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在四年前批准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为何专门成立历史理论研究所?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院唯一新建的研究所,该所名称为何定为“历史理论”而不是“史学理论”?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的学科布局有何特点?加快构建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三大体系”,存在哪些短板、须突破哪些瓶颈?作者尝试结合牵头组建历史理论研究所的体会,就上述问题谈点一得之见,希望大家能共同思考、推进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文一、总论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 述蔡京柱近代史研究1期 “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 研讨会综述王顺生教学与研究 1期1986一199。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述曾 景忠史学月刊5期怎样选择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突破口张 连起学术研究1期研究中国近代史应树立新坐标姜秉正 学术研究I期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吴 康零社会科学研究1期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间题的新思考关 威河北学刊3期‘两个过程.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自 议宋德华学术研究4期屈辱.抗争.探索—谈谈中国近现代史 的基本线索彭明历史教学5期也谈110年中国近…  相似文献   

3.
<正>1928年,在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广州,“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这是中国第一所以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提出要扩充新材料、应用新工具、采取合众研究,以科学的方式对中国传统的史学及语言学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的思想解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清晰的脉络和明确的成果。在新时期中共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四个重大关头,思想解放形成了三次“大潮”和若干个“次大潮”。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即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成果。  相似文献   

5.
第一期在历史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论坛上的讲话建国以来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论坛”综述2003年蒙元史研究综述“中西文明交融与兴衰国际学术会议”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史研究———以宋至清中期为中心第二期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研究述评辽金元捺钵研究评述2004年“中外关系史百年学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简报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回顾(上)———从上古到隋唐房兆楹先生和他的学术研究第三期200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百余年来黎…  相似文献   

6.
1994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四川省重庆市召开的方志理论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加强方志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次伟大的修志实践,应该伴随一次伟大的理论飞跃”,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方志理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主要有两个:  相似文献   

7.
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农抑商”问题是本世纪讨论最多的史学课题之一,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70年代形成了两个讨论高潮。因为至少有三个重大理论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重农抑商”问题,即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及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进入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史学课题的丰富和更新,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似乎有了减弱的趋势,但仍不失为一个“拳头”课题。据笔者粗略的统计,从1979年至今,关于这一问题至少有80多篇文章发表,而且与此前的讨论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色。本文即对20年来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一个简要的回…  相似文献   

8.
汉口“四·三”惨案是1927年武汉政府时期的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大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第三次高潮中的一次重大行动。研究这次历史事件,对于研究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历史是有益的。一汉口“四·三”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一次大血案。1927年4月3日下午四时左右,有日水兵四人,由某处乘人力车至南小路某日本酒店  相似文献   

9.
汉民族形成问题,也是我国史学界争论未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过去曾经有人提出和争论过,自一九五三年苏联历史学家格·叶菲莫夫在“历史问题”上发表“论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文,和一九五四年我国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历史研究”上发表“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的文章以后,又引起了我国史学工作者的重视。近几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我国和苏联的几位学者相继发表了不少文章。他们都力图依据斯大林关于形成民族的四个特征的理论来研究和说明中国汉民族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时期的讨论,关于汉族何时形成为民族的意见还是很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下面四种。  相似文献   

10.
缅怀范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时,我们举行第一任所长范文澜同志铜像揭幕式,意义是很重大的。 范老是我国最早应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的一代大师,和郭沐若同志齐名。他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神似”,不要“貌似”,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行动的指南,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正确地解决历史上的具体问题,否则就是教条主义,他叫作带括号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社会性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战后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专业分工所导致的学科“碎化”趋势愈演愈烈,弊端也日益明显。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复杂多维的国际政治现象,任何一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限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极为模糊,这就决定了依托不同的知识谱系,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藩篱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之关联这个基本问题为例,优秀的论著表明,理论思考可以卓越地体现在历史叙事之中,而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则能有力地支撑理论建构。但多年来国内这两类研究颇有一种相互隔绝甚至厚此薄彼的倾向:历史家常常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之总和,并无抽象理论可言;理论家则言“义理”而罔顾事实,视历史研究为小道,结果把理论架空。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几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围绕几个具体研究领域来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讨论的目的当然并非刻意高抬传统一人文主义或任何单一研究途径的价值,而只是提醒人们:举凡学术研究,无不靠事实与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历史研究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历史实践是理论的重要来源和检验途径,而历史实践和历史认识本身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国际关系领域自不例外。国际关系研究之传统一人文主义与行为一实证主义两大研究途径完全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当前国内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如何实现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国际理论研究的“中国化”或日“本土化”。或许,将历史学的长处、包括中国源远流长的史学优良传统与现代社会科学的先进思想方法和研究手段结合起来,是值得尝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四十年的回顾林甘泉1994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作为建所初期到所的一个研究人员,我回忆历史所这四十年的历史,以及自己的成长过程,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端!历史所的四十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54年创建至1966年开始“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当前的考古学科建设阶段,学科发展应该重视理论的研究与理论体系的构建。范式是审视考古学理论发展的主流标准,中国考古学以文化历史范式为主。陈洪波先生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从学科历时性发展的角度梳理了民国南京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的考古活动及其社会背景与思想潮流,文章讨论了包括考古学学科定位和学科研究倾向在内的多个问题,来呈现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现代考古学学术范式形成的诸多来源。  相似文献   

14.
1981年,史学史的研究出现了比较兴旺的景象,发表在全国性报刊和高等学校学报上有关史学史的论文有一百来篇。其中有综合性的论述,也有对某一个问题、某一部史著、某一位史家的探讨。讨论比较集中的有: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史书的体裁问题、对司马迁和章学诚两大史家的评价问题。除这四个问题之外,从古到今,上起《春秋》、《左传》,下至近代史家梁启超、王国维都有专文评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史学史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对“五四”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探讨。这种现象在前几年是比较少见的。对前人的史学遗产如何批判继承,这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白寿彝同志对这个问题发表了四篇《谈史学遗产答客问》(载《史学史研究》第一至四期。本文所提及的论文及报刊均以1981年为限,故不标年份),从历史观点、历史文献、史书编撰、历史文学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文章以轻松活泼的“答客问”的形式,谈得比较全面、透彻,对人颇有启  相似文献   

15.
由上述哲学方法论得出的“天下之理”就是孔子的哲学体系。我们在本论文中不涉及孔子的全部哲学理论,仅仅探讨其中有关历史哲学的部分,也就是探讨[我们在本论文第一节中所指出的]孔子的历史编学中两大理论——历史发展观和历史评价的绝对标准论——的理论。这个理论的理论的两大课题,用“易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变易”与“不  相似文献   

16.
近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史学家们,都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著名原理的重要性,明确了要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史必须首先从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着手。目前已经有很多史学家发表文章来论述这一重要课题,现在我们就把几篇专门论述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一个简单概括的介绍: 一、主强封建土地国有制占主要地位者的论点侯外(?)先生在一九五四年第一期的“历史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的文章。侯外(?)先生在文章中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理论大师论述“亚细亚土地所  相似文献   

17.
历史理论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唯一新建的研究所,旨在加强历史理论研究,下设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思潮、中国通史、国家治理史、中华文明史、中外文明比较、海外中国学九个研究室,在学科设置上打通古今中外,注重大历史和长时段研究。为便于大家及时掌握学科研究动态,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历史理论研究所拟按照九个学科(研究室)的设置,逐年就历史理论领域的研究状况写一综述,包括就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8.
先谈“融合”。 这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一九八○年中国满族文学史学术年会”上就有过小小的“交锋”。主要交叉点是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 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其一,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但在论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则一律用“民族融合”,避免用“民族同化”。这是较流行的一种看法。 其二,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要分别使用。 民族同化是大的、生产力高的民族,使小  相似文献   

19.
黎恒 《黑龙江史志》2010,(3):113-114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大众化这一伟大工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以及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项新的历史任务和课题,笔者在这里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正>2022年11月5—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古籍所联合主办,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安徽师范大学社科联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安徽芜湖举行。会议共发表论文46篇,来自海内外的50余位学者参会。传统文献学研究。王记录《经学与中国古代目录学》阐述了经学对古代目录学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