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外刊摘要     
《环球人物》2012,(25):10
中国为何提防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黎安友与兰德公司政治学家施道安联袂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文章,探讨中国如何审视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文章认为,美国人认为中国难以捉摸,但对于美国的政治万象,及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大多数中国人也不太清楚。虽然美国试图对中国展示善意的一面,但美国的不少政策让中国感受到了  相似文献   

2.
美国重视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研究 ,尤其是对中国的研究是随着战后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大增而兴起的 ,美国对新中国的关注 ,目的是使美国的“中国学”研究 ,从单纯的学术探讨转而公开为美国全球战略、国家利益服务 ,这是战后美国研究中国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探讨的是麦卡锡主义时期美国中国学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3.
张涛 《史学集刊》2004,(3):73-79
作为美国社会中一个较大的学术群体,美国历史学家的中国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美国知识分子的中国观具有很大的参照意义。最权威的美国史学刊物——《美国历史评论》——在20世纪90年代所发表的中国研究文章便从一个极为重要的角度展示了美国史学界的中国研究在最近十年的主要线索:中国的传统儒家思维方式左右着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  相似文献   

4.
大豆之夏     
李斐然 《人物》2018,(9):82-87
出发 美国西雅图港是离中国最近的大港口,几乎每天都有货船奔向中国,大豆是西雅图港的常客,拥有一个专用的粮食码头——86号码头。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大豆出口国,每年美国生产的大豆有一半以上需要出口,其中超过60%都会抵达中国。2017年,美国出口中国的大豆达3300万吨。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国务院开展文化外交,设立中美文化关系项目,通过多种路径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向中国民众展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中国人了解美国。通过中关文化关系项目,美国在抗战时期加强了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也增进了中关两国在知识、学术、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是其对外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服从于美国的整体战略和对外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化交流,在中国塑造有利的“美国形象”,输入“美国理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方。  相似文献   

6.
从美国军舰帕奈号在中国长江被炸到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美国对日本的态度逐渐转变着,同时也开始深入的关注了中国的抗战.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在美国人眼中的形象也在悄然的改变着.美国媒体和中国政府在美国的宣传活动,促进了中国人的抗战形象在美国民众眼中的变化.中国抗战得到了美国民众舆论的支持,从而获得了美国大批的物质援助.  相似文献   

7.
中国最幼稚的启蒙派总是这样提问题:“你如果批评美国,你就是替中国的贪污腐败辩护。”为什么一个人不可以既批评中国的腐败贪污的同时,又批评美国呢?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不能说中国有问题,美国就没问题,也不能说美国有问题,中国就没问题。批评中国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中国问题的前提,比如中国经济现在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给发达国家打工,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处于低端,  相似文献   

8.
挖洞     
正我是一个在美国底特律出生,现住在波士顿的中国孩子,但我还没有去过中国。我常想:中国是什么样子呢?面积有多大?比波士顿大多少?离美国有多远?比波士顿到底特律还要远吗?从我懂事起,就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在中国时的故事。他们还告诉我,美国的晚上正好是中国的白天,中国的晚上是美国的白天。我非常想到中国去。  相似文献   

9.
费正清与美国现代中国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美国的中国研究,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费正清是公认的美国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现代中国学的开拓者,他的学术经历是美国现代中国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为了全面考察美国现代中国学,对费正清的中国研究做一探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任一 《史学集刊》2016,(1):46-57
20世纪初,在华的美国官员、报人、商人为了能与其他一战参战国家的对华宣传进行竞争,在中国宣传美国理想,引导战后中国走上一条美国式发展道路,推动并参与了1918年9月在中国建立的公共信息委员会中国分部。中国分部的宣传塑造了一个可以帮助中国发展的强大而高尚的朋友形象,为中国的发展勾画了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世界和平新秩序,为中国指出了一条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宣传在20世纪初迫切寻求平等独立的民族国家身份,设法参加战后和会的中国人那里得到了热烈响应。然而中国人也不是美国宣传的被动接收者,他们根据自己的诉求主动参与各项宣传活动。正是由于中国分部的积极宣传以及中国人本身对新民族国家身份的诉求,使得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消息传来之前中国人对美国以及美国主导的战后新秩序的信心和希望不断膨胀。当希望最终破灭时,中国上下产生了普遍的幻灭感,并促使一部分中国人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王睿恒 《历史研究》2016,(4):80-97,190,19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全面负责对华宣传。为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这种中国形象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第二,中国是肩负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第三,中国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路。美国试图通过对战时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现,鼓舞中国民众的战斗士气,同时向中国民众灌输大国意识和国际共同体理念。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特殊剪裁,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彭靖 《文史春秋》2012,(11):30-34
费正清(1907—1991年)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素有“研究中国历史的美国教父”之称。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当今美国诸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自其门下。  相似文献   

13.
褚艳红 《史学理论研究》2022,(6):98-111+159
20世纪下半叶,美国关于当代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有较大进展,在妇女形象建构、活动空间以及妇女发展等专题方面有不少成果。口述史方法、民族志调研和社会性别范式构成美国该领域研究理论的基本特征,在特定社会语境和诸多文化学术思潮的共同作用下,形塑了美国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基本面貌。中国学界可借鉴美国妇女史学界的方法理论,思考美国分析框架应用于中国本土研究的可能与不足,辨别美国在本土女性主义精神影响下关于中国当代妇女发展观点的洞见与偏颇,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多元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决策层一直在评估和分析中国的力量和影响力,思考中国给美国的亚洲政策带来何种挑战。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决策层开始重视中国的"未来潮流"话语,不仅将其看作意识形态宣传,而且担心中国创造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会对亚洲国家产生吸引力。"未来潮流"之争事实上隐含着美国对中国传统影响力和现代示范能力的担忧,美国决策层将其与美国的威信和信誉,乃至美国在亚洲的地位联系起来,最终强化了越战升级政策。从"未来潮流"之争的视角来解读,这一时期美国东南亚政策的缘起和结果评价应当有所修正。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局限和思维定式,左右了当时也影响着今天的美国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5.
美国电影对于中国广大人民精神上的毒害,是普遍而深入的。在经济上,美国影片又是我国外汇的一笔大支出。美国影片公司还企图利用从中国影片榨取来的高价片租收买中国的电影院。以“七彩”“五彩”诱人的美国电影,是美国一大侵略工具。解放后的北京市影院业通过:坚决拒绝放映美国影片,从三月二日起首都各影院一直停止了放映美片。  相似文献   

16.
陆俊元 《人文地理》2006,21(1):120-122
美国对华地缘战略具有遏制加利用的两面性。在传统层面,美国主要把中国看作战略对手,进行地缘政治围堵,对中国发展构成显著的制约性。但是,从现实利益出发,美国又利用中国,在反恐、防扩散等方面谋求与中国的地缘战略合作,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人物传记的研究,历来是美国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美国学者的中国人物传记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美国中国学的走向和特点。美国学者在中国人物传记研究方面成果丰富,政治人物传记和文化人物传记为两大支柱,人物传记研究亦为博士论文重要选题。从特点上看,美国的中国人物传记研究扎实严谨,注重传主思想的研究,注意东西方传记特点的比较。从背景主轴分析,美国的中国人物传记研究大多出于对华发展战略和国家长远利益的现实考量,其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受学术思潮影响颇大,且撰写人物传记往往成为美国学者产生中国研究兴趣的重要"突破口"。我们应以批判的眼光和立场看待他们的研究,借鉴其经验,推动中国21世纪人物传记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荆继武  道平 《环球人物》2013,(17):31-32
中国885万台主机被美国控制随着"棱镜"计划的各种细节逐渐大白于天下,中国也被卷入其中。据斯诺登提供的信息,美国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入侵中国境内的电脑和通讯系统。其实,中国也早就察觉到了来自美国的信息安全威胁和攻击。去年3月,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  相似文献   

19.
随着1917年2月美国政府对德绝交,以及对中国政府一起行动的邀请,再次开启了中国加入一战的步伐。时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对推动中国追随美国产生了重要作用,正是芮恩施的推动,实现了中国对德抗议与断交。但是否参战的争论,激化了中国政府内部的矛盾,对于中国的内争,美国希望能够和解,但并不愿意干涉中国内政。而实际上美国并非反对中国参战,而是希望中国在实现内部和解与统一之后参战。同时虽然芮恩施一再争取美国对华贷款,但美国政府担心刺激日本,不愿直接援助中国,而联合英法等国,约束日本行为的意图也落空,最终丧失了其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优势地位,不得不与日本妥协。  相似文献   

20.
争夺中国东北:1900至1903年的美国对俄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 0年至 190 3年俄国占据中国东北期间 ,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 ,与俄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外交争夺。美国积极利用英国和日本施加于俄国的压力 ,与俄国暗中展开谈判。其间 ,美国以牺牲中国权益包括“中国完整”为诱饵 ,诱使俄国同意美国在东北“利益均沾”。由于列强争夺态势的复杂性及利益的不可调和性 ,美俄谈判无果。最后美国逐渐转向支持日本对俄开战的政策。整个过程说明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用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