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卓越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是世界第一个苏维埃国家的真诚挚友。 早在19世纪末,当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前往英国期间,他就开始了解俄国的革命运动。1897年,他在伦敦一个图书馆结交了数位侨居国外的俄国民粹派革命家,其中一位是伏尔霍夫斯基。此人在俄国发表孙中山两篇文章的译文起了很大作用。孙中山在伦敦时,曾被人诱  相似文献   

2.
日本决定对孙中山政策诸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决定对孙中山政策诸因素探析俞辛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与近代日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孙中山在3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在国外渡过了17年6个月。其中在日本9年6个月,占54%;在欧美5年6个月,占31.4%;在南洋2年6个月,...  相似文献   

3.
佩里·安德森(PeryAnderson,1938——)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新左派理论家和政论家。安德森1938年生于伦敦,青年时代他主要靠自学掌握9门外语,这为他以后从事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62年5月,年仅24岁的佩里·安德森担任了《...  相似文献   

4.
有关史书及文章叙及孙中山英国伦敦蒙难之事时,往往有不实之词,有意回护孙中山.这不符合史家应该遵循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现据有关史料,对以下两个问题予以澄清.第一个问题是,孙中山是怎样进使馆的?史家们在谈到孙中山伦敦蒙难时,大多认为孙是被绑架进清驻英使馆的,孙本人在《伦敦被难记》中也一再表白是被诱骗、挟持到使馆的.其实他是大摇大摆地走进使馆的.  相似文献   

5.
最近,翻阅了几本研究孙中山的著作,都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前后(1896年10月1日至1897年7月)形成了三民主义.有的说,“完成了三民主义的总构想”,还有的说,“初步形成了三民主义的主张”.孙穗芳女士则说:“在伦敦的政治研究和社会考察,使祖父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出现了质的升华,三民主义更趋完整和深化.”事实并非如此.孙中山在这段时间的言论和行动虽在个别问题上涉及到三民主义的思想,但从未对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作过阐述.孙中山在这段时期的主要活动是:(一)在伦敦参观考察医院、摄政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院及有关历史遗迹,观看街道、店铺、车马、贸易情况,深为英国资本主义文明所吸引.他在《伦敦被难记》中说:“予自是即小住伦敦,或游博物院,或访各处之遗迹.观其车马之盛,贸易之繁,而来往道途绝不如东方之喧哗纷扰,且警察敏活,人民和易,凡此均足使人怦怦向往也.”  相似文献   

6.
正1978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尼基福洛夫的《孙中山在一八九六年十月》一书,它按照时间顺序逐日叙述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各方面进展的详情,读来像一篇娓娓动听的历险记,本刊特全文登载该书中译本,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作者的话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家孙逸仙的一生中,恐怕找不到另外保存下来的有关两星期的资料,能如此详尽地记载着他,即孙先生的每一行动和几乎每一思想。一八九六年十月十日至二十三日在伦敦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断发以铭革命之志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命运奔走:1894年他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拒绝;同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896年孙中山断发改装,赴檀香山、美国和英国等地进行革命活动;1905年他创建同盟会,提出“民主、民权、民生”;1913年  相似文献   

8.
来英国前对伦敦的交通一无所知,到了以后有点傻眼。这是个靠地铁和火车支撑的城市。这个城市穿梭来往的上班族,第一选择是地铁。出租车当然有,但贵得让人望而却步。听说早年有中国学生从希斯罗机场打车去剑桥,用掉了半年生活费。我们艺术学院的美国富婆和英国贵妇,纵使穿金戴银,每天上课还是得从地铁站钻出来。这里这组数字,可以说明伦敦地铁的威力。第一次运行:1863年1月10日,有全球迄今为止最古老也最大的地铁系统。全伦敦共有274个地铁站,04-05年平  相似文献   

9.
英国人詹姆士·康德黎(James Cantlie)营救过“伦敦被难”的孙中山的事迹已为史界尽知,但是,孙中山和康德黎是怎样成为挚友的,有关史书提及不多。前不久,笔者读了康德黎、琼斯《孙逸仙和中国的觉醒》(James Cantlie and C·Sheridan Jones《Sun Yat Sen and the awakening ofChina》,伦敦加诺德父子公司1912年出版),对两人由结识到挚友的情况略知大概,特粗略成文介绍,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0.
街拍伦敦     
曹哲建 《风景名胜》2014,(3):112-128
“若是你厌倦了伦敦,那就是厌倦了生活。”在伦敦地铁交通图上,赫然地印着英国著名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的这句名言,他的理由是——“伦敦有人生能赋予的一切。”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19世纪英国经济地理是以北方工业、南方农牧为基本的分工特色,即英格兰西北部和苏格兰南部是新兴工业城市的集中之地,南方仍然是传统的农业区,首都伦敦是一个消费中心。然而,英国城市之间还有着更为细致的分工,伦敦也不全是以消费与商业为特色的城市,而是一个重要的工业中心。伦敦有着大量的制造业人口,许多行业有着非常高的区位商,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很高的竞争优势。伦敦与当时英国的其他工业城市一样,小企业与大工厂并存,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机器生产共处,成为消费品、高端产品、终端产品和下游产品的生产重镇。总之,伦敦是19世纪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甚至是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相似文献   

12.
姜鸣 《风景名胜》2012,(7):34-37
英国文坛大师萨廖埃尔·约翰逊曾感慨地说,"当你对伦敦厌倦之际,就是对人生也已经厌倦了"。这并不是一个表面奢华的城市。提起伦敦,大多数人都联想到"雾都"之类的并不欢愉的词汇,因为伦敦确是与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许是和它的经历有关,也许是多年的战争将它动人的笑容洗刷,也许是过多的伤感记忆将它的眼睛湿润。  相似文献   

13.
微博历史     
正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1867—1916)曾在英国留学,但这段时光给他留下了极差的印象:走在伦敦街头,周围净是"身材高大的美男子"。他曾回忆:"住在伦敦的两年是尤为不愉快的两年。余在英国绅士之间,如同一条与狼群为伍的鬈毛狮子狗,日子过得甚凄惨。"  相似文献   

14.
1895年,孙中山从檀香山经香港回国,决心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经费与武器。孙中山与他的老师、英国医学博士康德黎商量,康德黎表示愿意帮忙。在一次宴会上,康德黎将孙中山介绍给为人侠义、在香港有一定影响的日本著名的实业家梅屋庄吉,这便是他们二人的初次见面。两天以后,孙中山来到梅屋照相馆,梅屋把他带到  相似文献   

15.
姜鸣 《风景名胜》2012,(7):32-37
英国文坛大师萨廖埃尔-约翰逊曾感慨地说,“当你对伦敦厌倦之际,就是对人生也已经厌倦了”。这并不是一个表面奢华的城市。提起伦敦,大多数人都联想到“雾都”之类的并不欢愉的词汇,因为伦敦确是与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许是和它的经历有关,也许是多年的战争将它动人的笑容洗刷,也许是过多的伤感记忆将它的眼睛湿润。  相似文献   

16.
宋霭龄在美国度过了6年的留学生涯,1910年初回到上海。她参加了同盟会,担任父亲查理──同盟会司库的秘书,协助父亲同海外的孙中山联系。在她幼年的时候,孙中山就是她家的常客、经过这两年的工作,她对孙中山的主义和为人已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1911年12月25日,沪军都督陈其美为迎接孙中山由海外归来作了精心安排,他专派了一艘“建威”号军舰到吴淞口迎接,宋霭龄和父亲查理一早就来到码头,翘首以待。当孙中山一眼瞧见留一溜黑密胡子的查理时,他早已忘记了要保持领袖风度的劝告,呼叫了一声“查理”就奔过去,两人热烈地拥抱到了一…  相似文献   

17.
访英简记     
根据中英文化交流协定,我们于1981年9月前往英国进行学术考察,同年12月返回北京,在英国逗留了3个月,主要的活动地点在伦敦,并到牛津、剑桥、曼彻斯特、里兹、格拉斯哥、爱丁堡等地作短暂的停留。这次在英国主要是访问英国国家档案局等单位,了解那里收藏有关近代中国历史档案的情况,此外还参观英国著名的大学和图书馆,考察英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伦敦是英国大城市中最后一个建立起现代城市管理机构的城市。1835年的地方政府改革把伦敦排除在外,到1855年伦敦才有覆盖全城范围的管理机构——"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它的主要成就是创建伦敦下水道系统的核心,建筑泰晤士河河堤,清除贫民窟,开辟新街道,管理桥梁,建设公园,等等。但是,"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缺乏明显的群众性和民主性,不仅面临许多外在的干扰与阻力,而且还面对机构本身的问题,出现了拆迁征地丑闻、以权谋私以及最后的权力之争等。这些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首都伦敦的特殊性,也说明了各种利益的博弈在伦敦远比在其他工业城市激烈,情况也更复杂。"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最终被废除,既是内部腐败招致民众敌意的结果,也是伦敦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需求所致。  相似文献   

19.
1914年,蒋介石曾有过一次鲜为人知的东北之行。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复员整军会议上的演讲中说:"记得我在民国三年到东北去考察的时候……我在日本人的掩护招待之下,在东北的满洲里、哈尔滨、长春等地,住了三个月。"那么他当年为什么要到东北,在东北又做了些什么,于他的人生又有什么作用,以致让他在事过30年后还念念不忘呢?受命1913年,孙中山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终因力量悬殊以致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  相似文献   

20.
杨献珍是享誉中外的哲人和教育家。1896 年7月24日出生于郧县安阳口一个农民兼手工业者家 庭,1992年8月25日去世,享年97岁。他青少年时代就 读于湖北郧县高等小学、湖北省立第八区郧山中学、国立 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后改为商科大学)。毕业后被该校聘 任为英文助教兼武昌模范小学语文教员。1926年参加 中国共产党,历任湖北省立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中共汉 口第三区区委委页。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后经社会各界 营救,于1929年7月出狱。1929年9月,党组织派杨献 珍等人去上海,在中共中央文委领导下创办“沪滨书店”, 专门出版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作家的文艺作品。1930 年杨献珍离开上海,赴河南开封高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因反动学生向国民党当局检举告发,杨献珍不得已逃离 河南,重返上海。1931年春,杨献珍受党组织派遣,化名 杨仲仁协助中央特科特别党员胡鄂公到天津开展华北政 治情报工作和营救被捕的顺直(即河北)省委负责同志。 7月到北平,在与党的关系人接头时被东北宪兵司令部 逮捕,被判处死刑,后经与同狱战友殷鉴、陈原道、薄一波 等一道进行翻供斗争,迫使敌人将其由死刑改判为有期 徒刑5年。9月,杨献珍和他的狱中战友们被押送到北 平军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