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琅与清初统一台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是清代前期完成国家统一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役也,施琅居首功,所谓“其功实大”①。有关施琅与清初统一台湾,已多有论著面世,今就笔者认为较重要的某些问题,论述如次:(一)施琅于康熙三年、四年两次征台湾无功而还,清廷因而猜疑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翌年,成功病逝。郑军统帅新殁,清军侦知“被众贼心未定,又未纠合完备”。人心不稳。海澄公黄格密陈:“当应趁其荒乱犹豫之际,神速进兵剿灭之”,““断不宜行招抚。”②兵部奉旨议奏:“调集…  相似文献   

2.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平定了台湾,从而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这是台湾地方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施琅是平定台湾的关键性人物。 一、施琅平定台湾符合人民的利益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此后台湾郑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经营措施,对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郑氏四代(包括郑芝龙)开发台湾的功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探讨施琅在清初统一台湾中的若干问题,并对其一生的功过评价发表了看法。认为施琅在康熙初年两次征台.时机并不成熟。"三藩"之乱平定后,统一台湾的时机才告成熟。此时他再度受命出征,多次流请专征之权.主要是为了确保征台的成功。而征台的胜利,除了清军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优势,还应归功于施琅作战指导的正确。文章最后指出,施琅年青时代政治上尚不成熟.在民族矛盾极其关悦之时两度降清,虽事出有因,毕竟有亏大节。后经京师13年官宦生涯的磨炼,他政治上日臻成熟,因而在海峡两岸力量对比和战争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后、才得以充分施展政治和军事才能.成就其统台、保台、治台的光辉业绩而垂勋于史册。  相似文献   

4.
《台湾外记》为闽人江日异所,作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这部历史小说着重描述了明清易代之际,郑氏以台湾为据点进行反清复明的斗争以及康熙帝派大军渡海收复台湾,将台湾收入清朝版图的过程。记事起于明天启元年(1621),终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前后共63年。江日异根据他父亲的口传声授,秉史记载,故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台湾外记》史料的真实性是无可厚非的。其中对颜思齐、郑芝龙在日本举事、称雄闽海,南明政权抗清失败,郑成功举师北征,驱逐侵占台湾63年之久的荷兰殖民,康熙平定台湾,郑氏最后降清等历史事件的记载尤为集中、详细。  相似文献   

5.
施琅作为清初一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率军攻打澎湖,并最终以和平方式统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近十几年来,有关施琅统一台湾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发掘、整理了一批中文档案资料,而且据此发表了不少重要成果。但相对而言,以往的研究对外国资料部注意不够。因此,本文拟根据英国东印度公司当年留下的部分档案,结合中国历史文献记载,对施取统一台湾的具体过程及其与英国人的关系作一论述。英国东印度公司是早年就在远东地区与葡、西、荷等国进行角逐,并与台湾有过关系的商业殖民机构。早在17世纪初期,一个为荷兰…  相似文献   

6.
备受瞩目的大型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在央视一经播出,立即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该剧主人翁施琅——一位三百多年来争议不断的人物,再次引起社会舆论关注。有人认为,施琅成功荡除台湾割据政权,将其纳入中华行政版图,是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英雄;也有人认为,施琅两次投降清政权,甘愿为外族统治者卖  相似文献   

7.
在山青水秀的闽南地区,有不少名人的墓地和纪念馆。其中南安市水头镇的郑成功墓、石井镇的郑成功纪念馆,和惠安县黄塘虎窟的施琅墓、晋江衙口的施琅纪念馆,都是引人注目的。这两位明末清初动荡年代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彼此之间又有着非同凡响的关系。最初,郑成功和施琅都是抗清活动的参加者,施琅还曾在郑成功手下任左先锋。二人关系“相得甚”,郑成功很看重施琅,军中重大、机密的事都要和他一同谋划。然而,以后他们分手了:郑成功坚持抗清,施琅归顺清朝。二人的分道扬镳,要从郑成功南下支援南明永历政权讲起。顺治七年(1650年)…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知名人物处在对立的状态。他们之中,有的自始至终是敌对的双方,如忽必烈和文天祥,多尔衮和史可法,等等;有的则曾经处于一个统一体内,后来却转变为敌对的双方,如刘邦和项羽,曹操和诸葛亮,等等。上述对立着的人物,都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生动的一幕幕,都在不同的方面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本文所要讲到的郑成功和施琅,就属于后一种状况的敌对双方。如何评价对立双方的历史人物呢?这是个值得探讨而又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人们常常习惯于将对立的双方,简单的肯定一方而否定另…  相似文献   

9.
应如何对施琅作出历史评价?这是一个海内外史学界较有争议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史实问题,更有史学观点问题。本文就此淡谈个人的浅见。 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分析任何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捉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我们知道,施琅是于顺治八年(1651)与郑成功分手并归顺清朝的。其时国内形势已迥异于清兵入关初年,农民起义军的主力已遭到失败,先后建立的几个南明政权也已被摧毁,全国规模的抗清浪潮已被平息下去,仅有局促于西南一隅的南明永历政权和活动于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仍在坚持抗清斗争。换言之,  相似文献   

10.
11.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仁慈天后.这次敕封,和当年靖海候、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大获全胜,奏请敕封妈祖神助有密切关系.施琅在哪里出师台湾?或说福州,或说莆田平海.或说铜山.对此争论,应按历史史实进行讨论.据《台湾外记》、《台湾通史》、《海上见闻  相似文献   

12.
13.
刘铭传以武将而跻身于封疆大吏之列,其一生之建树重在"事功"而非"理论".正因为如此,他虽然也曾就海防及其相关问题有过全面系统的论说,但其认识水平显然不及同时代之佼佼者.关于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战略地位,他也是在领导抗法保台、建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的,并以首任台湾巡抚之地位不遗余力地将其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开创了包括海防在内的台湾近代化新局面.刘铭传加速台湾建设、加强台湾海防的初衷是为了抵御日本的侵略,不料数年之后,台湾竞因北洋海防的崩溃而落入日本之手.这绝不是刘铭传个人的悲哀,实乃国家民族之大悲剧.  相似文献   

14.
谭锐 《黑龙江史志》2011,(9):30-31,33
张澜作为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三个时期,始终与时俱进,奋斗不息.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去,不仅利用自身的影响,极力劝说四川的军阀率兵出川抗战救国,还与中国共产党协肩并战,共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战团结的阴谋,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夺取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5.
近读古史,发现郭沫若在古史研究中有明显的三点失误。现罗列如下,敬乞海内外专家明察。一、古代有无“三年之丧”制?郭沫若在《释祖批》中说:“《尚书·帝典》‘帝(放勋)乃组落,百姓如丧者批三载’,不独首姓字古无有,三年之丧古无有……亦可知《帝典》诸篇为孔门所伪托。”(《郭沫若全集·考古篇1》第20-21页)郭氏否定“三年之丧”是错误的,请看《竹书纪年》的帝尧、帝舜和夏代纪年(见附表)。1.从尧、舜、禹的继承来看,尧死于公元前2046年,舜继位于2042年,舜死于公元前1993年·禹继位于公元前1989年,皆有“三年之丧”,…  相似文献   

16.
土爽自1662年起,施琅将军两次率部众进兵台湾,四次上疏议请攻打台湾的专征权,至1683年统一台湾,前后经历20年,在这期间,施琅忍受两次攻台无功而返的猜疑,更有13年统一台湾政治抱负不被理解的痛苦,矢志复台,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率清朝水师,越海征战,一举戡定澎台,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施琅20年百折不挠,坚持攻打台湾,统一国家,特别是台湾统一后,在台湾弃或守的关键时刻,施琅以《恭陈台湾弃留疏》这篇重要的历史文献,详陈放弃台湾的严重后果,强烈呼吁台湾不能弃而不守,文献层层剖析,无私无畏,洋…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探讨辛亥革命历史时,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在辛亥革命运动的中坚人物、骨干分子中很多是留日学生。这是有道理的。首先他们都是热血青年,出国留学的目的动机本来就不是为了个人的高官厚禄,而是为了救国救民而去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加上孙中山等革命  相似文献   

18.
李光地(1642—1718年),福建安溪感化里(今安溪湖头镇)人,为康熙的一代名臣。他不仅以渊博的学问,宏富的著述,对清初学术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以敏锐的目光,干练的治才,为促进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拟就李光地反对割据分裂、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功绩,做些粗浅的探讨与论述,作为对这位清代著名理学家与政治家诞生35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9.
台湾史的研究肇始于日本占领时期,殖民当局的旧惯调查客观上为其累积了历史资料的基础,而总督府史料编纂委员会的成立则标志着官修台湾史的开端。就通史类的殖民者台湾史书写来看,挖掘日本与台湾的历史联系、通过古今对比贬低清朝统治的同时彰显日本统治台湾的所谓"治绩",曲线兜售殖民统治有功论,用意在于论证日本占领台湾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从而为巩固其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68周年和抗战胜利60周年.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广西人民为取得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