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解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东西称之为"效果历史"。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
从对历史是什么、历史何以可能的不同回答以及其中内含的思维与哲学上的差异来看,学术史上实际存在着四种历史研究及其反思形态:自然主义历史观是一种"法自然"的历史意识,因为人和语言均属于天然世界的一部分,故历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记事行为,历史的真实源出于它的天然性,它是不必证明的自然之真;客观科学主义的历史论视历史为客观的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它借助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力图重新恢复历史的"自然"真实性与可靠性,但其真实性实乃源出于一种二元论的理性观念设定,其所能指向的只是一种逻辑化的世界和历史;存在主义哲学及其解释学的历史观则追问历史何以可能,为一切史学奠定了存在的根基,敞明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和真理,并倡导一种非实体(本体)、非二元论的哲学思维范式;后现代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文本间的、语言学上的建构,历史是一种话语和权力游戏,把客观科学主义的历史论正好颠倒了过来。  相似文献   

3.
滕兰花   《广西文史》2005,(4):60-65
历史的记述有两种类型,一是精英阶层的记述与记忆,这主要体现在各种主流献当中。另一种是在民间的历史叙事与记忆,这主要体现在口头叙事、地方性仪式和各种地方性献中。民间力量在认同国家历史的过程中,也在用自己地方性的视野去叙述着历史事件,即用传说或祭祀的方式去表达他们对历史的一种记忆。赵世瑜先生认为历史是一种集体记忆,记忆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4.
黄敏兰 《史学月刊》2003,(1):121-128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界对历史规律性问题进行了长期反复的争论。人们对历史规律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发展史意义的规律,一种是历史认识论意义的规律。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把五种生产方式的演进当作历史规律的主要形式。近年来一些学者反思过去研究中的简单化倾向.对历史规律的研究开始进入到历史认识论的层面,对规律的理解日益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5.
一在史学工作中,对历史文学的研究和实践,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按照白寿彝先生的看法,历史文学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指用历史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另一个意思是指真实的历史记载所具有的艺术性的文字表述。前一种历史文学,是文学工作者需要着重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后一种历史文学是史学工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认识的性质上,迄今为止至少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论点。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兰克实证主义史学把历史认识视为对历史实在的客观反映,强调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认识论上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认识对历史客观实在的反映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分析历史哲学的发展,尤其是相对主义史学把历史看作是历史认识主体的能动创造,历史是历史学家主体思维的结果,在认识论中成为一种主体创造论。20世纪中叶以来,以爱得华·卡尔、伽达默尔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了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认识客体之间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7.
声音     
正Indira Chowdhury国际口述历史协会主席记忆和历史的关系非常复杂,但是记忆是口述历史工作的一个基础,也是口述历史工作的一个方面。口述历史访谈让我们找到了和我们有相同经历的群体,让我们能够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体验另外一种人生。正如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获奖感言,一个  相似文献   

8.
王蓓 《神州》2013,(21):42-42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现在,口述史学成为与笔录或笔述的历史学相并立的一种历史表述或研究方式,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历史亲历者或见证人用口头讲述来展示历史。这种方式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一个途径。这是口述史可以促成历史学产生革命性变革含义的  相似文献   

10.
大历史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新领域,它是指从各种可能的规模甚至宇宙的规模来探究一切事物的历史。大历史也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它与世界史存在关联,也是对传统史学的一种补充。大历史探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心灵和社会需求,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11.
纵观历史长廊,总有人会用独特的方式留下自己的脚印。不管在曾经的那一刻,是得志还是失志,是正义还是奸诈,都只能留给后人做出评价。在证据面前,历史终究会还原到它本来的面目。正如韩国民众推倒李承晚铜像,用金九铜像取而代之一样,铜像的交替就鲜明地表明了历史最终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历史是最公正的。金大中总统曾于1999年说:“纵观历史,存在着两种人,一种人是虽死犹生,一种人是虽生犹死。而金九先生正是前一种人。”  相似文献   

12.
全面透视女性悲剧命运的新成果─—《中国历代女性悲剧大观》评介秦闯女性的存在和人的存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存在,女性的历史和人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历史。在人类历史的第一世纪,女性是历史的绝对主宰。生殖文化是女性时代的主要特征,然而,随着母系氏族社会的...  相似文献   

13.
<正>在历史研究中,存在着如何避免两种有违科学精神的倾向问题,一种倾向是只重视宏观历史和大事叙述,仅仅停留在历史概念的推演而不肯深入研究历史细节;另一种倾向则是完全忽视甚至否定历史观和对整体历史的把握,只注重历史细节和个案研究,并以此为标榜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前者失之疏阔和空谈,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新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五种生产方式斧削中国历史 ,是不适宜的。首先 ,五种生产方式是按照欧洲的历史提出来的 ,所以只适用欧洲的历史 ,与中国历史是不切合的。其次 ,五种生产方式只是一种逻辑概念 ,与实际的历史是有出入的。如所周知 ,马克思着力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破坏了或改造了以前的各种生产方式 ,把这些生产方式按历史顺序排列下来 ,就构成了五种生产方式。其实 ,任何社会的经济形态都不是由单一的生产方式构成的 ,而是由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构成的。例如 ,马克思还提到过一种手艺人或小农的生产方式 ,就未包括在五种生产…  相似文献   

15.
<正>个人、社会、机构、规则、民族、国家等等,每一种在历史中生成并于现在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历史性。一切事物的历史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历史性。~((1))对历史的更好理解是人更好地认识世界的一种必要基础,最终服务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此而言,历史研究确实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国际关系研究同样基于历史理解。在近代史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两种史学意义体系,即科学理性体系和历史理性体系,它  相似文献   

16.
陈利湘 《神州》2012,(16):175-175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之一。而提问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它既是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刺激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又是对学生进行形成性检测,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强化教学措施,纠正教学偏差和控制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新课程同样也面临着各个学科的改革,而历史课程作为一种史学教育,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正视,同时也是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一种感悟。现阶段,对于如何做好新时期下历史教学始终是当前历史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基于创设新情境的基本方式,进而探讨总结了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提高的几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雷蒙·阿隆著,姜丹丹、何乏笔编,董子云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历史意识的维度》汇集了雷蒙·阿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写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两种历史:一种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历史,另一种则是我们思索的历史。作者旨在清楚地说明有关历史知识的诸多问题,与有关历史中存在的那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试图通过参照当下时代的主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这一概念已经深入地走向了我们的生活,而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使得西方价值观来势汹猛地向全球扩散,各种思想也呈百花齐放之势,而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全球化思想的言论也同期出现,并迅速向全球扩散。任何一种思想都不可能具有绝对权威性,世界本身就具有多种面貌,所有的有关世界历史的表述都不过是表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任何一种理论想要统一全球化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都只是一种概念性存在。这也就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历史叙述者都是按照自己的一种形式、结构来构建的世界历史。可以看到,笔者在描述多样性的世界历史时,把表现历史的权利公平化、分散化了,这也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保持的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20.
谭元亨、洪三泰、戴胜德、刘慕白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千年国门》,是一部富于象征意味和历史理性的美学化历史报告,是对历史与文明进程的美学化思考。书名本身就已经暗示了锁闭国门的沉重和开启国门的艰难,而这里国门开合的千年疑惑和悖反意识,同时集中于书里浓缩的历史叙述而尖锐挺现出来,它的尖锐之处,不仅仅是在指认一种商贸往来的国门,而且是指认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门、精神之门,指认从一种文明走向另一种文明的历史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