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倪屹 《北方文物》2012,(2):84-89
清康熙五十一年,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勘查中朝边界,在其认定的鸭绿江、图们江分水岭建立一座石碑。从光绪十一年朝鲜勘界使李重夏的秘密奏章《乙酉状启追后别单》、《朝鲜王朝实录》、《皇舆全览图》以及当初朝鲜接伴使朴权、首译官金指南的日记看,穆克登勘定的土门江源只能是发源于长白山的石乙水或红土山水,其所立石碑最初位置只能是在发现位置长白山天池南麓而不可能是在小白山。  相似文献   

2.
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诏令乌拉总管穆克登勘查中朝边界本国一侧,途中于鸭绿江、图们江正源分水岭———小白山山顶凿立高约3尺、长约2尺的查边纪念碑一通,碑文为“大清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该碑史称穆克登碑(即外方所称白头山定界碑)。由碑文内容可以明显看出,所谓“白头山定界碑”本来是清朝政府派员自行勘察中朝边界中国一侧的一座碑刻纪念物,而决非中朝边境的“定界碑”,但由于外方对这一历史事件及碑刻的曲解,后来竟成为清代以来中朝边界争议的一个焦点,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讨,《白头山定界碑》一书是这种探讨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3.
朝鲜古地图中保存了清代中朝边界的诸多重要信息。通过对多种朝鲜古地图的解读,考察了其绘制方法与特点,重点分析了穆克登碑、图们江源、"间岛"及鸭绿江下游岛屿等边界地区在地图上的表现方式与变化轨迹。可以看出,朝鲜古地图在绘制方法受到了中国传统舆图的深刻影响,在内容上反映了绘制者对本国历史、地理状况的认知,也体现了其领土观念与"北拓传统"。  相似文献   

4.
康熙年间穆克登查边定界考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康熙五十一年,穆克登查边定界缘于中朝两国边民私自越界,这与两国界河图们江、鸭绿江两江上游至发源地段从未勘界与划界有直接关系。本就穆克登查边定界尚未清楚的问题,提出穆氏是查边定界而非单方面查边;图们江源头是红丹水;定界碑的最初位置是在白山,不在长白山;光绪年间中朝两国勘界时,所见穆氏所立定界碑于长白山,是朝鲜方面将界碑从最初的位置移至长白山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康熙年间打牲乌拉总管穆克登的长白山查边活动,是东北边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学界的研究多注重查边定界活动,忽视了穆克登此行的另一项使命--为<皇舆全览图>的编绘进行实地勘测.而完成<皇舆全览图>东北舆图测绘工作,则是康熙帝两次派遣穆克登前往长白山区的重要原因.穆克登的查边过程是定界、绘图同时进行,所以此次划定边界的勘界成果便保留在<皇舆全览图>中.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穆克登查边与编绘<皇舆全览图>的关系,结合舆图资料和中朝双方文献记载,对穆克登"审视碑"初立位置做重新探研.  相似文献   

6.
康熙《皇舆全览图》所标示的"土门江色禽",是反映穆克登定界结果的重要标识,可说明穆克登立碑处位于长白山东南麓,而不是小白山。马孟龙先生讨论立碑处之所以出错,一方面只选取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撇开了其他,史料运用产生偏颇;另一方面被史料中的错误信息所引导,如将"行五日始到立碑处",理解成"行五里始到立碑处",导致地理方位的错认;所持的小白山立碑说,实际上并非指小白山,而是指北胞胎山。另外,根据洪重孝有关英祖四十三年(1767)立碑处距离长白山一日程的不准确发言,得出碑尚在小白山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根据此前一年徐命膺的《游白头山记》(1766),他亲眼目睹碑位于天池东南岗下十里,说明碑址在长白山东南麓,而不在小白山。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朝鲜王朝向清王朝提出穆克登碑文所标示的界河"土门"不是图们江,而是海兰河(后来改为黄花松沟子),中朝两国应以"土门"分界。为此,双方进行了两次界务谈判。谈判中,朝鲜李重夏虽然坚决主张"土门"非今图们江的"两江说",但其实知晓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界务谈判后,李重夏以"别单"形式几次撰文上奏政府,阐述了他对"两江说"的真实看法,论证了"土门"即图们江、图们江自朝鲜王朝初年就已是中朝两国界河的史实,揭露了"两江说"的策划者是鱼允中,被朝鲜称为"分界江"的布尔哈通河与现实界河毫不相关等。  相似文献   

8.
盛会莲 《文物春秋》2007,(1):34-37,68
本文根据现存北京法源寺的唐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碑和已佚的会昌年间《重藏舍利记》碑录文,并结合《全隋文》、《全唐文》及相关史籍的记载,对隋仁寿二年幽州弘业寺所藏舍利的收藏史事进行了考察,订证了碑记所载内容的疏失,厘清了两方《重藏舍利记》碑所记史事。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历史时期碑林藏石情况的研究,是碑林基础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能见到的西安碑林最早的一份藏石目录,是民国初年由省立图书馆编辑的《图书馆所管碑林碑目表》。此前各代,均无现成碑目留存,其藏石情况只能从当时人的金石著作和有关碑刻资料中辑考,且时代愈向前推溯,资料愈少,困难愈大。不久前,笔者在《金元时期的碑  相似文献   

10.
清代封祭长白山与派员踏查长白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北与朝鲜邻界的长白山,曾经有过名号累易备受尊崇的经历。清朝入关,基于保护发祥圣地、巩固后方、独占资源、防止偷越等政治与经济的目的,对长白山施行封禁;同时修神殿于吉林温德亨山,定期派员望祭。清朝踏查长白山始于康熙中,断续至宣统末,武木讷、穆克登、刘建封即其主要代表。武木讷疏通了入山的通道,属探秘性质;穆克登为奉旨查边,曾勒石于鸭绿、图们两江分水岭上,有明显的守土色彩;刘建封曾遍访天池诸峰、三江源流、奉吉边界,首次揭开了长白山江冈的奥秘,写下许多充满炽烈爱国激情的著作,为了解长白山提供了可贵的史料。研究清朝对长白山的封祭与踏查,展示它开发的过程与轨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的意义,本文试图就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看北朝道教造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原石已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曹琦同志有旧藏拓本。碑通高1.47、宽1.12米。碑额十五行,行四字,字径7厘米。阳文楷书。题作"此周文王之碑大周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树其碑元年岁次丁丑造"。碑文凡四十行,行三十四字,字径2.5×2.8厘米,共一千三百余字(图一)。碑早经《舆地纪胜》、《舆地碑目》、《金石苑》、《金石目》、《十二砚斋金石  相似文献   

12.
中朝以图们江为界河的状况,最早发生在公元14世纪末。由于朝鲜王朝继承高丽王朝实施北进政策,图们江便由此从下游开始了其最初作为界河的历史。15世纪中叶,因朝鲜王朝北设"六镇"等镇堡形成江防体系,图们江中下游界河完全形成。16-17世纪,又因朝鲜王朝在图们江上游南岸设立茂山镇,图们江上游也开始了成为界河的历史。18世纪之后的中朝勘界活动,更进一步确定了图们江上游"江源"段界河。显然,图们江历经五、六个世纪最终完全成为中朝界河,正是朝鲜王朝长期在其东北方积极开拓经营的结果。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主要是明朝的统治者们对此却始终处于"淡漠"甚至是"忽视"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正>《隆闡法師碑》全題《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憚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并序》,碑今藏西安碑林博物館。碑文34行,滿行65字,行書,無題額。據2012年出版的《西安碑林名碑精粹》提供的信息,該碑"螭首龜趺,均已殘斷,殘存碑額上隱見一佛二菩薩像。碑殘高250 cm,寬88 cm,厚25 cm"。就書體而言,此碑極類《懷仁聖教序》;就形制而言,不題碑額而代之以造像的設計,亦類《懷  相似文献   

14.
《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一部工程巨大的集字碑,它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此碑的艺术价值、内容及怀仁为此碑所付出的巨大劳动,前人、今人都有许多评介,这里不再赘述,只谈谈流传下来的它的拓本之一"墨皇本"圣教序(见图)。 "墨皇本"圣教序近年曾屡见文章提及。张彦生同志在《文物》1963年3期《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拓本概述》一文中列举了许多拓本,"墨皇本"亦在其内,并称:"崇恩旧藏,称墨皇本,白麻纸,拓工精,用墨重,字肥润,可惜经过重装,字口破伤,多出现纸毛"。又,章归在《文物》1979年1期《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宋拓整幅的发现兼谈此碑的一些问题》一文中,称"现在流传的最早的宋拓本,要推清代崇恩旧藏的‘墨皇’本。……  相似文献   

15.
曹真是曹魏名将,《曹真碑》历来为世所重。本文据故宫博物院藏《曹真碑》初拓本补正了故宫藏《曹真碑》实物的部分阙文;又据碑文否定了《三国志·魏书·曹真传》裴注中一条谓曹真本姓秦的注释;并从曹丕临终委托曹真辅政的史实入手深入分析了曹丕与曹真特殊的政治关系及其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元泰定四年(1327)日本僧人邵元来我国后所撰碑文、塔铭,据《寰宇访碑录》所载计有四石,即:少林寺《息庵禅师碑》(图版贰)、灵岩寺《让公禅师道行碑》(图一)、《贡副寺长生供记》和《新撚玉佛殿记》。此四石之前二石原书分别注明存于河南登封和山东长清,而后二石系据浙江鄞县范氏拓本,没有指明原石所藏的确切地点。《攟古录》却指明"《贡副寺长生供记》比丘邵元撰,正书后至元五年正月河南登封,""《新撚玉佛殿记》后至元五年五月三日河南登封。"同时,此书还有"少林寺贡副寺  相似文献   

17.
路远 《文博》2001,(5):62-65,28
1997年,西安碑林博物馆通过咸阳市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购得后秦《吕他墓表》一件。此石出土于七十年代,是在咸阳市渭城区密店镇东北原畔农民取土时发现的。出土地北距汉高祖长陵约1公里。在汉长安城遗址正北方。十六国时期的碑刻资料现存很少,仅西安碑林所藏前秦《邓太尉碑》《广武将军碑  相似文献   

18.
卢照邻撰文的郑太子寿墓碑,原竖立在山西省翼城县云唐村郑太子寿墓前,民国初期的《翼城县名胜古迹古物调查表》标注"此碑已佚"。所幸翼城县人民文化馆于1983年在云唐村外水渠旁寻到此碑,现藏于翼城县博物馆,经山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珍贵文物。《全唐文》收录此碑文,题为《郑太子碑铭》;民国18年《翼城县志》亦收录《郑太子寿墓碑》全文。经与原碑对比,两种收录均有多处明显错误。今以现存唐碑与《翼城县志》所载《郑太子寿墓碑》及《全唐文·郑太子碑铭》对比,将所存讹异,一一列举并正之。  相似文献   

19.
《索勋纪德碑》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索勋纪德碑》研究郑炳林《索勋纪德碑》是《大唐河西道归义军节度索公纪德之碑》简称,原碑今存于敦煌市博物馆院内西侧廊下,碑文辑录见于徐松《西域水道记》卷三、张维《陇右金石录》、罗振玉《西陲石刻录》等书,这块碑是研究晚唐归义军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  相似文献   

20.
1712年,康熙帝派穆克登到中朝边界去本是本国自行“查边”。穆差在鸭绿江、图们江分水岭上凿立的石碑,不过是审视水源的标志与证明到达奉旨查边关键地段的纪念物。光绪朝中朝会勘图们江边界时,双方官员看到该碑矗立于长白山主峰东南麓。朝方硬说该碑是“定界碑”,要求以彼处为基点同清朝政府划定边界。清朝勘界委员会坚申当年穆差出来是为查边,非为定界,故此碑并非“定界碑”。更以碑文与当地江山形势不符,但与小白山江山形势相符,疑是原立于小白山顶,后被人移来,但并未稍指是何时何人所为。清季吴禄贞虽然有力的论证了穆碑不是定界碑,更肯定其位移是朝民所为,但有欠具体。本文用朝鲜历史文献证明穆碑当初实凿立于小白山顶,但穆差方离去,即被朝鲜下级官吏许梁、朴道常移到长白山东南麓,以与其同时非法筑设的石堆土堆等伪边界标识物相连接配套,用以为日后与我争界的证据。此移位的穆碑与伪边界标识物石堆土堆连同“土门”、“图们”两江妄说,构成了李氏朝鲜高宗政府对清朝政府进行谋夺边疆领土国际外交大欺骗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