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田野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生活习俗,以及华人社团的宗旨及活动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棉兰华人族群融入主流社会的程度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印尼棉兰华人族群目前已处于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中,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一个缓慢渐进的社会过程。这种融入是一个非强制性的行为,是双向的、群体性的运动,其程度和速度受时空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从早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来亚华侨社团与中国之间是联系密切的侨民社团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此后,由于马来亚华侨社会发生了本质性转变,当地华人社团与中国的关系转变为外国公民社团与祖籍国之间的关系。期间,由于种种因素,双方的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中马建交,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双方的关系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本文概述各个历史时期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演变,探讨两者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作者认为,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对华人社会和中国而言都是积极的因素,双方日益密切的联系,加强了当地华人社会与中国,乃至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荷兰华侨华人生活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华人社团的类型、功能、运作方式及其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认为华侨华人社团在华人世界中扮演着一个关键性的角色——拟村落化,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和活动空间。他们凭借着原有的历史经验和记忆,将社团当作村落来经营和管理,在社团内进行博弈和地位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在移入国的边缘化感受,缓解了因失落而对主流社会的抱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华侨华人与主流社会的对抗。由此可见,荷兰的华侨华人社团不同于专业化的行业组织或政党组织,有着多样的、综合性的社会属性,是一个村落式的我群社会。  相似文献   

4.
柬埔寨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全国有 2 0多个民族。高棉族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 ,约占其总人口的 80 %。华侨华人是当今柬埔寨仅次于高棉族及越侨和越南人的第三大民族集团 ,总人数约3 0— 5 0万人。华侨华人移居柬埔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他们不但是中柬友谊的使者 ,而且为柬埔寨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人们对柬埔寨华侨华人的情况特别是近况知之甚少。本文拟在评价柬埔寨华侨华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着重对世纪之交柬埔寨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及华侨华人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做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英国华侨社团是维系当地华人社会的支柱。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前后, 受列强出卖中国利益的冲击, 英国华侨在民族主义风潮的影响下掀起了组建社团的高潮。抗日战争中, 华侨社团也积极支持了祖国的抗日运动。二战后, 土生华人的成长及香港新界移民改变了旅英华人的构成, 传统宗亲会、同乡会得以复苏, 同时出现了专业性社团、跨国性社团联合及华人社区中心。在当今英国政府的多元文化政策下, 部分华人社团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部分社团却随着第二代华人的本土化而面临着衰落。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前夕,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代表团代表200万欧洲华侨华人,赴北京参加盛典。对此我感触良多。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初,全欧华侨华人总数不过区区万余,加之散居在英、法、德、荷、意等十多个国家,更是微不足道。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从香港、印尼、印支三国等地辗转移居欧洲的华侨华人有所增加,但处于当时东西方冷战高压下,欧洲华人大多只能局促于当地经济缝隙中艰难谋生,对政治噤若寒蝉。  相似文献   

7.
论文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实地考察的形式,从经济生活、政治参与、社会交往、文化认同四个方面,对美国密西根州老年华人和老年墨西哥人这两个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两个群体的就业参与率、公民投票率等量化指标要远远低于外来移民的平均水平,文化认同上表现出对母国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坚守,社会交往呈现出族群内交往的特征。而两者相比较,老年华人的社会融入程度比老年墨西哥人更低。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是导致老年华人和老年墨西哥人社会融入程度偏低的外部原因,老年华人与老年墨西哥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民族特性是导致其社会融入程度偏低的内部原因。他们往往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政治权利,坚守文化认同而疏于社会参与,缺乏融入美国社会的环境和动力,从而形成了美国社会中的"隔坨"和"平行社会"。  相似文献   

8.
论文利用巴斯的族群边界维持理论分析了华人族群性的多个层面,并从原生性华人族群性、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语言和风俗习惯、民族主义等方面,考察了印尼华人不同层面族群性的历史变迁。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印尼华人族群性的行为体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21世纪后,印尼华人族群性的复苏,不仅是华人被压抑的族群认同的外在表现,更是华人追求享有与其他族群平等权利的重要体现。这种"再华化",与20世纪初以中国为中心、视中国为自己归属的"再华化"有本质区别。现在大多数印尼华人都已加入印尼国籍或出生于当地,在政治上认同印尼。华人文化的复苏和华人意识的觉醒,是为了凸显华人与其他族群的边界,表明华人族群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诉求。其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在印尼生存发展,而不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再华化"。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1 2月 9日至 1 0日 ,由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广东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市花园酒店国际会议厅举行。来自美、加、日、澳、新、马、印尼以及港、澳和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的 3 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此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 2 1篇。与会的专家和学者就全球化背景下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趋势等主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论讨。此次国际研讨会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讨论以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宏观性考察为主题 ,涉及的内容有 :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国际化趋向 ,地…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为例,探讨了马来西亚传统华人社团,从纯粹的华人社群组织逐步向公民组织转化的实践及意义。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隆雪华堂从公民意识出发,通过组织内部的革新与转型、民权运动、监督政府和积极建言等方式,塑造组织民主透明、自主独立的公共性格,在推动马来西亚民主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向公民社会组织的演变。作为华人公民社会的基础,在国际形势巨变和国内政局不稳的背景下,当前华人社团在公民社会组织化的过程中还受到内部阶层化、伦理规范和政治角色模糊、族群宗教关系等问题困扰。  相似文献   

11.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庄国土教授等人的新著《近30年来东亚华人社团的新变化》已于2010年11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厦门大学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系列图书之三。全书共分16章45万余字,分别介绍了社会资本视野中的华人社团研究,早期东亚华人社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访问65位华人移民的基础上,分析了华人移民欧洲的拉力因素、华人移民的性质、华人移民的族群经济以及华人社团在协调华人移民内部力量和促进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 0 1年 1 0月 1 7日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特邀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曾玲博士来所做了题为“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现状与研究思考”的演讲并进行了研讨。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顾问肖岗 ,中国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祖沛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 2 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曾玲博士首先简述了新加坡的社会概况 ,特别指出和分析了新加坡在经济资源、地缘政治以及种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多元性如何制约包括华人在内的新加坡社会的发展。然后 ,曾玲博士围绕近来因新加坡政府提出“搭中国经济顺风车”…  相似文献   

14.
德国科隆大学社会学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何怀宁副教授的新著《华人族群及与德国社会的整合》已于2012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学术界关于在德华人族群的研究尚不多见,但中德皆为对世界极具影响力的大国,且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日趋密切,因此,对华人与德国社会融合的研究便显得极为必要。作者力图客观全面地对在德华人群体和他们的社会整合及分化加以梳理和分析。作者在研究中运用了历史学、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使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珍贵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以调查问卷作为此次调研的主要手段,以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群体——华人留学生和当地华人居民为研究对象,探讨华人留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以及华人居民与留学生的共同需求和不同认知。认为留学生不仅是当地华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华人社会结构调整、组织重构、社会融入等活动的新的动力源泉。留学生与当地社会包括华人社会间存在着交流互动的关系,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交往结构及其开放程度的差异,如非大陆留学生比大陆留学生更善于同当地华人居民及非华人团体交往。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历史原因,澳门长期处于华葡分治的状态。在鸦片战争后,澳门华人远离中国政府的管治,而在殖民政权下得不到重视。当地华人通过成立各类社团来对身处殖民统治的华人族群进行社会救助与社会事务管理,经由社团这一组织来弥补澳葡政府对华人社会所缺失的社会保障部分,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也是少有的。本文通过对澳葡政府治下的社团组织活动进行研究,探讨在澳葡政府管治时期的华人社会如何在社团的协助下进行自力救济,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李霖虹 《区域治理》2022,(12):199-202
在智能化与老龄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老年数字鸿沟"引发的社会问题面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老年人融入智能时代既关乎社会对部分群体的实质性公平问题,也涉及既有的伦理关系与权力结构被挑战、消解和颠覆的问题.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善治理念,探寻老年群体融入智能时代的社会协同治理路径,希冀通过调动政府、社区、家庭以及...  相似文献   

18.
19.
虽然近年来华侨华人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不断升温 ,欧洲亦是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再移民以及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新移民”的主要前往地之一 ,然而有关欧洲华侨华人的研究一直是侨史学界 ,特别是国内侨史学界的薄弱环节 ,至今尚未有欧洲华侨华人史或欧洲某一华侨华人的国别史专著问世。1 999年 1月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颇引人注目的研究欧洲华人移民的英文专著 :《我们需要两个世界———活跃在西方社会的华人移民社团》 (WeNeedTwoWorlds:ChineseImmigrantAssociationsinaW…  相似文献   

20.
论文分析阐述了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认为1819—1912年间,新加坡华人族群的身份认同,受到居住地、与西方文化和南洋土著族群的互动及对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关中国的认知对新加坡华人族群身份认同的嬗变具有决定性作用。甲午战争后,新加坡华人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的质疑和反思。辛亥革命后,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产生了重大转变。新加坡华人族群再也不是过去唯唯诺诺的大清"臣民",他们开始基于自身主体利益的考量,大胆地向中国政治说"不"。这表明,新加坡华人族群主体性和身份认同的构建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