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工程是“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市计划从2004年开始,用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对清曲、扬剧、曲艺、木偶、广陵琴派、扬州八怪、扬州八刻、扬州漆器、玉器、民歌、民舞等十几个类捌的民族民间化进行重点保护。此次保护的重中之重是非物质化遗产,扬州清曲被批准为省级重点试点保护项目。  相似文献   

2.
2002年9月上旬,笔应邀参加了由四川省化厅组织的“岷江上游民族民间化调研活动”。一路走来,见闻不少,也感慨良多。从地域看,“南、北互补”是中国化的两大基本板块。中华明发源的中心,除了北方黄河流域化外,尚有南方长江流域化。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的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全长793公里,其流域包括阿坝、成都、乐山、宜宾等地,在宜宾汇人长江。作为西部省份,四川境内有着丰富的历史人资源,尤其是岷江流域。  相似文献   

3.
孙玉波 《民俗研究》2003,(4):154-154
我国将完善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近年来,不少历史文化镇(村)遭到人为破坏。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到古建筑、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致使不少建筑遗产被拆毁。一些江南水乡古镇在发展中埋河修路,填湖建房,失去了水乡古镇的特色。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  相似文献   

4.
文化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尤如一座灿烂的民族文化宝库。传播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报纸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关注、扶持本土民族文化对于西部开发中的贵州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堡 《民俗研究》2001,(2):177-179
大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个省区,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到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近50个不同的民族。他们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出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伴随着该民族世代相沿、积久而成,它渗透于物质、观念、心理、信仰和行为众多方面,是为人们的种种需要而存在着的多功能的复合系统。仅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民族民间文化显然具有社会控制的效用,  相似文献   

6.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海,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格。然而,令人们忧虑的是,青海民间文化遗产濒临日渐消失的危机:民间年画、皮影、傩戏等经典民间文艺日渐衰落,民间文化典型器物大量流失海外。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近年来,青海在抢救保护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民间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必须下功夫挖掘抢救和依靠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管理保护。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2012,(3):76-76
由陕西省住建厅、陕西省旅游局对外发布的《陕西省文化旅游古镇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通知中,陕西省30个省级文化旅游古镇的名单出炉。《导则》指出,陕西省政府确定30个交通便捷、文化景观和文物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予以重点支持。各地也要编制完善文化旅游古镇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8.
2002年,笔者在珠江三角洲调研时发现,乡村蕴藏着丰富的当代历史资源。由于人们认识上的不足,这些珍稀的历史资源正面临着随时被毁弃的危险。据初步调查,随着房屋建筑拆迁的频繁,已有大量的当代乡土文书资料和图像资料被销毁。本文就此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当代珍贵的  相似文献   

9.
在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它们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以经济的同质性为发展途径的模式直接影响了以多元化为运行轨迹的文化发展。以自生自息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境遇日渐堪忧,而其中只有少量国家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了专门的立法保护。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全国及贵州省主题性旅游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兴义发展战略整体旅游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历史地理学知识阐述兴义红色文化资源的构成特点.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旨在抛砖引玉,为卡斯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性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旅游的热点,已经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了解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促进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的背景下,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作为网络发展和文化的共同产物,其发展前景和潜力是巨大的。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现存问题,提出了馆藏图书资源少、分布不均衡、信息技术不够先进、价格壁垒较为严重、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然后从人才培养、技术提升、法律保护、意识促进等六个方面分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产权合理安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单纬东 《人文地理》2004,19(4):26-29
文章从目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入手,认为仅仅以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村和生态博物馆等方式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保护问题。根据产权理论和文化资源的本质,文章提出解决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应从产权合理安排方面着手,改变以往不合理的产权安排.论述了合理的产权安排能从本质上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是处理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基本前提。提出只有让少数民族在文化资源开发中得到最大的利益,成为自己资源的真正主人,才能从根本上激励他们合理保护自己的文化资源,使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谢俊斐 《旅游纵览》2023,(23):139-141
本文主要研究旅游景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首先分析旅游景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其次指出旅游景区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再次从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科技手段与创新应用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阐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景区文化资源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景区开展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吴丽华 《文史博览》2013,(2):29-30,41
广府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导并融合百越文化所产生的地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支系。越秀区作为广州建城2000多年从未改变的中心城区,有着"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的美誉。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越秀区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区内文物工作者应注重通过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彰显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对广府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更是其发展建设的前提条件与关键所在。根据广府文化现况,以其保护和利用为着眼点,对广府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所以青岩在推进旅游与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人文资源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距贵阳市区约29公里,是贵州四大古镇(青岩、镇远、丙安、隆里)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17.
王曦 《旅游纵览》2014,(5):17-17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旅游项目开发中的焦点环节,然而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创者与继承者的少数民族人群,这已经进入到旅游经济收益分配的边缘化阶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产权归属认识不足。本文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产权的基本内涵进行划分界定,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产权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18.
白雪 《风景名胜》2021,(8):0029-0030,0034
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在不断探索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生态保护的可持续道路,文章选取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案例,了解保护区对民族文化整体性生态保护的实践特点,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生态保护应当从文化资源的整体出发,立足实际社会环境,积极尝试可行的生态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9.
许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而闻名遐迩。其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可独立保护、发展与利用,但若将其视作一个整体,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创造出彩许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中原文明发展演变的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俗研究》2006,(3):263-266
2006年7月20日至7月25日,由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长江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武汉名流置业有限公司联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美、韩、日等国70余名专家学者和各主办单位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数千年积累传承至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昭示着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联结着中华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遗产,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