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人获得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权力,自此后,法国传教士于同治末年来到黑龙江呼兰地区传教,曾酿成多起影响重大的"呼兰教案"。光绪八年呼兰教案起因主要是由于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侵犯到当地旗民利益,偏袒保护教民,造成旗民和传教士、教民间的对立,酿成"盗卖土地致使传教士杀人案",此案严重损害当地旗民利益,对当地旗民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福安是明清时期中国天主教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教案频发之地,而清乾隆十一年爆发的福安教案在中国传教史上极具影响力。它不仅是中国天主教传教史上第一次流血的教案,而且还促成了嘉道时期清政府在立法中订立了对西洋人治罪的律令专条。这对中国天主教的正常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以往对此事件研究者虽多,但由於资料、档案屡屡披露发现,故以往成果多有偏颇。本文竭力综合各类中西原始档案,深挖全案的过程、原因及影响,以图超迈。  相似文献   

3.
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贵阳教案1840年的鸦片战争.资本主义列强以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跟着而来的是大举入侵中国,传教是侵略手段之一。在全国人民反洋教的斗争中,贵阳人民勇举大旗,走在前列。咸丰十一年(1961年)发生了青岩教案,第二年又发生了开州教案。青岩教案和开州教案两者合称贵阳教案。贵阳教案揭开了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序幕。明才战争以后,法国帝国主义分子被看宗教外衣,以传教为名,在贵阳进行种种侵略活动。他们同罗信众,庇护不法教徒为非作歹,干方百计扩大教会势力;他们兴办教会学校,宣扬宗教.企图消除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颁令禁止天主教之后,明清之际活跃的天主教传教活动逐渐转入"地下"。在清方档案里,天主教被称为"西洋教""洋教""邪教",其事迹混杂于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教案中,传教士重新公开进入中国本土则要到鸦片战争之后。~(1)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口通商口岸活动,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进入内地,从此天主教、新教(以下同时称呼时作"基督教")开始了在中国传  相似文献   

5.
福泉天主教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由石阡县传入,先后有法国传教士尚正道、莫善吉、华文英(均为中国姓名)前来传教。最早建造教堂的是团坡。团坡天主教堂由第二任法国神父莫善吉主持修建,以后又在城关和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不断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传教即是其中一项内容。同治九年(1870年),在天津的法国教会残虐婴儿,拐骗幼童,激发了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天津教案”。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处理此案时,完全屈服于外国侵略者,枉杀民众20人,充军25人,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发遣黑龙江当差赎罪,赔偿白银497285两做为修建教堂和抚恤费用,并派崇厚为钦差大臣赴法道歉。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尤文远一、天津教案的发生自清咸丰八年(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后,外国列强在中国享有了多种特权,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就是其中之一。传教士依仗帝国主义的势力,欺凌中国官员和民众,引起官员和民众的愤慨。在旧仇新恨交织的情况下,爆发了同...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20年代起,美国苦难会进入中国传教,其传教的主要地点是地处湖南偏远西部地区的湘西。这样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天主教会的号召、传教的实际需要共同决定的。这一时期,中国的内地传教权全面向西方国家开放,而美国国内则进入了海外传教运动的高潮。美国苦难会在此形势下,响应教皇的号召,接受了传教的使命。天主教传教重心的向乡村转移、西班牙奥斯定会的经济窘迫使得美国苦难会选择了湘西地区作为其传教的主要地点。  相似文献   

9.
附设于北京辅仁大学,由教宗驻华代表创立,委托天主教圣言会管理的司铎书院(1938—1950),是为司铎提供高等教育的机构。其直接目的,是为天主教中学和修院培养师资;其长远目标,则是以提高国籍司铎教育程度,达到学术传教的目的。"学术传教"作为一种传教方法,作为基督教与中国历史文化相融合的进路之一,是始自利玛窦时代,民国时期由马相伯、英敛之所继承的重要思想。司铎书院承载了"学术传教"理想,为中国天主教修院储备了师资,为天主教的本地化培养了领袖人才,并发掘和造就了各类学术专才,推动了天主教在中国本地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同治九年五月二十三日(1870年6月21日)天津城内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由于此案是法国领事丰大业率先三次向中国官员(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及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并打伤刘杰跟丁高升所触发,法国外交官是天津教案的肇事者,后又为激愤的民众所杀,因此清廷十分...  相似文献   

11.
康熙三十年杭州教案爆发,为在华西教士提供了促使清廷解除康熙八年禁教令、重新考虑天主教政策的历史契机。在多方因素影响下,康熙三十一年宽容天主教诏令终于颁布。该诏令不仅为天主教在华活动创造相对宽松的传教环境,而且引起欧洲天主教社会的较广泛关注,刺激了欧洲向中国拓展传教事业。此外,康熙三十一年容教诏令还成为道光二十四年法使喇萼呢与两广总督耆英谈判时,胁迫清廷同意弛禁天主教的一个重要筹码。  相似文献   

12.
明末 ,天主教再次传入中国 ,先后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以及北京等地建立较为稳固的传教据点。其中在肇庆的传教活动是天主教再次入华后的摸索期 ,而在韶州、南昌、南京等地则是传教活动的发展期 ,在北京是鼎盛期。韶州(今广东韶关) ,是岭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 ,是广东著名的贸易重镇。明末 ,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到韶州传教 ,是进入中原传教的重要一站。对于天主教在肇庆、南昌、南京、北京四个据点的传教活动 ,目前学术界已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但关于韶州在天主教传教活动中的地位 ,则少有论及 ,因此本文试图能够在这一方面稍作补充和评述。…  相似文献   

13.
周媛 《黑龙江史志》2010,(17):38-40
作为晚清时期发生在安徽的四大教案之一的芜湖教案,其影响力是四大教案中最大的,且牵涉到的国家也是最多的,那么清政府在与外国政府的交涉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中国驻外公使的参与和活动。那么究竟驻外公使在清政府处理芜湖教案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他们又是如何利用自己在国外的优势,帮助清政府妥善处理此案的,便是本文想要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中西文化直接交流的时代,也是西方天主教在中国全面传播的时期,在这个文化大交流中,法国传教士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很久以来,由于外文材料利用方面的种种困难,国内学术界似乎从未对法国传教士进行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对他们所起的作用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笔者有感于此,参考在国外接触到的某些外文资料写成拙文,对法国耶稣会士在华活动的一个侧面──传教策略作一尝试性探讨,希冀能对国内开展对法国传教士的研究有所裨益。(一)关于法国耶稣会士来华,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天主教事业在华奠基人利玛窦。1610年5月,…  相似文献   

15.
正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字复初,意大利人。1579年,36岁的罗明坚与几位传教士乘船抵达澳门,试图进入中国内地传教。1583年罗明坚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成功进入中国内地,在肇庆定居,并开始传教。1588年罗明坚返回欧洲,在中国的传教事业结束。罗明坚与利玛窦等人是首批入华耶稣会士。他们不但成功打开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局面,也  相似文献   

16.
与耶苏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等并列,圣母圣心会也是在华传教的主要天主教修会之一。它于1862年由比利时南怀仁(Th-eophilus Verbist)倡议成立的,以来华传教为主要目的,从1865年首任会长南怀仁一行启程来华,直到1955年最后一位圣母圣心会士离开,历时九十年,先后有六百六十七位来华传教过,其中有二百四十四位会士长眠在中国。在解放前夕(1948年),我国北方共有二百三十九位圣母圣心会士,以及二百余座教堂和二十余万教徒。除主要地区内蒙古外,它曾在我国整个北方,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以至新疆,产生过重大影响。 利用学术作为传教工具,这是明末以来天主教活动的重要特点。鸦片战争后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也继承了这一衣钵。中国是圣母圣心会的第一个传教区。该会规定在会士的初学期和肆业期(总共七年)中,汉语为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往而知今。近代南明区境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出现的著名人物,史有记载,历历在目。笔者在为《南明区街道志》撰稿中曾进行查档与调查研究,对发生在南明辖区的历史事件进行过梳理,觉得这些历史对后人有教育和启迪作用,现整理于后,以飧读者。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法国天主教主教胡缚里以《天津条约》为护符,在贵阳威迫官吏,欺压人民,勾结地痞流氓强占民产,违反中国法令,激起贵州广大人民群众不满,这就是震惊全国的“贵阳教案”。现市府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博爱路上的南天主堂遗址,就是这一事件的历史物证。光绪二十七年(1901…  相似文献   

18.
1582年(明万历九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华,进行广泛的传教活动。利马窦重视科学,曾将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深受朝野欢迎,因而传教受到保护,不但在人民群众中信教者日益增加,连皇室也有不少人入教。到南明时,永历两宫皇后及皇太子均奉教受洗。当时,士大夫总结利马窦有六大特点:“奋志汉学,赞美儒教,结交名士,排斥佛教,介绍西学,译著华书”。直到清顺治及康熙早朔,天主教都受到官方保  相似文献   

19.
1870年夏秋间发生的天津教案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举世瞩目的中外冲突。负责处理教案的曾国藩于6月23日奉诏赴津查办事件,经反复斡旋,于10月初了结全案,历时三月许。值得注意的是,在津案处理过程中,普鲁士与法国之间因西班牙王位继承  相似文献   

20.
16、17世纪之交,在日本的耶稣会士以“谋略智取型”开展送医送药、救助奴隶、兴办教育等“慈善活动”,在社会底层民众中赢得了大量信众,开辟了一个“天主教时代”。这与天主教在拉美对异教徒采用以“刀剑传教”的赤裸裸的征服完全不同,成为天主教传教史上极具典型意义的特例。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日耶稣会缺乏武力后援且为适应文化差异而被迫采用的传教策略。“慈善传教”与“刀剑传教”在形式上大相径庭,然两者的目的却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