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的何应钦,有两次被提议为大夏大学董事长。第一次是由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提议。1933年夏,王伯群与副校长欧元怀等商酌,自己拟辞董事长,推何应钦继任,结果被否定。大家不赞同的理由是两人谁做都一样,当此风雨飘摇之际,任一职与两职都须付诸努力。第二次,提议人是立法院院长孙科。1942年春,王伯群造访立法院院长孙科,声明请他担任大夏大学董事长。孙科强烈主张推何应钦,说无论是贡献度还是影响力,何为最合适人选。结果王伯群不赞成。  相似文献   

2.
何应钦与冈村宁次有一种“冤家对头其妙无比”的关系。在日本侵华期间,他俩有过戏剧般的相逢和敌友转换的微妙关系。1944年12月,当何应钦终因“小委员长”陈诚的排挤,辞掉担任了15年的军政部长,就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职时,冈村宁次也升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在他的以驮马进攻四川,迫使国民政府屈服战略构想的支持下,日军第三、第十三师团之一部约3000余人,分两路侵入贵州。12月2日,日军“无血占领”黔南重镇独山,陪都震动。日方从柳州广播,将拿下贵阳,直捣重庆。蒋介石要何应钦考虑,必要时放弃贵阳,退守乌江上游的鸭池河。…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出兵印缅战场,成功地配合盟军击败了日本法西斯,扬威异域。远征军的胜利除了广大官兵的同仇敌汽、英勇战斗这一决定因素以外,也凝聚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的心血──他就是史迪威将军。史迪威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早年曾先后三次来华,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下层社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是~个地道的“中国通”。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史迪威肩负美国政府的使命,经过不懈努力,排除了种种困难,指挥军队在印缅战场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中共延安和重庆的报纸及时地报道了战争的进展,指出:“这…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联合起来共同对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作战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宣言,声明一致对抗德。意、日三国,绝不单独与敌和。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代表四大领衔国之一的中国在宣言上签了字。1942年1月3日,根据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提议,盟国单独辟出中国战区(含中。越。泰、缅等国),由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为厂表示对罗斯福的感谢,蒋介石请美国委派一名高级将领来担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于是,美国军队参谋总年马歇尔就推荐他的老部下和好友——陆军中将史迪威出任…  相似文献   

5.
何应钦与黄埔军校初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民国的历史上,何应钦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军政人物。他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军政部部长、参谋总长、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兼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国民党国防部部长、行政院院长等要职,可谓炙手可热。  相似文献   

6.
何应钦故居     
正民国名人何应钦故居(何家大院),位于贵州省兴义市泥凼镇,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建于清咸丰元年(1875年),是清末民初南方典型的四合院建筑,也是何应钦的出生地。前厅、正厅和厢房是故居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整体曾经在1920年和1930年两次抬高加层,意为节节高升,据说与何应钦的职位变迁相关。目前故居有300余件文物和历史照片,介绍何应钦生平,其  相似文献   

7.
何应钦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应钦(1890—1987),贵州省兴义县(今兴义市)人。他是蒋介石统治中国大陆时的军政核心人物之一,也是国民党军形成、发展及衰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将领。他活了98岁,横跨近代中国的清王朝、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特别是在1925年至1949年间,他是中国许多重大政治、军事事件的重要角色或主角。何应钦从一个被同学讥笑的“乡巴佬”成为标准的日本士官生,他当过黔军混成旅长,替蒋介石创建并执掌过黄埔系,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的军政部长及其他许多兼职。抗日战争中兼任过参谋总长,后改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解放战争后期,一度官至行政院长兼国  相似文献   

8.
何应钦,黄辅军校的总教官,国民党一级上将,担任过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怀念部总参谋长,军政部长等要职,是黄辅系里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本文作者熊宗仁,著名历史学家。本刊从本期起,连载熊氏所著长篇《一级上将何应钦》,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1927年8月,蒋介石突然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离职下野。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各种媒体回顾60年前中国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文章很多,介绍中国军队在境外(主要是缅甸)战场作战情况的资料也不少。但是,把中国抗战和盟国亚洲战场联系起来、全面介绍中国军队和盟军并肩战斗、中国和盟国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文章还不多见。美国《时代—生活》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了一套20册的二战系列图书,CBI(中缅印战区)是其中之一。作者堂·莫瑟尔(DonMoser)向读者介绍了亚洲早期的战事、CBI的建立、盟军的失败和胜利等,史料详实,图文并茂,很受读者欢迎。作者是美国人,他面向的读者主要是美国人,书中对美国人如史迪威、陈纳德和“掠夺者”(美军先遣队)的描写多于对中国军人的描写,是可以理解的。尽管这样,作者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闻所未闻的故事,对我们全面了解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不无裨益。我利用工作之余,将其编译出来献给读者,希望能得到读者的喜欢。  相似文献   

11.
何应钦.黄埔军校的总教官.国民常一级上将.担任过国昆政府陆海空军司令部总参谋长、军政部长等要职.是黄埔系里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本文作者熊宗仁.著名历史学家。本刊从2010年一期起.连载熊氏所著长篇《一级上将何应钦》.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缅甸:盟军和日本争夺的焦点史迪威3月4日抵达重庆之时,仰光的战事已接近尾声,英国人打算放弃仰光,向西北撤退(事实很快证明,这次撤退与一次大溃败别无二致)。中国军队则整装待发,正要开进缅甸去阻击日军的进攻。史迪  相似文献   

13.
史迪威将军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抗日战争期间出任盟军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蔑视权贵,但对下属却宽厚谦和。当时,一位年轻的国民党军上尉工作在史迪威将军身边,亲眼目睹了他为中国人民的抗战所做出的贡献。在《史迪威将军与中国上尉》一文中,记述了二人在战争中从互不了解到结下深厚友谊的过程,使我们对这位曾经帮助过中国人民的美国将军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一)中英拟定共同抗日保卫缅甸已为期一年,由于联合作战的指挥权问题争夺不休,因此,英国迟迟不让中国军队赴缅。为解除中英纠葛,美国打算派遣一位高级军官到中国居中斡旋,同时监督美国援华物资,帮助中国训练装备军队。陆军部长史汀生和参谋总长马歇尔(Marshall)原打算派杜拉姆(Drum)中将来华,但杜拉姆发现美。国既没有确定对华政策及其实施方案,又没有在三国之间达成初步协议,预感这一差’*B棘手,故不愿受此重任。史汀生与马歇尔只好改变初衷,征求史迪威(Stilwell)的意见。史迪威与马歇尔是危交挚友,早年曾同时来华…  相似文献   

15.
全线撤退——苦难屈辱溃败日本军队从东北登上掸邦高原后即向腊戌大肆推进,在西北方面则攻击钦温,包围联军余部。4月25日, 疲惫不堪的史迪威在曼德勒以南25哩的皎克西与亚历山大会晤。他们都认为全线撤退是免于被日军合围聚歼的唯一希望。这次会见的气氛十分压抑。史迪威说,“正如我们的中国朋友说的,我们都是在吞吃苦果。”  相似文献   

16.
史迪威将军1883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1904年毕业于美国西点陆军军官学校。1911年受美国政府资助来到中国,学习中文三年。1920年全家搬来北京居住,先后在中国生活近ZO年。曾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了解中国一般社会情况,了解中国历史和列强侵华史,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算是一个中国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罗斯福总统选派他为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兼美国驻华部队的中将司令。1942年2——5月,第一次缅北战役失利后,中国远征军撤回怒江东岸布防,诗机反攻。另外于1942年6月在印度兰姆伽(Ramganh)组成中国驻印军,蒋介…  相似文献   

17.
1907年2月,何应钦、李毓华、李儒清3人同来自全省各县的70个青年,穿上灰蓝色的新制服,成为贵州陆军小学的第一批学生。  相似文献   

18.
冯玉祥是著名的爱国将军。在众多的国民党将领中,同他关系最好的是李烈钧和张治中,关系最差的是何应钦。冯、何二人一直存在着矛盾,而且愈演愈烈。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二人在政治立场上存在着分歧,冯是抗日主战派,何是亲日妥协派。二人的矛盾及其演变,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内部的  相似文献   

19.
何应钦曾任国民党军政部长、行政院长等高级职务.在国内外都是较具影响的人物。由于军政事务繁忙等原因,在离乡长达70多年的岁月里仅回乡三次。第一次是1916年,与王文湘结为伉俪不久,回故居泥拜望双亲,但讨了没趣。父母拒绝王文湘由正门入室,理由是何应钦幼年时已经媒妁与郑氏小女订了终身大事,并镌刻“何应钦妻郑氏”在祖母的碑上。第二次是1941年回乡扫墓,并以抗战所需为由,力主从兴义筑一公路,经泥到云南文山,但此路始终未能修成。第三次是1945年初,为在两广反攻日军,陆军总部在兴义召开军事会议,顺道回乡。出席会议的有陆…  相似文献   

20.
正国民党官员中有不少长寿者,何应钦是比较突出的一位。他生于1889年,病逝于1987年,享年98岁。他曾先后任黄埔军校总教官、陆军总司令、军政部长、国防部长、行政院长等,军衔至一级陆军上将,可谓大红大紫的人物。1949年到台湾后,被蒋介石打入"冷宫",变成了一个空头的国民党中央评议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