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为核心史料,考察哈萨克首领阿布赉在土尔扈特东归中所起作用,分析阿布赉率领左部哈萨克积极履行藩属义务,参与清朝重大边疆治理活动的史实。针对学界以往普遍低估或否定土尔扈特东归过程中哈萨克首领阿布赉所起积极作用的传统观点,认为阿布赉以清朝忠诚藩属身份出现,并对清朝治理新疆和中亚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探讨了土尔扈特东归取道哈萨克草原的真实原因,阿布赉遣使通信及其"密报"所起关键作用,清廷接报后得以更加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众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清乾隆年间,迁居伏尔加河流域已有百余年的土尔扈特部众东归,清廷以分散安置为原则,对土尔扈特部众进行了安置,其中直属其首领渥巴锡的部众,被指地安置于天山北部的斋尔地方。但寒冷的侵袭、病魔的肆虐、物资的匮乏和农牧不旺,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出另行选址迁移。时任伊犁将军的舒赫德经派人勘查,将渥巴锡部众尽数移至天山南部的珠尔都斯草原,完成了土尔扈特部众万里东归后的一次大动迁。  相似文献   

3.
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他们在17至18世纪经历了一段从西迁到东归的漫长而曲折的历史。17世纪30年代,在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土尔扈特部远徒伏尔加河流域,在那里建立在经历了著名的阿玉奇汗在位期间的鼎盛时期后,汗国进入转向衰落的时期;最后,土尔扈特人民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历经千难万险后回归故土。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受到了清政府的妥善安置,乾隆帝也以隆重礼节接见了渥巴锡等该部首领,从此该部人民在祖邦故土生息游牧。  相似文献   

4.
土尔扈特部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 ,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额尔齐斯河中游以西一带 ,17世纪 30年代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土尔扈特部在伏尔加河畔生活了一百四十多年 ,长期受沙俄侵略和奴役 ,远离故土 ,处境艰难。因此 ,他们的首领渥巴锡汗率领大多数部众历经艰险 ,于 1771年返回了祖国。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土尔扈特东归。土尔扈特东归后 ,清政府用治理蒙古民族的办法设立了盟旗来统治土尔扈特部。土尔扈特的大小封建主在清廷册封下 ,保住了他们世袭的贵族地位 ,依然是土尔扈特人民的直接统治者。十七世纪初 ,藏传佛教 (俗称喇嘛教或黄教 )传…  相似文献   

5.
"东归"小镇走进巴音布鲁克镇,到处是以"东归"、"渥巴锡"为招牌的旅店、饭馆。几乎每个建筑物都有蒙古族文化元素符号。东归故事在这里传诵了200多年,不难看出,这个镇子是以土尔扈特部的悲壮史诗为荣的,英雄渥巴锡是巴音布鲁克人世代的骄傲。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6.
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远在2600多年前,这里即有姑师人活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在渥巴锡的率领下,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举义东归。1773年,清政府特赐水草肥美之地给他们,将他们安置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开都河流域,从此,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成为土尔扈特人的家园。  相似文献   

7.
“黔郁东归日夜流,水奔沙退石如钩。当年汉将遗征鼓,此日孤城傍斗牛。雷浪拍翻遥岸雨,海风吹起一天秋。月明滩下涛声急,犹有渔舟唱莫愁。”这首清朝傅辉文的咏《铜鼓滩》诗,勾画出广西桂平铜鼓滩的神秘奇妙。不但道出了铜鼓滩的历史,是汉将马援遗下铜鼓而得名,还描...  相似文献   

8.
18世纪中后期,清朝主动搜集信息,了解浩罕、哈萨克、布鲁特等中亚部族政权的动向。往返于中亚各商镇与喀什噶尔之间的贸易商队和投归清朝的厄鲁特逃人,向清朝提供了关键信息。这些信息的内容包含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塔什干及河中地区的政治、军事、外交动态。文章呈现清代西北边疆信息搜集机制的运作实态,进而探讨清朝对18世纪中后期中亚政局的认知情况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清朝屯田     
清朝屯田乌廷玉屯田是清朝经济史的重要课题之一,但迄今尚无专文论列,本文试根据清朝官方文书,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清朝屯田发展、作用、特点等问题进行较全面的探讨,提出来供学术界参考,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指正。一、屯田区的建置和发展清族入关以前,已在东...  相似文献   

10.
杨静亭名士安,字静亭,通州人,大约生活于清朝嘉道年间,曾供职于陕西榆林官署。因水土不服东归。由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长期潦倒京华,终日徜徉于都城大街小巷之间,所以他熟知北京市井风物、人情世故、名胜古迹以及梨园掌故、名班优伶等等。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编纂成《都门纪略》一书,称得上是最早的一部北京旅游指  相似文献   

11.
为找到一个合适的测定不同时代烧制瓷器样品年代的热释光测年方法,用热释光前剂量熄灭法与前剂量激活法分别测定97个现代、民国、清代、明代、元代、宋代、五代以及唐代瓷器样品的古剂量。研究结果表明对现代、民国以及清代晚期烧制的瓷器样品采用热释光前剂量激活法测定,可以获得比热释光前剂量熄灭法更为准确的结果。对于清代中、早期、明代晚期的瓷器样品用两种方法测定的古剂量结果基本相同。但对于明代中、早期、元代、宋代、五代与唐代以及年代更长的瓷器样品,则采用热释光前剂量熄灭法测定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而前剂量激活法无法用于这些年代较长的瓷器样品年代测定。因此,采用合适的热释光方法测定不同年代烧制的瓷器样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河南省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和芝麻两种,花生明中期传入中国,清代在河南广泛种植。芝麻汉代从西域传入,明清时期在河南广为分布。这两者今日在河南省的经济作物种植中仍占重要地位。染料作物中蓝草和红花均为传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从明至清,种植之风方兴未艾。两者在清末均由于受到外来染料的冲击而中落,此后再也未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嗜食作物中的罂粟,清咸丰年间开始在河南省广泛栽种,后因国人的抗议,在民国年间禁种。烟草和茶叶的种植不惟明清时期就有一定的规模,且一直持续发展,为今日河南省以许昌为中心的烤烟基地和以信阳为中心的茶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清代茶叶贸易的社会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德臣 《史学月刊》2002,2(5):90-95
清代是中国茶叶外销兴盛时期。由于世界茶叶市场的需求拉动和国内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出口量迅速扩大,成为中西贸易的核心商品,获取了丰厚利润。茶叶贸易对发展茶叶生产、改善交通运输、活跃金融、繁荣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并成为外交和军事斗争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明清时期东北边疆城镇兴衰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和军事斗争的需要 ,明在辽东兴建了大批城镇 ,但至明清之际 ,因后金 (清 )采取了“毁城迁民”的政策 ,明代以来在辽东地区兴起的城镇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至康熙中期 ,辽东城镇仍未恢复元气 ,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量人口的外迁和清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相似文献   

15.
郭卫东 《史学月刊》2002,1(1):53-59
研究清朝的崩溃除从王朝权力结构的外部来寻找原因外,还应该从王朝自身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自我崩溃这一方面来分析。武昌起义前的清朝统治集团已经陷入沉重的危机:作为统治支柱的军队、士绅、官吏、满族已全部动摇,武昌起义使王朝大厦倒塌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论松筠与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清代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可以说是历史与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关键人物在其中的影响。本文以松筠为研究对象,充分论述了他在晚清西北史地学兴起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他是晚清西北史地学兴起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7.
“近代”、“近世”,历史分期与史学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考察了古典时间名词“近代”和“近世”在清末民国时期词义的演化及其给中国史学近代化和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认为清末民国时期“近代”和“近世”词义的翻新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时间分期法 ,促进了中国通史研究的近代化 ,促进了专门史、边缘史、近代史研究的发展 ,同时又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多自称“中国”,以及当时一些政权虽没有自称“中国”,但为后来的“中国”所继承,并仍被称为“中国”等原因,致使中国古代自秦统一以后仍然存在复数“中国”的现象。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的发展,到了元朝统一全国,复数“中国”开始过渡为单数“中国”,明朝时期稍有反复,到了清朝统一全国,作为单数概念的“中国”最终确定下来,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19.
关威 《安徽史学》2015,(4):89-94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党。袁世凯预判中国政治态势,周旋于革命派、清政府、立宪派等各派力量之间,一方面以北洋军的强势压迫革命党人;另一方面以革命党人的杀气威胁清政府,最后迫使清朝皇帝退位,促成了中华民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袁世凯本质上是一个封建官僚,缺乏民主共和思想,他不但没有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反而妄图坚持独裁专制,复辟帝制,又成了阻挡历史车轮的势力。结合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对袁世凯的性格心理及其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于袁世凯本人以及这段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后期前往西安城从事传教、考察、游历、行医等活动的欧美人士数量众多,其日记、游记、调查报告等是复原清代后期西安城社会生活、城市景观的重要参考文献。在西方人笔下,清代西安城作为中国西部之都,城高池深,人口众多,各省移民和多民族人口聚居,城区布局严整;作为西北商贸集散中心和亚洲商道节点,西安城贾通八方,商业繁荣,贸易额巨大。相关英文文献的深入发掘和研究,不仅有益于复原清末西安的城市面貌,更可藉此了解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世界对于西安城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