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客观描述瓦希德政府处理华人问题的现状以及当今印尼华人及其社会的政治、文化境况的基础上,论析了瓦希德政府尚未能提出一套人道的、平等的华人政策以及印尼华人及其社会之政治、文化境况尚未彻底改善的原因;揭示了在后苏哈托时代里一套人道的、平等的华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印及华人政治、文化境况的彻底改善,还将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讨论了印尼华人在这一进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 1 0月 1 7日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特邀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曾玲博士来所做了题为“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现状与研究思考”的演讲并进行了研讨。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顾问肖岗 ,中国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祖沛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 2 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曾玲博士首先简述了新加坡的社会概况 ,特别指出和分析了新加坡在经济资源、地缘政治以及种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多元性如何制约包括华人在内的新加坡社会的发展。然后 ,曾玲博士围绕近来因新加坡政府提出“搭中国经济顺风车”…  相似文献   

3.
2002年11月15-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举行了"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讨会,现将会议的研讨成果与本人的思考心得作一总结,以飨读者,并求共同切磋.  相似文献   

4.
九十年代后期澳大利亚华人参政形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由原来的相对散漫而少有华人参政,转变成为华人主动集会结社投身政治.本文认为,这种转变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由华人社群与澳洲主流社会的变化互相激荡而产生的.本文利用公民社会理论来建构一个看待移民社会政治参与的参考架构,用海外华人的视角来审视澳洲华人发展史,讨论九十年代后期澳洲极端派反移民势力的兴起,以及对华人社会的影响.笔者认为,澳洲华人社会这个转变提供了一个华人参政的良好典范,即以少数族裔身份在公民社会中参与政治活动,从而改变主流社会的思维.  相似文献   

5.
6.
20 0 1年 1 2月 9日至 1 0日 ,由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广东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市花园酒店国际会议厅举行。来自美、加、日、澳、新、马、印尼以及港、澳和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的 3 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此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 2 1篇。与会的专家和学者就全球化背景下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趋势等主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论讨。此次国际研讨会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讨论以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宏观性考察为主题 ,涉及的内容有 :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国际化趋向 ,地…  相似文献   

7.
论文通过历史学文献方法和人类学多点田野调查的结合,论述了马来西亚拿督公崇拜的起源、演变和现状。研究认为:拿督公崇拜是一个跨族群的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文化因素是源于中国的土地神信仰、马来人的克拉末精灵崇拜以及伊斯兰教的圣者崇拜。在拿督公崇拜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这些宗教因素的跨族群的传承,也可以发现他们的不断演变——体现在各因素内涵的再概念化、再诠释,以及因素之间关系的再整合。这个特殊的崇拜揭示了马来西亚华人发展其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的独特方式——一方面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对其他文化的借鉴,另一方面则是在与本土其他族群的互动过程中对各种文化进行融合和演变。  相似文献   

8.
尽管美国学术界已对一批美籍华裔作家创作的文艺作品给予了特定的关注,但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没能成为美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大多数美国读者还是把这些作品视为"局外人"或"另类人"的故事.本文试图从审视海外华文文学的角度,对这批作品中的两篇著名小说做一些探讨.本文所讨论的两篇作品分别是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和汤婷婷的长篇小说<顽猴爷的赝书>.在讨论中,本文将专注于两篇小说所反映的一个海外华人共有的问题,即"文化认同"问题.作为华人移民的第二代,谭恩美和汤婷婷都在其小说中着重表现了中国移民的母体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对峙,居美华人与其他族群的冲突,以及居美华人自身男女之间、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的矛盾."文化认同"的问题就存在或产生于这类对峙、冲突和矛盾中.本文认为,两篇小说不仅揭示了以上种种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还都努力为居美华人走出"文化认同"的危机指出了方向,当然两位作者所采用的视点和处理手法很不一样.  相似文献   

9.
金廷南迁后,两河地区州县残破,金宣宗于兴定四年降诏分封河北9个义军首领为郡公,史称"九公封建".这种利用地主武装抵抗蒙古进攻、收复失地的举措,虽然是迫于形势所作出的一种权宜选择,同时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但客观上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还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论文梳理总结了"华人间谍威胁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成因和影响展开了分析。近年来,随着中美在科技领域竞争的加强,美国政府关于"华人间谍威胁论"的炒作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因为日益增多的中国留学生、科学家"回流"参与中国人才吸引计划,引起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担忧;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华人群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某些华人个体的不当行为,为"华人间谍威胁论"的出现提供了口实。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本质是,抱持冷战思维的美国政府以中国为假想敌,通过人为捏造华人"间谍"活动的规模与危害,借以采取措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对华政治策略。然而,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影响是双向的。美国政府通过加强反"间谍"起诉,收紧留学生签证政策等方式,一方面阻碍制约了中国科技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美国的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11.
近代侗族名将王天培撰书“公本识字耕田人”联,反映了民国前期川、黔的若干史事,也显示出一位少数民族将领对民主革命的追求。其与白族先贤赵藩的“攻心”联等物,反映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先贤尊崇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对美国华人而言,它是一次灾难,更是一次机会.华人社会在事件中的表现,让美国主流社会重新认识了华人社会.  相似文献   

13.
试析非洲华人报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非洲的华人报刊进行类型分析 ,并探讨华文传媒的社会文化功能。非洲华人报刊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即 1895— 192 0年代 ,1930— 194 5年 ,194 6—1960年代和 1970年代以后。影响非洲华人报刊发展主要有三种因素 :居留地区或国家的有关政策 ,当地华侨华人的境况和中国的政治局势。这些报刊的演变有一个由少到多 ,再由多到少的过程。报刊的语言经历了从中文到双语再从双语到中文的过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保持中立是华人报刊维持的因素。最后 ,从目前情况看 ,报刊的发行有私人化和独立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20 0 1年 1 2月 2 1日 ,“经济全球化与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会议中心举行。此次会议是由致公党中央海外联谊部、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侨联联合举办的。来自致公党中央、中国侨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统战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侨联、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新华社、《人民政协报》、大型文献电视系列片《根》摄制组、华声龙脉网、日本福井县大学等单位的 90多名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士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侨联主席黄…  相似文献   

15.
论文分析了全球性竞争压力对工业区适应机制的影响及工业区的竞争优势以及工业区内部形成的华人经济的潜在威胁,探讨了在新的条件下将这种威胁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的可能性。认为华人经济的特殊优势使华人企业越来越活跃,但却使当地企业日益萎缩。这反过来又促使当地经济整体进行转型;华人企业家的某些优势在于其跨地区和跨国网络;华人移民对其祖籍国潜在商业伙伴的能力和品德有深度了解,如果能发挥中介作用,意大利当地企业就能使其工业生产及产品销售国际化。  相似文献   

16.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前夕,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代表团代表200万欧洲华侨华人,赴北京参加盛典。对此我感触良多。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全欧华侨华人总数不过区区万余,加之散居在英、法、德、荷、意等十多个国家,更是微不足道。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从香港、印尼、印支三国等地辗转移居欧洲的华侨华人有所增加,但处于当时东西方冷战高压下,欧洲华人大多只能局促于当地经济缝隙中艰难谋生,对政治噤若寒蝉。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历史学长时段的视角,探讨华侨华人的政治参与行为,认为"政治冷漠"不是海外华人固有的特性。自15世纪有华侨社会以来,就有华侨政治活动,他们并不回避政治,而是积极参与政治以维护自身利益。华侨社会备有自身特点的政治组织,政治活动相当活跃,利益斗争也颇为复杂、激烈,但华侨社会是通过"个别接触"的方式来向官府表达其诉求或影响官府政策的。近代华侨社会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其所在国政治体系的发展变化,造就了近代华侨社会"政治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华侨社会在侨居国形成独特而鲜明的大团体政治。20世纪上半叶,华侨政治发展到高潮,在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作用下,近代华侨政治活跃的表现是普遍性和整体性的,它超越社会阶层、经济能力和教育程度的一般规律,而且政治诉求、议题和目标也趋于多元化。华侨政治活动的多层次并不局限于华侨社会之中,而是跨越了民族和国界。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英国华侨社团是维系当地华人社会的支柱。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前后, 受列强出卖中国利益的冲击, 英国华侨在民族主义风潮的影响下掀起了组建社团的高潮。抗日战争中, 华侨社团也积极支持了祖国的抗日运动。二战后, 土生华人的成长及香港新界移民改变了旅英华人的构成, 传统宗亲会、同乡会得以复苏, 同时出现了专业性社团、跨国性社团联合及华人社区中心。在当今英国政府的多元文化政策下, 部分华人社团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部分社团却随着第二代华人的本土化而面临着衰落。  相似文献   

20.
论文分析了加拿大华人移民构成的变化和地理分布、加拿大多伦多华人商业发展与演变及其理论与社会意义,并以"劳动力市场排斥论""文化差异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社会学理论解释了为何在多伦多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华人经营的商业最为发达、自给程度最高。华人人口的持续增长,促使华人商业出现了与30年前迥然不同的经营模式,既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对城市规划和社区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而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加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传统的、单向的"归化"模式已经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种新的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相互融合"的社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