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清代地方政权最低一级为县.县以下基层社会中的行政区划,是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固有权力在制度层面上的契合点.本文通过考察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的形态、依据、性质,探讨了里社、保甲制度演变的深层原因--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固有权力在其中的位置及消长,揭示了原本对立统一的两方,如何在相互斗争中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最终于基层社会确立了以士绅为主体的支配体系.  相似文献   

2.
清代县官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封建社会基层政权机构代表的县官,在国家政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清统治者也深刻认识到“亲民之官”乃吏治之基,因此建立并完善了一套完整的县官制度。笔者利用内乡县衙──国内唯一的县衙博物馆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清代县官的选拨和任用,品级和待遇,职权和考绩,县衙的规制和机构等方机进行了粗浅的研究,以作为县官制度研究的引玉之砖。一县官的选拔和任用清代县官的选拔主要靠科举和捐纳两种。科举制度始于隋,定制于唐,延续至明清,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明令废科举,在中国历史上沿用1300年,成为封建社会中…  相似文献   

3.
清同治六年《通城县志》所载总纂胡洪鼎先生写的《纂修通城县志序》,对修志人员和志书质量的要求,提得很明确,今天读来,仍然有启发。《序》的全文是:“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也。而修志即与作史无异,盖亦必兼乎学、识、才三者,然后能无弊也。通邑志书,由元而上无传,创于明弘治初年,继讫于国朝乾隆二十九年。道光甲辰,前宪林公泽夫谕邑孝廉郭珊屏等重辑,稿具而未成书。盖至于今,而水逝云卷者,百有余岁矣!虽山川未改,或丰采靡追,有心者论焉!同治四年,乙丑,上宪叠檄催各郡县修志。我邑侯慕翁先生,以中州名进土,重在斯主,…  相似文献   

4.
代县吟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为中心,从吏员顶充、职能践行等方面呈现出清代县医学的运作实况及一些被既往研究忽视或误解的面相,彰显了地方医疗的复杂性。训科顶充的实际过程多偏离于令典规定,存有诸多流弊。除履行卫生职能、参与司法处理,县医学仍需完成各类"他职",故屡受支差赔累,地方医疗生态遂遭破坏。随着清末新政的深入,没落的县医学日渐将自身权力让渡给医学研究会等力量,地方医政发生了很大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代县边靖楼     
正边靖楼,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中轴线上最中央的位置,坐北朝南。以其为界点,古城分置东南西北四条大街。边靖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的标志性建筑,在代州古城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都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被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1965年5月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是古代中国之抡才制度,而新式学堂体制则是近代育才制度,两者在性质及功能上存在很大差异。清季科举制废除前后实行的学堂奖励出身制,将传统科举制之抡才制度与近代学堂之育才制度简单地作了错位嫁接。它实际上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之延续,滋生并助长了“以学干禄”风气,强化了“官学一体化”格局,故受到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本文在考察清季学堂奖励出身之制度设计与具体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科举与学堂在性质及功能上的差异,揭示“学堂与仕进混合”、“抡才与育才并一”之制度设计的内在冲突,进而说明从传统科名奖励制经过学堂奖励出身制之过渡,而转向现代学术奖励制度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界线和幅员是政区的重要地理要素。清朝共有203个县级政区发生过析分,析分后大多是新设县级政区,也有少量增置直隶厅的情况。随着县级政区析分、裁并增多,聚落点、柳条边等人文地理要素成为政区“分疆画界”的重要依据。清代县界调整较为密集的区域为奉天、苏南、陕南、川东、闽粤交界处等地,这些区域增设县级政区较多,体现了清代的地域开发进程。“分疆画界”作为清朝均衡地方治理的行政手段,在治乱理正、基层治理与应对边疆危机等因素推动下运作和演变。县界的空间形态总体上是在依照自然“山川形便”形塑合理的幅员、调节与行政中心的距离等综合设计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细致梳理了清代山西裁撤清源、平顺、马邑、乐平等四县的行政运作过程,认为政区变革中各种客观的地理因素起何种作用,取决于主观的决策群体如何认识与考量。县城与乡村居民对裁县的态度亦有差别,其决定因素在于个人利益,而非单纯是文化因素和地域意识。清代裁县后实行的建立乡学、保留学额等特殊政策,强化了地域隔阂,形成本邑与新并两个畛域分明的地域空间,并最终成为民初复县运动的诱因。指出行政区划史研究应回到行政运作,回到地域社会,于官方叙事之外寻找底层民众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正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雁门关内,东邻繁峙,西接原平,北毗山阴,南界五台,东北与应县相接,西北与朔州毗邻,总面积1721平方公里,辖6镇5乡309个行政村1个居民办事处,总人口22.06万人。代县距省会太原约200公里,滹沱河由东向西横贯全境。历史上的代县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无论在军事、经  相似文献   

11.
此罗汉长11.7、宽8.6、高11.8厘米,底座长11.7厘米(图一)。罗汉面瘦修长,高颧骨,貌慈祥,两目紧闭,微露笑容,薙发秃顶,额有皱纹三道,嘴扁大;身披袈裟,直领对襟,上面雕有繁密的缠枝花卉纹;袒胸露腹,身着宽袖内衣,上面也雕有繁密的缠枝花卉纹;袖掩双手置左膝上,踞坐露出右脚,穿带格纹履。座呈四瓣花状垫座,座环周和座底外侧雕繁密的缠枝花卉  相似文献   

12.
《沧桑》1994,(3)
1994年1月21日,国务院命名山西省代县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代县,在古代历称广武县、信桓县、雁门县、肆州、代州,自1912年改称代县至今。它位于今山西省东北部,滹沱河水穿境而过,雁门雄关扼其北咽,为古幽燕入关之通衢,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代州为历代县、郡州的治所。秦统一六国首设广武县,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0月,在山西省代县城东约一公里左右的代县新城基建工地发现了一块金代墓志铭,现收藏在代县博物馆。墓志铭为石灰青石质,平面呈圭首长方形,即碑形。碑铭通高104厘米,宽68.5厘米,厚17厘米(图一)。碑额部分为圭首,圭首顶宽24.5厘米,底宽68.5厘米,高22厘米,正面中间篆刻有“故李公墓志铭”六字篆书,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地方公共历史重要平台的清代县志与作为私家历史代表的族谱,在编纂过程中出现了官民互动密切、双向流动频繁的重要动向。而宗族板结化的人物在县志和族谱之间的双向流动,指示着县志和族谱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操纵力量——强宗大族与官绅阶层结合所达成的权力共谋关系。本文以清代泾县县志与泾县族谱为样本,深入分析两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揭示在宗族权力网络主导下的清代方志的特性与局限以及族谱在地方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代县主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县主簿是县级行政制度中的重要官职。其设置在唐代前期比较稳定,而后期则体现出了不确定性; 县主簿具有勾检、监印及部分司法职能;县主簿的出身有科举、门荫、流外入流等途径,而他们的迁转去向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为县政官员及言官、御史等。  相似文献   

16.
县典史的设置是元朝强化县级衙门中首领吏员职责的表现。县典史全面介入县级政务,是县级政权运作的重要环节。县典史员额南北异制,与诸县等第划分标准的南北异制密切相关。县典史的选任与迁转,横跨不同类别的衙署。县典史的选任呈现出日趋严格、规范的趋势。江南地区县典史的选任与迁转多是在行省范围内进行。县典史的出职入流有着制度上的明确规定。县典史贪腐加剧了县级政权的腐败。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与晚清“就地正法之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太平天国与晚清“就地正法之制”邱远猷1851年1月11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成功地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攻克永安(今蒙山),初建官制。1852年(咸丰二年)进军两湖。1853年1月攻克武昌。3月19日...  相似文献   

18.
晚清清流派的思想包含有丰富内容,笔者专题研究这一思想,实为对探索清议与社会的关系作些尝试。 一、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清议观 清议观是清议思想形成的根基。概论之,晚清清流派的清议观由五要素所构成。  相似文献   

19.
正山西代县峨口白云寺,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代县城东南25公里,风景秀丽的峨河出口,巍巍耸翠的峨峰山上。为五台山北衢之门户。相传建于唐代,后历代均有修葺。"文革"期间殿堂佛像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住持弘瑞募集资金,现已恢复成了一座规模宏大、布局合  相似文献   

20.
最近,富川发现明代富川县志手抄本。一为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田赋手抄残本;一为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县令张文耀三修县志手抄残本。共计36页。该富川明代县志手抄残本为笔者从古玩市场购得。明成化三年富川县志手抄残本内容为田税界定,列大户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