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往今来,人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死后,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埋葬方式,和当地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墓主人生前身份,民族、生活习惯等。本文结合泰来古代墓葬,探讨了当地的葬俗。  相似文献   

2.
只要是对西藏人文风土比较了解的人,都可以随口说出西藏最为常见、最具特,正的丧葬习俗——天葬,哪怕是从未见过天葬的人。当然也有人知道古代西藏曾流行过土葬,那是因为人们去看过或听说过山南琼结的藏王墓、朗县  相似文献   

3.
古代伦理道德教育的成功方法之一,是用习俗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之中,荣辱观的教化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除了惯常用礼仪进行道德教化外,楹联习俗也是其中方法之一。一直以来,用楹联习俗感化和教育人的方法,得到后世许多儒家文史学者的响应,他们常常把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融注在楹联文本之中,利用楹联传播的特点对人们实施教化。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也应当充分有效地整合楹联资源,借鉴楹联习俗的教化方法,发挥其在荣辱观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读了王可宾、李衡眉二同志关于“设弧”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也想参加到这个讨论行列中来,讲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博通家之一晒。 (一) 人类社会都经历过以弓矢为主要工具的渔猎时代,弓矢主要是男人使用的,久之就成了男人的象征。因此,古代人们生男时,往往设弧(弓)于门,表示这一家庭又新增加一名男性成员。生子设弧于门,不仅汉族有此习俗,满族也有此习俗;不仅中国有此习俗,外国也有此习俗。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共同习俗,并不见得都是从别人那里学  相似文献   

5.
对于一切生命而言,死亡是谁都不能回避的归宿。由于中国古代先民认为灵魂不灭,死不过是向另一个世界即阴间过渡。因此,古人把对死的安排(即丧葬)变成一种生活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方式。葬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丧葬习俗对研究逝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颜色与民俗:另一个视角的中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军 《民俗研究》2004,(4):168-175
引言   自人类诞生起,上帝便用魔术般的手将世界装扮得五颜六色.正因为有了颜色的存在,世界才变得如此可爱.但是由于文化、环境、习俗等的不同,人们对颜色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联想,东方人可接受的颜色未必受西方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西方国家也有龙的传说。西方人往往把龙当作一种凶暴的、恶毒的蛇怪,形成了毒蛇禁忌习俗,并在此基础上普遍产生了屠龙观念。分析起来,这是西方人与自然界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陈永国 《北方文物》2012,(1):50-52,57
古代蒙古人较早地在家庭生活中确立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由于男子在家庭中的支配性作用,人们开始以父系血缘计算家族关系。蒙古人的婚姻习俗是丰富多彩的,古代蒙古族妇女在政治、经济以及家庭生活中都享有着受人尊敬的地位,蒙古人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游牧兼狩猎。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中华书局引进了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联经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丧葬信仰的重要著作。该书结合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认为墓葬形制的转变与死后世界观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转变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相应表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从战国末期开始发生大转变,反映出中国人对死后世界的面貌有了比较具体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殡葬     
人死了要安葬,活人如何安葬死人,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历史篇 自古以来,各民族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殡葬方式: 土葬 “入土为安”,作为人们的传统观念.具有根深蒂固的历史。旧时代,王公贵族,生前便修墓建陵,死后入葬,更是展示自己气派的机会──陵墓因此而成为中华文化的博物馆、成为今天的人们了解历史的窗口;普通百姓,也要请风水先生为其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七十年代的安徽农村,几乎各个家族都有一块“老莹”,汇聚着列祖列宗。老 ”规模的大小,被看成家族兴衰的标志。墓地,是人生旅途的归宿与最后的终点,也是…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们对家族及宗法的重视,因而对中国古代的姓氏制度已有相当的研究,但是对于中国古代的人名及其制度的研究却甚为稀少,似乎也还没有人把它作为历史研究的辅助性的科学——历史人名学来加以整理和把握,并从这个角度  相似文献   

12.
一、概述 中国古代家具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一样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由于受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地理、制作技巧、社会组织、宗教思想等不同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家具走着与西方古典家具迥然不同的道路,形成一种工艺精湛、不轻易装饰、耐人寻味的东方家具体系,在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其东方艺术风格特点,影响着世界家具及宝内装饰的发展。它与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紧密相连,也与不同时期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中国古代人们起居方式变化可分为席地而坐和垂足坐两种方式,其家具形制变化主要围绕着这两种方式的变化而变化,随之出现了…  相似文献   

13.
苗寨的丧奠习俗是奇异的。居住在华宁县通河甸、华溪区等山区的苗族,老人死后有一种祭奠习俗,叫“敲老牛”。这里,谁家的老人死后,家人就用芦笙吹起丧调,表示寨子里有人死了。倾刻之间,乡亲近邻就闻声来到死者家里帮助料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不同时期的古代墓葬中相继发现了一批黄金面具,这和文献记载青藏高原古代部族中所流行的为具有高贵身份的死者制作"金鼻银齿"用以覆面的情形十分相似。但进行考古学的观察可以发现,这些黄金面具的形态不尽相同,可以分为"整体型""拼合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各自所蕴藏的文化意义也可能存在差别。这些黄金面具和古代中亚、西亚地区流行黄金面具的习俗之间,有共性也有特性,但很明显都是通过"高原丝绸之路"发生的相互联系,东西方文明在青藏高原交流与交往,使得青藏高原的黄金面具同时具有东方和西方丧葬习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陈亮 《文物世界》2010,(3):66-72
<正>古俑是中国古代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它真实负载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信息,也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审美习俗变迁的轨迹。汉、唐是中国古代社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献记载高句丽存在着人殉的习俗,在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当中也可以看到高旬丽民族殉葬的某些情况.高句丽人殉的情况从王族到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存在着.不仅都城地区存在,在偏远地区也有殉葬的情况.这种殉葬习俗一直延续到高句丽灭亡之前.高句丽人的殉葬习俗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元旦     
《文史博览》2008,(1):35
“元旦”一词,是中国古代的“土产”。中国很早就有过“年”的习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自西历传人我国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  相似文献   

18.
文史快车     
《文史天地》2024,(3):94-95
<正>立春与人日戴彩胜古代立春日和人日,人们用有色岁绢或纸,剪成的双燕、小幡、人形、花朵等头饰,统称“彩胜”。人日在每年正月初七,又叫“人胜日”“人庆”等,中国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中国人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人日有戴彩胜的习俗,从晋朝开始,就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之俗,人们也会戴在头发上。唐代之后,更加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相似文献   

19.
习俗作为特定人群的生活惯制,它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即便是那些弊习陋俗,它一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彻底的屏弃和剔除。这就是习俗本身惰性特征的反映。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前,人们在这个傲居强盛而几乎又无任何天敌威胁的国度中,按照圣人的观念,遵照祖宗安排好了的习俗原则生活着。这种习俗生活中无论包含着多少落后、野蛮的成分,也无论怎样“有损于世”、“无补于今”、  相似文献   

20.
王梅 《中原文物》2007,(3):75-79
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旅顺博物馆所藏人俑极具特色。这些人俑以不同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和礼仪,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生活习俗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