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志毅 《民俗研究》2003,(3):188-189
《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发表了曲文军先生的《“掷珓”习俗考》。曲先生从书证方面进行了考证,读后很受教益,本人愿就家乡江苏如东县“掷珓”习俗做一补充。  相似文献   

2.
晚唐五代敦煌占卜与佛教在内容、形式、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上进行着对话交融,彼此间的交融互用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双方的互补:佛教戒律、因果报应等观念通过占卜的运用在客观上很容易达到其普世化的效果;占卜对佛教诸因子的兼容,扩展了占卜内容和占卜种类,各式佛教理论的融入特别是佛教因果报应、轮回观念进一步完善了占卜理论,增强了占卜的变通能力。三教融合的文化特征与佛卜共信的宗教意识构成了晚唐五代敦煌占卜与佛教文化互动的多元成因。  相似文献   

3.
卜卦与看相     
卜卦是古代人预测吉凶祸福的重要手段。卜,即占卜,源于对两种物体的崇拜。一为龟,一为蓍草,这是用来占卜的两种方式。用龟甲占卜称为“卜”;用蓍草占卜称为“筮”。在科学尚不发达、人们思想尚不开化的时代,凡事都要用卜卦的方式来问一问吉凶情况,例如卜居,卜邻,卜世,卜老等等。  相似文献   

4.
殷商王朝的甲骨占卜制度是殷礼的重要部分。其大要有四 :一、正反对贞 ,同事异问 ,一事多卜 ;二、习卜 ,以不同时间因袭前卜而继续占卜该事或该事的发展 ;三、三卜 ,反复贞问一事于一龟一骨之外 ,已渐次降为同时利用三块甲骨反复占卜同一事——此制与殷商王朝卜官建制相应 ;四、卜筮并用 ,两相参照  相似文献   

5.
脏卜与古代两河流域的史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古代,人们出于对神明的崇拜,希冀能够时时得到神的指导而发明了占卜术。牲羊之脏卜(Extispicy)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发明的一种独特的占卜方式。脏卜由卜师通过观察牲羊内脏各器官的大小、颜色、位置、形态及附着在脏器上的各种征象推测所占之事吉凶。人们通...  相似文献   

6.
时代:商代晚期出土地点: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尺寸:长13.5厘米,宽4.5厘米这片卜辞以牛胛骨制成,背面有凿、灼,正面刻贞人的四条占卜记录,曰:辛百卜,贞,王岁,亡尤,在四月,在卜;辛酉卜,贞,王,亡尤;辛酉卜,,王,亡尤;辛百卜,卜,王宕岁,亡尤,在会极卜”。大意是:在四月辛酉日,贞人P分别在自J和自抓两地占卜,分别贞问王举行岁祭和飘祭,有无凶祸?其辞例和占卜内容与呷骨文合集》第25M2片甚为相似。依董作宾五期分类法,0是祖庚。祖甲时期的贞人,其字体、辞例都与庚甲时期的卜辞一致,故这片卜辞应为二期卜辞。商王…  相似文献   

7.
张怡 《江汉考古》2019,(1):114-118
出组卜辞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截锯卜骨,其截锯形式共三种。祖庚、祖甲时期截锯卜骨有102片,其中卜王辞49片。涉及的占卜事类广泛,除卜王辞外,王卜辞、卜夕辞、卜旬辞、田猎卜辞、祭祀卜辞、卜雨辞以及占梦卜辞等均有截锯现象。  相似文献   

8.
卜辞释序分析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对一块多卜辞的甲骨正确地作出释文,合理地归附卜辞的序数,并恰当地处理正面、反面卜辞及占、验等辞的关系;怎样辨别甲骨中卜辞的先后顺序,特别是同一天,同一事个中各条卜辞的先后顺序;怎样通过卜辞的相承关系,从继卜卜辞中找出前卜卜辞的占卜结论……。解决这些问题,对我们破晓省略型卜辞的内容,加深对卜辞的理解,以及完整占卜的事件,从而对甲骨文中四个重要部分“字”、“辞”、“事”、  相似文献   

9.
论湖北襄樊地区两周甲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湖北襄樊地区两周甲骨●张昌平商周时期占卜之风盛行,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正因如此,甲骨学才成为商周历史研究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甲骨在修整、钻凿形式上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考察占卜者所代表的物质文化、族属情况提供了一条新的途...  相似文献   

10.
卜子夏故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年战国初期思想政治家,孔子著名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和十哲之一。他的故里在今河南省温县卜杨门村,至今村内还有他八十代和八十一代孙,家中藏有《卜氏家谱》,村南有卜子夏墓,《温县志》有戴。 一、卜氏源流与子夏业绩 《百家姓探源》说:“我国之所以有卜氏,与传统的占卜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卜是占卜之意,用卜骨卜甲来预知祭祝、征战、田猎、出入、匀成、风雨、疾病等凶吉。周代设有卜人,专管占卜之事。有占卜技术的人后人以先人的技艺为职业,后以官命氏。”据《路史》载,夏启的后代已有以卜为氏的…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9.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20.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