎余闻》、周煜《琉球国  相似文献   

20.
琉球与福州一水之隔,位于福州东面大海中,径直海面距离1700里。站在鼓山顶,在天气晴朗、海上没有云雾的情况下,可以隐约见到琉球群岛。中国人早在隋朝时就发现了琉球。《隋书》、《宋史》上称“流求”,《元史》上称“瑠求”。隋元两朝都曾遣人往琉球,劝谕琉球臣服,均无功而返。到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派遣行人杨载赍诏书往琉球劝谕,获得成功。琉球中山王察度首次派遣其弟泰期到中国朝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