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慕容雪村大学毕业来到成都。5年后,他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红极一时。但当时的成都文化主旋律对它表示拒斥,成都的报纸登出“读者来信”,谴责这类网络小说;接着,有关方面组织文艺界召开“座谈会”,成都口语艺人李伯清先生嘲笑说,这样的小说他一个月可以写3本。  相似文献   

2.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俗语流传已久,它包含着外省人对湖北人的善意,亦有些无可奈何的嘲讽。但湖北人绝对不认为“九头鸟”是恶名丑号,你称他为“九头鸟”,他坦然受之,并有几分自得。“九头徽号称鄂鸟。鄂人听了不烦恼”,大有楚君“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遗风。在湖北人心目中“九头鸟”是刚强、机智的性格化身。  相似文献   

3.
翻开历史的篇章,每一面都隐藏着一张与众不同的脸,它让你喜,让你恨,让你赞,让你听……“包公”有一张铁面无私的脸,所以他的铡刀下没有冤死的鬼魂,只有正气永久的回荡。他信奉的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所以在人们心中摆放了他的位置。“李白”有一张不与稗官野史同流合污的脸,仕途不遇他便“访名山”,大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告别了官场,他便与好友举杯告酌,写下“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千古佳句。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豪言壮语,更让他这张  相似文献   

4.
菊·竹·民族     
菊篇喜爱菊,喜爱它淡淡的幽香,喜爱它朴素而不华贵的外衣,喜爱它高洁而不庸俗的气质。晋陶渊明独爱菊,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哉优哉的画面,这是他“性本爱丘山”的真实写照。司空图也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诗的意境就是“空潭泻春,古镜照神”,而诗的品性则应当是“人淡如菊,淡不可收”。菊,蕴含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性;做人,就应当像菊。竹篇也喜爱竹,喜爱它的参天耸立,喜爱它单纯而不  相似文献   

5.
重返光荣     
《世界》2013,(11):2-2
在加缪眼中,这片土地“没有可以教育人的东西。它既不承诺,也不提供您吉光片羽。它安于给予,大量地给予。它的一切,可以被您一眼看穿,一当您享受了它,便了解了它。它的欢乐是无可救药的,它的愉悦是没有希望的。尤其是它需要能透视万有的灵魂——也就是说没有抚慰的灵魂。”然而,这片土地又在始终不变地“恬然地献出它的美丽,同时散发出一种奥秘的芬芳。”终其一生,加缪始终眷恋着这里特有的地中海感性生活调子,并把这种调子融入到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6.
张佳 《文史月刊》2009,(9):69-69
唐太宗当上皇帝后不久,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进献了一张弓。弓匠把这张弓认认真真地察看了一番后,说:“这弓不是张好弓,因为它用的材料不是好材料。”唐太宗吃惊不已,忙问:“这样的强弓怎么会材质不好呢?”弓匠说:“一张弓的好坏,不但要看它是否刚劲有力,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能射得准。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陈为军和妻子去看了3D版《泰坦尼克号》。15年前,他也是和妻子一起看的。当年他没看进去,觉得好长。老婆倒是哭得一塌糊涂。这一次,他认认真真地从头看到尾,觉得真好。“美国电影最可怕的是细节,它的细节让你无法自拔。我们的文化体制如果不改革不自由的话,永远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妻子在旁边补充了一句:“要知道,这可是人家15年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振兴中华,自孙中山先生提出以来,始终成为鞭策炎黄子孙发奋图强的最强音。正是这个赤诚的信念,激励着革命志士们前仆后继,并使得“新纪元的曙光”出现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正在“向文明世界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我们缅怀孙中山先生,不仅仅因为他的伟岸,更是因为他是振兴中华这一伟大信念的象征和民族凝聚力之所在。“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风雨如晦的旧中国枉有五金之富,却是身陷蚕食鲸吞、瓜分豆剖,救国为当时的主旋律,也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终…  相似文献   

9.
女儿伊萍决定嫁给同街的小伙子王兴,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说:“你要嫁给他,我不反对,这是你和他两个人的大事,你们同意就行。不过,我不反对并不代表我满意。”女儿问:“王兴对你那么好,你为啥还不满意呢?”父亲说:“就是因为他偏偏对我太好!”女儿不解父亲的意思,问:“这又是为什么呀?”“因为他对我好有着自己的目的,”父亲停了一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目的,而又能对他人很好,那他才是天下最好的人。”父亲眼中的好人  相似文献   

10.
继限播涉案剧、境外动画片、方言剧、恶搞剧等之后, 2007年1月广电总局推出新规定,从2月起卫视频道黄金时段只能播放“主旋律”节目。这件事情说明,广电总局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健康是非常关心的。但什么是主旋律呢?人们不甚了了,传媒也存在争议。一些渴望多元文化的人,更形容广电总局已经变成“广电总急”了。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但是,有关他的戏剧作品却很少,因而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有的认为这是由于他“是个反对戏曲、虐杀艺人的人”,所以在梨园行(戏曲界)中“名声不佳”,艺人们不歌颂他,不仅如此,而且这“一代儒家宗师,在舞台上却成  相似文献   

12.
<正>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1))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则将这一研究思路,形象地比作“祖孙的方法”。此种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面有他的子孙。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2)) 这个方法也为我们观察中共二十大,并通过它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京剧是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之一,不但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外也备受推崇,被看成是中国艺术的象征。哑剧大师卓别林于1955 年在巴黎观看了京剧之后,说这是“焕发出光彩的珍珠”。 京剧起源于何时?它是怎样形成的? 这要从乾 隆皇帝说起。乾 隆皇帝爱看戏, 他数次去南方 视察,沿途有不 少戏曲引起他 的兴趣。1790 年,他过80岁 生日时,全国各 地许多好戏班 到北京演出。比 较突出的是“四大徽班”、即“三贡”、“四喜”、“知春”、“春台”四个唱徽调的戏班。他们在庆祝活动结束后,留在北京继续演出。唱二黄腔的“徽调”曲调刚健清新,演出生…  相似文献   

14.
一记重重的耳光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有言道,两人一好,必有一恼。宋子文与蒋介石亲如一家的基础是“财神”,二人的分歧亦是因为“财神”。“吃不愁花不愁,计划不周要发愁。”这是宋子文复任南京政府财政部长后对人常说的一句话。实际这句话也是有所指的。它指的就是南京政府无计划、无政府、无预算的“三无主义”和蒋介石不顾国力、财力一味地“剿匪反共”。宋子文上台不到7年,蒋介石已经与共产党打了6次大仗了。他已经对共产党苏区发动了4次“围剿”,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但他  相似文献   

15.
文史博览     
《纵横》2004,(12)
张大千“挽”刘湘曹大铁抗战初期某一天,大千师将他一薄本诗稿送给我,稿内夹一张纸,上写挽四川军阀刘湘的挽联,上下联约三十多字。他说:“大铁,你看我这挽联做得可好?”我看了不敢回答。他说:“好不好你只管直言,为何不答?”我说:“好是好的,但对仗上好像不合。”他说:“正要你说这句话。谁高兴去挽他!这是某某人(指张群)强要我挽的。刘湘这家伙对不起我们四川人,我就对不起他。”我说:“那是你有意这样做了?”他说:“是啊,这就叫‘牛头不对马嘴’,妙的是我写的这副白竹布大挽联还悬在刘家的大客厅里,可见军人都是老粗,不懂文墨,只重名气,还…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为了求自保而躲避政治,还是求发展而依附于政治,政治总是在那里,你不改变它,它就一定会改变你 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小范围座谈上提倡企业人士应该“在商言商”,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据报道,这不是他一时兴起,随口一说,而是他由来已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秦元勋1923年生于贵阳市,1937年14岁时,就读贵阳达德学校初中,16岁进入浙江大学数学系,是浙大高材生。1944年考上自费留学、就读美国哈佛大学,1948年学成回国。 他从30年代开始读相对论的普及书,60年代经常运用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于中国的“核弹研制”,90年代他皓首穷经仍在继续研究“时间、空间与质量”这一主题,他发现并证明了“最小总运动质量”是一个在洛伦兹变换下的新的不变量,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支一《时间—空间—运动质量的相对论性的绝对性》,它也可简单地说:“最小总运动质量是绝对  相似文献   

18.
柴尔德  娄志敏 《考古与文物》2000,(2):89-96,,63,
第二章资料的分类 1.三项基础 (1)功能、年代和分布 为了从考古学资料里提出历史,考古学者必须对它进行分类,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以功能、年代和分布作为分类的基础。换言之,他对每项资料要提出三个问题:“它是作什么用的”?“它是什么时候制作的”?“它是谁制作的”?  相似文献   

19.
慢板斐济     
Milky  谷岳图 《世界》2010,(4):126-133
“It’s Fijitime!”在斐济.时间是用来浪费的。热情的斐济人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时时刻刻提醒着远道而来的人们,“慢”才是这里的主旋律。晒太阳、潜水、打高尔夫、度蜜月,无论你来这里是为了什么,在斐济。一切都委慢慢来。  相似文献   

20.
林锐 《岭南文史》2003,(1):50-53
谢兰生是清代中期广东著名的书画家。关于他的书画署款习惯,在广东文化鉴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字不里甫,画不兰生”,意思是指他在书法作品中落款不用自己的号“里甫”,而在绘画作品中,则不用他的名“兰生”。在实践当中,更有人以此为主要的依据去鉴定其书画作品的真伪,认为凡是落款不符合这一说法的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