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吃鼓藏"叫吃鼓,祭鼓。苗话叫"诺纽"努牛"等,"诺"是吃,"纽"是鼓,汉译为"吃鼓"。贵州从江苗族吃鼓藏是一项重大的祭祀活动,仪式过程复杂烦琐,神秘肃穆,娱人娱神(鬼),而且延续时间长、规模大,其文化内涵包括了苗族的哲学、历史、宗教、传统文化等。  相似文献   

2.
苗族把水牛与龙视为相同的一种神话动物,龙、牛可以互变。在他们的意识里龙头上长得有一对形似水牛角的大弯角,刺绣图案的龙形象亦多长有一对水牛角。所以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女性头上喜戴各种造型的银角,又叫水牛角或龙角;而从贵阳、清镇、平  相似文献   

3.
“洗脚礼”简介“洗脚礼”,是贵州西部一些汉、苗族民日常生活交往中比较讲究的传统礼节,也不知经过多少个朝代的流传,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完整的“洗脚礼”仪式。其过程是这样的:多采(苗语:姑娘)把洗脚水端到客人面前,若客人是长辈或年长者,就为其先洗的一只脚(以左脚为例)解扣、脱鞋、把裤脚挽  相似文献   

4.
苗族“杀鱼节”,流行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西部方言落白河次方言龙洗土语支系的贵定、龙里、开阳、福泉,即是清水江及其上游之独木河,落白河和南明河沿江两岸苗族地区。时间由各地段“药头”商定,  相似文献   

5.
雷公山区的苗家有个规矩,开秧门后的第五十天“卯日”过一次“吃新节”,这次叫“吃秧包卯”。再过五十天,又过第二次“吃新节”这次谷子开始成熟了,亦叫“吃新米卯”。这两次,都在“卯”日过,苗家都管叫“吃卯”。据传说,吃新节的来历是:古时候,人间没有稻米,只有天上雷公那里种得有,世间人听说用天上的稻米做饭,吃起来蛮香。可世间人都过着野果充饥、撵兽取食的日子,生活很苦。那时有个苗族祖先叫告隆耶的拿着世间的九挑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天上去换得了九升稻谷种。他视为珍宝,小心地放在偏厦楼房里存放,等到来年春天播种。  相似文献   

6.
松桃、湘西苗族妇女的盛装打粉,给人一种雄伟、秀婉融合统一的美的享受。“八宝”围腰是重要的饰品之一。围腰(湘西苗族称围兜),用于装饰前上半身。长约2.5尺,宽2尺许,面料多为青布、除下摆外,沿边以蓝或绿色丝线挑绣三条花边,相隔距离颇为讲究。上条为围腰边缘,所用丝线色彩较淡,与上衣联为合谐的整体,浑厚庄重;中条距上条近、下条远,多以蓝色丝线挑绣,显得娟细悠长,下条与中条保持相应的水平方向,辅以两条五彩缤纷的细花边,紧连着花鸟图案。图案尤以龙凤呈祥、莲花出水为多。绣有图案的地方是围腰的中心部位。苗族妇女长  相似文献   

7.
《文史天地》2008,(6):I0001-I0003
农历四月八,是苗族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起源的传说甚多,流传得最广的一种说法是:为纪念英雄亚努。亚努为捍卫苗族的利益于四月八这一天战死于贵阳的喷水池。之后。每到四月八。各地苗族都要汇集到喷水池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现在。国家民委已批准四月八为苗族的传统节日。欢度节日的地点也遍布全省各地。每到这一天.各地苗族同胞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花糯米饭,  相似文献   

8.
“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市境内的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传统节日(如:南年、吃新节、芦签节、斗牛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被”或“游方坪”。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左右的平缓草坡…  相似文献   

9.
过去,由于苗家没有文字,又散居在穷乡僻壤,高山峻岭的地方,多数青年男女的恋爱过程都是在游方场、节日、集市等场合进行。他们通过交往,对歌传情,相互了解,找到称心如意的情侣以后,双方便请求自家的嫂嫂或同房族的叔、伯妈去对自己的老人透露消息。如果双方家庭的老人互相都有好感,就可通过间接(托人去而不能亲自去)的联系,把这门亲事定下来。但如果有一方的老人不同意,或者双方的老人都不同意,而这对青年却又  相似文献   

10.
张国华 《文史月刊》2008,(12):69-70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所谓“人是铁舨是钢,一顿不吃饿,导慌”是也。我今年62岁,从我记事起,至今已有50余年,50多年来,我亲历、亲睹、亲闻了“吃”的变化。一、从吃饭数量上看饥饱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之前连年的战争,粮食消耗过大,往往寅吃卯粮。  相似文献   

11.
藏红花名贵,布达拉宫辉煌,八角街的卓玛很靓;五颜六色的经幡,神山圣湖的传说,都走入了我的记忆。而记忆中最活脱好玩的一页,是西藏的牛。  相似文献   

12.
人最重要的装饰部位是头部。发型,则永远是头部最受瞩目的风景。在长期从事田野调查的民俗学者看来,形形色色的发型是民俗风情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其蕴含着不同的生态、信仰、审美等信息密码。本期“遗产采风”所介绍的内容,就是有关苗族和彝族男子的独特发型。它不仅展示了当地特异的民俗风情,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这种民俗在当今的发展趋向与命运。  相似文献   

13.
全国700万苗族,49%居住在贵州,分布最广,遍布全省各地,以黔东南最多。剑河县隶属于黔东南,1990年苗族人口为102,101人。  相似文献   

14.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八十六,第七十六)曰:“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逐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婴,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这是史书的记载。  相似文献   

15.
《旅游》1994,(10)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旅游业日益繁荣发展。中外宾客纷至沓来,涌入北京城。于是,首都的各大豪华宾馆、饭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随之而来的是,“吃”饭店的人也多了起来。尤其是一些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以高雅为幌子,“吃”的却不是正道儿。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目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人人“都是吃人的人”。“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贵吃贱,大吃小一仁吃下,强吃弱,就是中日“吃人和被吃”历史的全部,也是中国文明之进化的劣根性。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及其“吃人”的本质,中国社会政治和伦理的惨无人道,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刘继平 《文史月刊》2009,(10):70-70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小时候家里穷,经常饿肚子,“吃”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正要到过年啦,俗话说,每逢佳节胖三斤。在这个节日气氛愈来愈浓的时候,有没有分外想念盘子里那些个鸡、鸭、鱼、肉……呢,本期栏目就围绕着"吃"展开,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吃得开心,吃得健康哦。多吃猪蹄真的对皮肤有好处吗?常听老辈说要多吃猪蹄,因为猪皮里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对皮肤有好处。甚至于一些保健食品也纷纷打出了胶原蛋白的旗号,仿佛只要吃了该产品,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延年益寿妥妥的。事实上,胶原蛋白实际上是一种蛋白质,其  相似文献   

19.
朱冬生 《纵横》2020,(2):43-47
近期,在湖北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全国,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而这次病毒的来源,跟野生动物有关。2003年的“非典”是由于餐桌上出现了果子狸,这次的新冠肺炎是由于餐桌上出现了蝙蝠,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吃”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20.
吃鱼吃鱼在宝应是寻常事。城里人下班回家,路过菜场,弯进去转转,提上几条鱼出来,下酒菜就有了。乡下人罱河泥可以罱到鱼;给田里灌水放水,在决口处放一张小网,鱼喜逆水而上,刚好自投罗网;即使米已经下锅而鱼鳞还没有半片也不要紧,提一竿鱼叉在河边随意走走,发现目标奋力一掷拉回来,叉上的鱼还活蹦乱跳呢。宝应人吃鱼,烹调方法是应有尽有,热炒、红烧、白煮、清蒸、油炸、熬汤等一应俱全。菜名也颇具艺术性,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